一种发动机尾气处理系统及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005753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7: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尾气处理系统,包括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消声及空气预热单元、尾气净化单元、发动机尾气排气管;发动机尾气排气管的连接尾气动能发电单元的尾气进气端,尾气动能发电单元的排气端连接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的出气端连接消声及空气预热单元的尾气进气端,消声及空气预热单元的尾气出气端连接消声器排气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发电单元中采用气体通道的设置使壳腔内的尾气流动顺畅,极大减少尾气阻力的前提下发电,避免了增加排气阻力的弊端。

Engine exhaust treatment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engine tail gas processing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 tail gas kinetic energy generating unit, an anechoic and air preheating unit, a tail gas purifying unit and an engine tail gas exhaust pipe; an engine tail gas exhaust pipe is connected with a tail gas inlet end of a tail gas kinetic energy generating unit; and an exhaust end of the tail gas kinetic energy generating un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tail gas kinetic energy. The exhaust pipe of the generating un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exhaust gas inlet of the anechoic and air preheating unit, and the exhaust gas outlet of the anechoic and air preheating un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exhaust pipe of the muffler. The power generation is greatly reduced under the premise of reducing tail gas resistance, avoiding the disadvantages of increasing exhaust resist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尾气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尾气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尾气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发动机的尾气蕴含大量气体冲击动能,现有的尾气装置往往没有将其利用,或利用过程中会已损失排气阻力为代价;同时,严寒地区的北方,由于环境温度较低,发动机在进气冲程的过程中会中会吸入大量冷空气,燃烧室需要提高额外的热量来为冷空气加热,降低了能源利用率;消声器是发动机的重要部件,现有的消声器存在消声性能低下,若要提高其消声性能就需要提高其消声器的体积来弥补,而这样就造成了占用空间的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分利用尾气动能的一种发动机尾气处理系统及其方法。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发动机尾气处理系统,包括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消声及空气预热单元、尾气净化单元、发动机尾气排气管、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空气预热进气管、空气预热出气管、消声器排气管、尾气净化单元排气管;所述发动机尾气排气管的连接所述尾气动能发电单元的尾气进气端,所述尾气动能发电单元的排气端连接所述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所述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的出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发动机尾气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尾气动能发电单元(73)、消声及空气预热单元(32)、尾气净化单元(70)、发动机尾气排气管(72)、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15)、空气预热进气管(30)、空气预热出气管(1)、消声器排气管(31)、尾气净化单元排气管(71);所述发动机尾气排气管(72)的连接所述尾气动能发电单元(73)的尾气进气端,所述尾气动能发电单元(73)的排气端连接所述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15),所述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15)的出气端连接所述消声及空气预热单元(32)的尾气进气端,所述消声及空气预热单元(32)的尾气出气端连接所述消声器排气管(31),所述消声器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尾气动能发电单元(73)、消声及空气预热单元(32)、尾气净化单元(70)、发动机尾气排气管(72)、