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5418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6 2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止后挡泥板支承结构的大型化且外观的设计性也优异的跨骑型车辆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在具备后轮(RW)和覆盖后轮的后部上方的后挡泥板(20)的跨骑型车辆(1)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中,后挡泥板(20)在跨骑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一侧支承于摆臂(10),摆臂具备:臂部(10a),其沿跨骑型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贯通孔(13),其设置于臂部的后端,用于支承车轴(18);拼合夹紧部(11),其通过紧固连结部件紧固包围贯通孔的上圆弧部(11a)及下圆弧部(11b),从而在贯通孔内支承车轴。后挡泥板(20)安装于上圆弧部的前方处的臂部(10a)的上表面(10u)的前侧固定部(17f)和下圆弧部的后方的后侧固定部(17r)。

Rear mudguard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rear fender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straddle-mounted vehicles which prevents the rear fender supporting structure from being large-scale and has excellent design appearance. In the rear fender support structure of a straddle type vehicle (1) with a rear wheel (RW) and a rear fender (20) covering the rear wheel above the rear wheel (1), the rear fender (20) is supported on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straddle type vehicle (1) with a swinging arm (10 a), which extends along the front and rear direction of the straddle type vehicle; a through hole (13), which is provided. The rear end of the arm is arranged for supporting the axle (18), and the splicing clamping part (11) is fastened by the fastening connecting part to enclose the upper arc part (11a) and the lower arc part (11b) of the through hole, thereby supporting the axle in the through hole. The rear fender (20) is mounted on the front surface (10u) of the upper arm (10a) at the front of the upper circular part and the rear fixed part (17r) at the rear of the lower circular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跨骑型车辆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具备从车辆后部分离配置而仅覆盖后轮的后部上方的后挡泥板的跨骑型车辆。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支承结构,其在这种跨骑型车辆中,利用链条罩来支承后挡泥板,该链条罩安装于为了支承后轮而向车身后方延伸的摆臂(参照)。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185693号公报然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后挡泥板其本身是仅覆盖后轮的后部上方的小的结构,但其支承结构具有从摆臂的前部延伸到后轮的后部上方的结构,从而大型化。并且,具有如下问题:虽然后挡泥板是仅覆盖后轮的后部上方的较小的形状,但其支承结构较大,外观上不平衡而设计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前述情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后挡泥板的支承结构的大型化且外观的设计性也优异的跨骑型车辆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为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后轮,其经由摆臂以能够向上下方向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以及后挡泥板,其覆盖所述后轮的后部上方,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在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一侧支承于所述摆臂,所述摆臂具备:臂部,其沿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贯通孔,其设置于该臂部的后端,用于支承车轴;以及拼合夹紧部,其通过紧固连结部件紧固包围该贯通孔的上圆弧部及下圆弧部,从而在所述贯通孔内支承所述车轴,所述后挡泥板安装于所述上圆弧部的前方处的所述臂部的上表面的前侧固定部和所述下圆弧部的后方的后侧固定部。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具备Y字形状臂部,该Y字形状臂部在侧视下,以固定于所述前侧固定部的第一安装部和固定于所述后侧固定部的第二安装部朝向覆盖所述后轮的后部上方的挡泥板主体部逐渐靠近的方式延伸,所述第一安装部及所述第二安装部中的任一方通过两个安装用紧固连结部件紧固连结。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安装用紧固连结部件及第二安装部的安装用紧固连结部件在从所述车轴的轴向观察时与所述车轴正交的方向上大致平行地配置。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2或3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Y字形状臂部向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一侧弯曲。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为仅由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具有向所述后轮进行动力传递的动力传递部件的一侧构成的悬臂结构,所述拼合夹紧部为通过所述上圆弧部及所述下圆弧部从外周紧固圆形凸轮部件的结构,该圆形凸轮部件能够调整所述车轴相对于所述摆臂的位置,所述前侧固定部及所述后侧固定部夹着所述圆形凸轮部件而配置在大致对角线上。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后挡泥板安装于拼合夹紧部的上圆弧部的前方处的臂部的上表面的前侧固定部和拼合夹紧部的下圆弧部的后方的后侧固定部,从而由摆臂的后部支承,因此防止后挡泥板的支承结构的大型化,并且外观的设计性优异。而且,后挡泥板安装于避开了拼合夹紧部的前后的位置,因此能够将后挡泥板安装于对拼合夹紧部的紧固连结力影响较少的位置。根据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后挡泥板具备Y字形状臂部,该Y字形状臂部在侧视下,以固定于前侧固定部的第一安装部与固定于后侧固定部的第二安装部朝向覆盖后轮的上侧的挡泥板主体部逐渐靠近的方式延伸,因此能够使支承结构紧凑且轻量化,并且能够实现外观设计性的提高。