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明仕专利>正文

自动收折伞具的安全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1716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动收折伞具的安全防护装置,尤指一种利用握把上的控制装置来控制展开或收折的伞具,其特征在于: 在下蜂巢底部或外围设置有弹性护套,此护套为软性缓冲结构。(*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收折伞具的安全防护装置,尤指在使用者以单手握持握把,而控制伞具在第一阶段时由收伞状态自动展开为开伞状态,以及在第二阶段时由开伞状态自动收折为收伞状态,另在下蜂巢底下或外围设置软质弹性护套,以避免下蜂巢急速下降撞击手指时不会受伤疼痛,达到安全防护效果。有鉴于此,即有业者研发出一种可自动开伞、收伞的伞具,其不但具有开伞动作,更有着收伞功能;唯其缺点在于伞具在收伞时,只有伞布与伞骨收合,但多节中棒仍呈展开状态,不能收缩,所以多节中棒需用双手将其收缩,倘若中棒不收缩,则伞具并不具有开伞功能,因此一定要将中棒收缩完成,才能使伞具具有开伞功能;所以该种伞具虽具自动开伞与收伞功能,但收伞后的中棒仍停留在手动操作方式。再者,当伞具自动收折时下蜂巢会急速下降,这时使用人手持握把,则手指很容易成为被下蜂巢撞击的对象,轻则疼痛,重则受伤瘀血,故有必要针对此问题加以有效解决。有鉴于此,如何使伸缩式伞具在单手控制下,使伞具由收伞状态自动展开为开伞状态,以及由开伞状态自动收折还原成收伞状态,还有在伞具收折时避免手指受到下蜂巢撞击受伤,才是本技术的主要所求。本技术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动开伞及自动收折伞具的结构,使用者以单手操控握把,就能使伞具由收合状态自动展开为开伞状态,而且也能由开伞状态自动收折为收伞状态;且多节中棒在展开后能自动收缩还原成为单节状态,这可利于使用者进入室内或车内时达到快速收伞功能,此也是习式伞具所不能实现的。本技术的次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动开伞及自动收折伞具的结构,其握把上设有控制装置,利用按钮就能控制伞具展开或收折,并以二阶段控制实施,且在使用者单手握持下即能轻松操控,且收伞过程中的伞骨及伞布能一同收折,无需人为整理。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动开伞及自动收折伞具的结构,在握把的第一阶段操控中,多节中棒展开可用手动拉伸,而伞面展开是通过握把操控,当按钮按压后可令中棒内的推杆上升以解除下蜂巢的卡固作用,使下蜂巢受到拉环与下蜂巢间的收缩弹簧收缩而上升,进而使伞骨及伞布迅速展开。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动开伞及自动收折伞具的结构,在第二阶段操控中,按钮再次按压后,可令中棒内的推杆再次上升,而推杆内壁的突部会推开卡制扣件以使上、中二节中棒脱开,如此使得拉环、下蜂巢受到扩张弹簧复张影响而下降,且上节中棒下降后压迫中节中棒下端的卡制扣件内缩,而使中、下二节中棒也能脱开,进而使中棒组收缩还原,且伞骨与伞布自动折叠。本技术的伞具,包括一伸缩中棒组、一固定在上节中棒顶端的上蜂巢、一活动升降于上节中棒的下蜂巢、一设在上节中棒且位于上下二蜂巢之间的拉环、一固定在下节中棒底端的握把、以及由多根连接于上下二蜂巢间的伞骨;而且,上蜂巢与拉环间的中棒串设有扩张弹簧,而拉环与下蜂巢间的中棒则串设有收缩弹簧;另外,握把上还设有一组控制装置,而在中节中棒上端的棒内设有一组推掣装置,且在下节中棒上端的棒内设有一组拉制装置。前述下蜂巢底部或握把上端各别设置护套,此护套为橡胶、硅胶、泡棉或弹簧线圈等的类的软性缓冲结构,并以套设、黏贴或胶合等方式结合。图2本技术握把与掣块的立体分解图。