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15)、空气预热进气管(30)、空气预热出气管(1)、消声器排气管(31)、尾气净化单元排气管(71);所述发动机尾气排气管(72)的连接所述尾气动能发电单元(73)的尾气进气端,所述尾气动能发电单元(73)的排气端连接所述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15),所述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15)的出气端连接所述消声及空气预热单元(32)的尾气进气端,所述消声及空气预热单元(32)的尾气出气端连接所述消声器排气管(31),所述消声器排气管(31)的出气端连接所述尾气净化单元(70)的尾气进气端;所述尾气净化单元(70)的排气端连接所述尾气净化单元排气管(71),所述尾气净化单元排气管(71)导通外界;所述空气预热进气管(30)的一端导通外界,另一端导通连接所述消声及空气预热单元(32)的冷空气进气端,所述消声及空气预热单元(32)热空气出气端连接所述空气预热出气管(1);所述空气预热出气管(1)连接发动机的进气管路;所述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15)外侧还同轴心密封包袱有绝热管(69),所述绝热管(69)和所述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15)之间形成绝热间隙(68);所述尾气净化单元(70)为尾气触媒转换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动能发电单元(73)包括发电机(75)、气体动能转化器(74)、传动轴(78);所述发电机(75)和所述气体动能转化器(74)分别固定安装于支撑底座(76)上;所述气体动能转化器(74)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传动轴(78)驱动连接,所述传动轴(78)与所述发电机(75)的机芯转子同步连接;所述气体动能转化器(74)可驱动所述传动轴(78)转动并带动发电机(75)的机芯转子同步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动能转化器(74)包括内壳体(65)、外壳体(63)、被动离心叶轮(61);所述内壳体(65)和外壳体(63)为密闭壳体结构,所述外壳体(63)包袱于所述内壳体(65)外侧,且所述外壳体(63)和所述内壳体(65)之间的间隙形成隔音保温层(64);所述被动离心叶轮(61)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内壳体(65)的壳腔(66)中,且所述离心叶轮(61)与所述传动轴(78)同步连接;发动机尾气排气管(72)的出气端和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15)的进气端分别伸入所述内壳体(65)的壳腔(66)中,且所述发动机尾气排气管(72)的出气端和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15)的进气端同轴心相对设置,且所述发动机尾气排气管(72)的出气端和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15)的进气端之间具有气体通道(67),所述被动离心叶轮(61)位于所述气体通道(67)正上方,且所述被动离心叶轮(61)的轴线与所述气体通道(67)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气体通道(67)之间的气流可带动离心叶轮(61)上的离心叶片(6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及空气预热单元(32)内部延长度方向依次包括第一舒张室(17)、过渡换热腔(18)、第二舒张室(19)、第三舒张室(29),所述第一舒张室(17)、过渡换热腔(18)、第二舒张室(19)和第三舒张室(29)分别为相互同轴心的柱腔结构;所述第一舒张室(17)和过渡换热腔(18)之间具有第一隔层(18.1),所述过渡换热腔(18)和第二舒张室(19)之间具有第二隔层(22),所述第二舒张室(19)和第三舒张室(29)之间具有第三隔层(27);还包括夹于内层腔壁(24)和外层腔壁(26)之间的预热隔音空气层(11),所述预热隔音空气层(11)包覆于所述过渡换热腔(18)、第二舒张室(19)和第三舒张室(29)外侧;所述过渡换热腔(18)的圆周壁面上呈圆周阵列镂空设置有若干空气导通孔(5),所述空气导通孔(5)将所述过渡换热腔(18)和所述预热隔音空气层(11)相互导通;还包括第一舒张室管(16)、第二舒张室管(28)、空气换热管束(3)和储气箱(21);所述第一舒张室管(16)同轴心穿过所述过渡换热腔(18),且所述第一舒张室管(16)两端分别伸入所述第一舒张室(17)和第二舒张室(19)中;所述第二舒张室管(28)同轴心穿过所述第三隔层(27),且所述第二舒张室管(28)两端分别伸入所述第二舒张室(19)和第三舒张室(29)中,所述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15)的出气端伸入所述第一舒张室(17)中;所述消声器排气管(31)的尾气排出入口(31.1)伸入所述第三舒张室(29)中;所述空气预热进气管(30)的空气出气口(30.1)伸入所述预热隔音空气层(11),且所述空气出气口(30.1)位于预热隔音空气层(11)远离过渡换热腔(18)的一端;所述储气箱(21)一体化设置于所述第一舒张室(17)的舒张室包壁(20)外侧,且所述储气箱(21)位于所述第一舒张室(17)远离所述过渡换热腔(18)的一端;所述储气箱(21)内部为储气腔(2);所述空气换热管束(3)由若干空气换热管并列成束状结构,且相邻空气换热管之间间距设置;所述空气换热管束(3)沿轴线方向穿过所述第一舒张室(17),且所述空气换热管束(3)两端分别伸入所述储气腔(2)和过渡换热腔(18)中;所述空气预热出气管(1)的热空气入口(1.1)伸入所述储气腔(2)中;所述空气换热管束(3)分布于所述第一舒张室(17)的半腔室(4),所述尾气动能发电单元排气管(15)的出气端伸入所述第一舒张室(17)的另一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天庆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极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