并且,在Y字形状臂部中,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中的任一方通过两个安装用紧固连结部件紧固连结,因此后挡泥板在总计三处固定于摆臂,能够提高支承刚性。根据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第一安装部的安装用紧固连结部件和第二安装部的安装用紧固连结部件在从车轴的轴向观察时与车轴正交的方向上大致平行地配置,因此能够减少这些安装用紧固连结部件的紧固力对拼合夹紧部的上圆弧部与下圆弧部的拼合夹紧力造成的影响。其结果是,对拼合夹紧部的紧固连结螺栓的紧固连结力的影响较少,容易维持该紧固连结螺栓的紧固连结力。根据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Y字形状臂部向车辆左右方向的一侧弯曲,因此能够加长Y字形状臂部来适当降低刚性。其结果是,即使是Y字形状臂部以横跨拼合夹紧部的方式固定的结构,也能够减少对拼合夹紧部的紧固力的影响。根据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前侧固定部及后侧固定部夹着圆形凸轮部件而配置在大致对角线上,因此能够增大前侧固定部与后侧固定部的间隔,并且通过扩大Y字形状臂部的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的前端部分的宽度,能够提高Y字形状臂部的支承刚性。附图说明图1是从左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左侧视图。图2是从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后部的俯视图。图3是从后斜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摆臂的立体图。图4是图2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后部的A-A剖视图。图5是从左侧观察图1所示的后挡泥板及Y字形状臂部的左侧视图。图6是从右侧观察图1所示的后挡泥板及Y字形状臂部的右侧视图。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前侧固定部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图1所示的后侧固定部的立体图。符号说明:1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2车架10摆臂10a臂部10u上表面11拼合夹紧部11a上圆弧部11b下圆弧部11t紧固连结螺栓(紧固连结部件)13贯通孔13c圆形凸轮部件15链条(动力传递部件)17f前侧固定部17r后侧固定部18车轴19a、19b、19c安装用紧固连结部件20后挡泥板21挡泥板主体部22a第一安装部22b第二安装部22Y字形状臂部RW后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至图8,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沿符号的方向观察,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按照从驾驶员观察的方向进行记载,并且,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表示为Fr,将后方表示为Rr,将左侧表示为L,将右侧表示为R,将上方表示为U,将下方表示为D。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1在作为骨架部的车架2的前部设置有头管3,在从该头管3向前下方延伸出的前叉4上支承有前轮FW。在前叉4的上部连接有车把5。在车架2的主框架2a上配置有燃料箱7,在座椅轨道2b上支承有乘车座椅8,在燃料箱7的下侧配置有发动机6。后轮RW经由向车架2的后方延伸出的摆臂10(还参照图3)而被支承为能够向上下方向摆动。并且,发动机6的驱动力通过链条15传递,该链条15是架设在发动机侧的驱动链轮16f和后轮侧的从动链轮16r上的动力传递部件。作为覆盖车身的罩部件,除了覆盖发动机周边的罩以外,还设置有覆盖前轮FW的上方的前挡泥板9和覆盖后轮RW的后部上方的后挡泥板20。前挡泥板9在前叉4的左右叉部分处且在车辆左右两侧被适当支承。另一方面,后挡泥板20虽然详细情况后述,但其在后轮RW的车辆左右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支承于摆臂10。该后挡泥板20成为仅覆盖后轮RW的后部上方的紧凑的结构,而不是覆盖后轮RW的上方整个区域的结构。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摆臂10为仅车辆左右方向中具有链条15的一侧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悬臂结构。详细而言,摆臂10以前部10f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2。摆臂10具备臂部10a,该臂部10a以从前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骑型车辆(1)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所述跨骑型车辆(1)具备:后轮(RW),其经由摆臂(10)以能够向上下方向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2);以及后挡泥板(20),其覆盖所述后轮(RW)的后部上方,所述跨骑型车辆(1)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20)在所述跨骑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一侧支承于所述摆臂(10),所述摆臂(10)具备:臂部(10a),其沿所述跨骑型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贯通孔(13),其设置于该臂部(10a)的后端,用于支承车轴(18);以及拼合夹紧部(11),其通过紧固连结部件(11t)紧固包围该贯通孔(13)的上圆弧部(11a)及下圆弧部(11b),从而在所述贯通孔(13)内支承所述车轴(18),所述后挡泥板(20)安装于所述上圆弧部(11a)的前方处的所述臂部(10a)的上表面(10u)的前侧固定部(17f)和所述下圆弧部(11b)的后方的后侧固定部(17r)。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23 JP 2017-0573871.一种跨骑型车辆(1)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所述跨骑型车辆(1)具备:后轮(RW),其经由摆臂(10)以能够向上下方向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2);以及后挡泥板(20),其覆盖所述后轮(RW)的后部上方,所述跨骑型车辆(1)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20)在所述跨骑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一侧支承于所述摆臂(10),所述摆臂(10)具备:臂部(10a),其沿所述跨骑型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贯通孔(13),其设置于该臂部(10a)的后端,用于支承车轴(18);以及拼合夹紧部(11),其通过紧固连结部件(11t)紧固包围该贯通孔(13)的上圆弧部(11a)及下圆弧部(11b),从而在所述贯通孔(13)内支承所述车轴(18),所述后挡泥板(20)安装于所述上圆弧部(11a)的前方处的所述臂部(10a)的上表面(10u)的前侧固定部(17f)和所述下圆弧部(11b)的后方的后侧固定部(17r)。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20)具备Y字形状臂部(22),该Y字形状臂部(22)在侧视下,以固定于所述前侧固定部(17f)的第一安装部(22a)和固定于所述后侧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勇太门田正和前田瑠衣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