图3本技术中节中棒与推掣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4本技术下节中棒与拉制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5本技术拉环的上下弹簧的立体分解图。图6本技术伞具在未展开且呈收折状态的示意图。图7本技术中棒组已展开又握把控制装置已第一次按压的动作图。图8本技术中棒组符收合又握把控制装置已第二次按压的动作图。图9本技术中棒组及拉环、下蜂巢下降的动作图。附图说明图10本技术下蜂巢底下设置护套的示意图。图11本技术下蜂巢底下设置护套的示意图图12本技术下蜂巢底下设置护套的示意图图13本技术下蜂巢底下设置护套的示意图图14本技术握把顶端设置护套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前述握把50上的控制装置51包括一设在握把嵌槽502内的按钮52、一位于下节中棒13内的掣块53;在按钮52的内侧设有一穿入握把导槽503内的控制环521及一穿入握把穿孔504内的控制栓522(该栓并串有弹簧524),其中,控制环521是一围绕在下节中棒13外围的环块,其另端外壁有弹簧54顶推着,而内壁设有挡块523可穿入下节中棒13的穿孔131内且阻挡在掣块53的上端;前所述的掣块53的底部被一收缩弹簧55拉引着,该弹簧55另端是固定在下节中棒13的底端(或固定在握把直孔501底端),掣块53的顶端则被一固定长度的拉线56牵引着,而拉线56的上端则固定在推掣装置70的推杆72上端;掣块53面向按钮52的该端设有一凹孔531,孔内容置有弹簧532及被弹簧顶推的凸柱533;此外,下节中棒13下端适当位置处设有一长槽132以容凸柱533入于槽内后能具位移作用,长槽132顶端对应着握把穿孔504,在按钮52按压后会使控制栓522推动凸柱533朝内移动。如图1、图3所示,前述中节中棒12的棒内上端设有推掣装置70,其包括一容置在中节中棒12内的套管71、一容置在套管71内的推杆72、一介于套管71内且用于顶抵推杆72的扩张弹簧73;前述推杆72由一上锥头721与一下圆管722组成,其中,锥头721直径大于中节中棒12,所以锥头721只能位于中节中棒12上端,而锥头721顶端可固定或勾挂着前述拉线56,圆管722壁面设有一长槽723可供一穿过套管71壁面的插栓74穿入,使得推杆72在套管71内具有轴向定距位移功能,但不能左右旋转;对应长槽723的壁面设有一缺槽725及内凸的突部724,其中,缺槽725可供一卡制扣件64嵌入,此卡制扣件64为一弹片,弹片上端内壁具有横栓642,横栓末端连接推片643,而推片643上的圆柱644可抵触前述突部724,卡制扣件64下端叉片645插入缺槽711下的叉口712内而固定,而上端外壁的突珠641则可用于嵌入中节中棒12上端的穿孔121内,若再穿入上节中棒11下端的穿孔114内,则能使上中二节中棒11、12结合固定。如图1、图4所示,前述下节中棒13的棒内上端设有一组拉制装置80,该装置包括一设在下节中棒13内的柱栓81、一设在柱栓上端柱杆811的滑轮82、一将柱栓81固定在下节中棒13内的插栓83;其中,滑轮82拉引着拉线84并为该条拉线的下端转绕点,而分歧的二条拉线84上端则绕经位于上节中棒11顶端的左右二滑轮21后再入于拉环40内与另二滑轮42绕合;下节中棒13上端的卡制扣件65为一弹片,其下端的叉片652可插入柱栓81的叉口812内而固定,而上端突珠651可扣入下节中棒13上端的穿孔133内,若再穿入中节中棒12下端的穿孔122内,则能使中下二节中棒12、13结合固定。如图1、图5所示,前述拉环40构造为中央具有供上节中棒11穿入的槽孔41,于槽孔41两侧各设有滑轮42以供拉线84绕设,而拉线84另端再由拉环41顶面线孔43穿出,再朝上绕经二个枢设在上蜂巢20缺口201内的滑轮21,然后穿过上节中棒11顶端的二对称缺槽111,再朝下延伸穿过推杆72、套管71后而圈绕着拉制装置80的滑轮82,且该拉线84呈撑紧状态,所以当滑轮82升降时,拉环40必会受到拉线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仕
申请(专利权)人:张明仕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