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不锈钢管内氧化物堆积量的检测探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49330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奥氏体不锈钢管内氧化物堆积量的检测探头,包括非磁性传力杆、压力传感器、磁性屏蔽壳及用于对氧化物进行磁化的磁体组件,磁体组件与磁性屏蔽壳固定连接,磁性屏蔽壳内设有传感器容纳腔,压力传感器安装在传感器容纳腔内,且一端与磁性屏蔽壳内壁贴合,另一端与非磁性传力杆的第一端连接,非磁性传力杆的第二端用于与奥氏体不锈钢管外壁贴合。将压力传感器封装在磁性屏蔽壳中,并用非磁性传力杆进行力的传递,避免电磁干扰,通过磁体组件对氧化物进行磁化,然后用压力传感器的变化值表征奥氏体不锈钢管内氧化物的堆积量,检测简单,有效地降低了奥氏体不锈钢管内氧化物堆积量的检测难度,提高了检测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奥氏体不锈钢管内氧化物堆积量的检测探头
本技术涉及管体内堆积物检测
,特别涉及一种奥氏体不锈钢管内氧化物堆积量的检测探头。
技术介绍
奥氏体不锈钢管是指在常温下具有奥氏体组织的不锈钢,在大型火电厂过热器再热器中广泛应用。由于奥氏体不锈钢管抗高温蒸汽氧化性较差,而且由于生成的氧化产物与不锈钢管的膨胀系数相差较大会造成氧化物在运行中或者启停炉中脱落,脱落的氧化物会在奥氏体不锈钢管的弯管处堵塞,严重时引发超温爆管,所以需要对奥氏体不锈钢管内的弯管处氧化物的堆积量进行检测。传统的氧化物堆积量的检测方法为通过超声波检测,在进行检测时,需要首先向奥氏体不锈钢管内充水,操作繁琐,导致奥氏体不锈钢管内氧化物堆积量检测难度较大。因此,如何降低奥氏体不锈钢管内氧化物堆积量检测难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奥氏体不锈钢管内氧化物堆积量的检测探头,以降低奥氏体不锈钢管内氧化物堆积量检测难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奥氏体不锈钢管内氧化物堆积量的检测探头,包括非磁性传力杆、压力传感器、磁性屏蔽壳及用于对氧化物进行磁化的磁体组件,所述磁体组件与所述磁性屏蔽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奥氏体不锈钢管内氧化物堆积量的检测探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非磁性传力杆(3‑1)、压力传感器(3‑3)、磁性屏蔽壳(3‑2)及用于对氧化物(2)进行磁化的磁体组件(3‑4),所述磁体组件(3‑4)与所述磁性屏蔽壳(3‑2)固定连接,所述磁性屏蔽壳(3‑2)内设有传感器容纳腔,所述压力传感器(3‑3)安装在所述传感器容纳腔内,且一端与所述磁性屏蔽壳(3‑2)内壁贴合,另一端与所述非磁性传力杆(3‑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非磁性传力杆(3‑1)的第二端用于与奥氏体不锈钢管外壁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奥氏体不锈钢管内氧化物堆积量的检测探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非磁性传力杆(3-1)、压力传感器(3-3)、磁性屏蔽壳(3-2)及用于对氧化物(2)进行磁化的磁体组件(3-4),所述磁体组件(3-4)与所述磁性屏蔽壳(3-2)固定连接,所述磁性屏蔽壳(3-2)内设有传感器容纳腔,所述压力传感器(3-3)安装在所述传感器容纳腔内,且一端与所述磁性屏蔽壳(3-2)内壁贴合,另一端与所述非磁性传力杆(3-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非磁性传力杆(3-1)的第二端用于与奥氏体不锈钢管外壁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组件(3-4)和所述非磁性传力杆(3-1)的第二端分别位于所述磁性屏蔽壳(3-2)的相对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组件(3-4)为永磁体,所述磁体组件(3-4)的侧壁与所述磁性屏蔽壳(3-2)的侧壁共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磁性传力杆(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小号郝晓军张广兴郑相锋王志永王强杨新军牛晓光陶业成陈双双
申请(专利权)人:国电锅炉压力容器检验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