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厦门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经皮吸收组合物及其在制备经皮吸收制剂中的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43784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4 06:08
一种经皮吸收组合物及其在制备经皮吸收制剂中的用途,所述经皮吸收组合物包括海绵骨针和纳米颗粒。所述经皮吸收组合物在克服皮肤角质层屏障的同时,利用各种纳米颗粒的缓控释特性延长药物或化妆品活性成分的释放、提高其稳定性,降低其毒副作用和皮肤刺激性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一种经皮吸收组合物及其在制备经皮吸收制剂中的用途
本专利技术涉及经皮给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经皮吸收组合物及其在制备经皮吸收制剂中的用途,海绵骨针作为一种皮肤物理促渗剂,与不同类型的纳米药物协同作用,进而大幅增加药物及活性成分在皮肤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同时也是最直接的给药途径。相比于其他给药途径(如:口服给药、注射给药等),皮肤给药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包括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胃肠道的破坏及注射给药引起的感染和痛楚等;同时其还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局部病变部位,可缓释或控释给药,药物不良反应少且可随时终止给药,极大地改善了患者治疗的便利性和依从性,等等。然而,皮肤的本质是一种生物膜屏障,尤其是其最外层的角质层,用以保护机体免受外界各种有害物质和外源性病原体(如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重金属和各种化学毒素等)的入侵。一般只有极少数的小分子物质(分子量<500Da)可以有效地通过皮肤角质层屏障,而绝大部分药物分子或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越来越热门的生物大分子药物和活性物质,包括多糖、多肽、蛋白、核酸、siRNA等均很难通过皮肤渗透吸收。因此,如何克服皮肤屏障,安全有效地将各种理化性质不同的生物大分子药物或活性物质经皮输送至病灶部位,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同时也是皮肤给药领域的研究难点和热点。目前,促进药物或活性物质经皮吸收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化学促渗方法和物理促渗方法。化学促渗方法主要包括化学促渗剂(如:DMSO、氮酮和吡咯烷酮类等)、多肽促渗剂(如:SPACE等)、纳米载体系统(如:脂质体、微乳、经皮胶和传递体等)等。化学促渗方法虽然具有价廉、起效迅速及使用方便等特点,但由于其促渗效果相对有限,而且有些促渗剂由于自身毒性问题,长期使用会破坏皮肤的屏障结构,引起皮肤刺激和过敏,甚至引起全身毒性反应,严重限制了其应用。物理促渗方法主要包括超声导入法、离子导入法、电穿孔法、热烧灼法、激光微钻法及微针法等,其中一些物理促渗方法虽然效果显著,但由于其对仪器设备的要求高、设计和生产成本较高、不易携带,同时由于其入侵性的给药方式,常造成刺痛、皮肤刺激和灼烧感等一系列问题,且只适用于小面积的皮肤给药,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微针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式物理促渗方式,以微创的方式可在皮肤表面形成大量的微米级孔道,微针的直径在50~200μm,长度在几百微米到几毫米不等,可穿过皮肤角质层,到达表皮层,甚至真皮层,却又不易触及位于真皮层的痛觉神经。与此同时,微针作用后的皮肤角质层可以形成大量的微型水孔隙通道,促使包括多糖、多肽、蛋白、激素、疫苗及其他生物活性成分在内的一系列药物、化妆品活性成分和纳米载体系统等进入体内,用于皮肤问题和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且鲜有副作用的报道。然而,由于皮肤本身的弹性作用,微针在皮肤表面形成的微通道通常会在10~20分钟内自动闭合,从而导致药物、化妆品活性成分或纳米载体颗粒的有效渗透时间非常有限。当前,微针技术主要是以微针贴剂形式给药,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同时微针贴剂的给药面积固定且相对有限,虽然扩大给药面积可以增加药物的透过程度,但也会增加对皮肤的刺激性,降低患者用药的顺应性。因此,一般只适用于剂量小且活性强的药物运输,比如胰岛素或者疫苗类产品。另外,微针末端的尖锐度和微针排布的密集度取决于其生产和刻蚀工艺,对其制备材质、制备工艺与产业化要求较高,且微针通常为阵列排布,对于鼻翼等非平坦区域难以发挥作用。海绵骨针(Spongespicules)是海绵体内起骨架支撑作用的硅质或钙质纤维状物,具有多种结构形态,包括单轴、双轴、三轴和多轴等。研究发现,海绵骨针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和力学性能,目前关于海绵骨针的研究多集中在海绵骨针的光学特性、纳米结构和仿生学等领域。然而对于那些天然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末端尖锐的海绵骨针,可能具有类似于微针作用的研究与开发的较少。我们创造性地研究了海绵骨针可以作为一种类微针的皮肤物理促渗剂,且相比于微针,其具有更多的优势,比如:使用剂量、使用方式和使用面积等灵活多变;并可长时间滞留于皮肤角质层并形成大量持续存在的微通道,从而更好地促进生物大分子药物或活性成分的经皮吸收;等等。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较适用于一些分子量相对较小且稳定性较好的药物或化妆品活性成分,对于那些分子量大或者稳定性差的生物大分子(>50KDa),其促渗效果仍相对有限。因此,开发一种更有效的促渗途径将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经皮吸收组合物及其在制备经皮吸收制剂中的用途,该经皮吸收组合物包括海绵骨针和纳米颗粒,通过海绵骨针与搭载有药物和/或化妆品的纳米颗粒的协同作用,进而大幅促进药物或化妆品活性成分等一系列生物大分子的经皮吸收。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一是:一种经皮吸收组合物,包括海绵骨针和纳米颗粒,所述纳米颗粒中含有药物和/或化妆品。一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颗粒包括搭载有药物和/或化妆品的纳米载体、药物和/或化妆品的纳米化颗粒。其中,搭载有药物和/或化妆品的纳米载体是指将药物和/或化妆品包裹在纳米颗粒内部或将药物和/或化妆品吸附在纳米颗粒上;药物和/或化妆品的纳米化颗粒是指将药物、化妆品直接粉碎成纳米级别的颗粒,特别是针对中药类的药物、化妆品。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纳米颗粒,除有特别说明外,均可按照本领域常规制备方法制备。一实施例中:所述纳米载体包括纳米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囊、纳米球、聚合物胶束、纳米混悬剂。其中,纳米脂质体是以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构成的双分子层为膜材包合而成的微粒,粒径可在1nm~1μm,具有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大多孔脂质体等形式;固体脂质纳米粒是由多种室温下为固态的类脂材料如脂肪酸、脂肪醇及磷脂等制成的固体颗粒;纳米囊、纳米球是由聚乳酸、聚丙交酯乙交酯、壳聚糖、明胶等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备得到,也可用非降解性的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等制备得到;聚合物胶束是例如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嵌段共聚物等水溶性嵌段共聚物或接枝共聚物在水中溶解后自发形成的高分子胶束;纳米混悬剂是在表面活性剂和水等附加剂存在下将药物粉碎加工制成。一实施例中:所述纳米脂质体包括普通纳米脂质体(CL)、柔性纳米脂质体(FL)、醇质体。其中,柔性纳米脂质体是在普通纳米脂质体的制备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物质制备得到,具有高度的变形能力;醇质体是在普通纳米脂质体的制备过程中加入较高浓度的醇制成。一实施例中:所述海绵骨针来源于蜂海绵(Haliclonasp.)。一实施例中:所述海绵骨针应达到可用于皮肤给药的纯度级别,纯度不低于90%,例如为95%或以上,98%或以上,99%或以上等,最好,还应形态均一、结构完整。一实施例中:所述海绵骨针以海绵骨针溶液的形式与纳米颗粒联合,该海绵骨针溶液为缓冲液、去离子水、双蒸水或生理盐水配制而成,其中海绵骨针的质量浓度为0.01~100%,例如0.01%、0.05%、0.1%、0.5%、1%、5%、10%、20%、40%、60%、80%、100%。所述缓冲液例如为摩尔浓度为0.01~0.2M,pH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经皮吸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海绵骨针和纳米颗粒,所述纳米颗粒中含有药物和/或化妆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8.07 CN 20171066656421.一种经皮吸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海绵骨针和纳米颗粒,所述纳米颗粒中含有药物和/或化妆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吸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颗粒包括搭载有药物和/或化妆品的纳米载体、药物和/或化妆品的纳米化颗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经皮吸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载体包括纳米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囊、纳米球、聚合物胶束、纳米混悬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经皮吸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脂质体包括普通纳米脂质体、柔性纳米脂质体、醇质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吸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骨针来源于蜂海绵Haliclonasp.。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铭王德祥刘春云张赛曼张驰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