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式增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95355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5 14:00
一种负压式增力装置,在制动紧急操作时,提高驾驶员的操作感。阀体(22)具备从阀体(22)的前方部向径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凸缘部(22e),板(21a)具备卡止部(21a1),该卡止部(21a1)通过与凸缘部(22e)抵接来限制相对于阀体(22)相对地向轴向前方的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负压式增力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负压式增力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负压式增力装置的一种形式,已知专利文献1中示出的负压式增力装置。如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负压式增力装置具备:中空的助力器壳体2(外壳);以及可动隔壁,由环状的助力器活塞13(板)和隔膜14构成,将助力器壳体2内划分为前方的负压室15和后方的动作室16(变压室)。隔膜14的外周侧卷边14a被壳体半体2a、2b的接合部夹着,隔膜14的内周侧卷边14b使用环状的止动件18与助力器活塞13的内周缘13a一起安装于阀体17的锥状的本体部17a。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9-05845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上述的负压式增力装置中,当制动操作部件被操作时,通过操作力,助力器活塞13向前方一体地移动。此时,在负压室15的负压大而与动作室16之间的压差比较大的情况下,向动作室16的大气导入顺畅地进行。其结果,由负压室15与动作室16之间的较大的压差产生的、向前方的推压力被维持得较大,助力器活塞13向前方的移动被助力。然而,有时负压室15的负压(绝对值)小,负压室15与动作室16之间的压差比较小。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制动操作紧急的情况下(制动紧急操作时),在该操作过程中负压室15与动作室16之间的压差消失。其结果,由负压室15与动作室16之间的压差产生的向前方的推压力消失,助力器活塞13向前方的移动得不到助力。另外,有时由于进一步的制动操作使负压室15的压力变得比动作室16的压力大。这种情况下,要通过驾驶员的操作力来填补负压室15与动作室16之间的压力的差分。由上可知,在以往的负压式增力装置中,存在制动紧急操作时驾驶员的操作感受损的可能性。因此,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是在负压式增力装置中在制动紧急操作时提高驾驶员的操作感。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第一项技术方案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一种负压式增力装置,该负压式增力装置具备:中空的外壳;可动隔壁,由环状的板和隔膜构成,将外壳内划分为前方的负压室和后方的变压室;筒状的阀体,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设置于外壳,并且在外壳内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设置于可动隔壁;气阀,设置在形成于阀体的轴孔内,能够相对于阀体沿着轴孔的轴向进退,并且与输入部件一体地移动;以及阀机构,该阀机构具备与气阀相对于阀体的进退相应地使负压室与变压室之间连通、阻断的负压阀、以及使变压室与大气之间连通、阻断的大气阀;其中,阀体具备从阀体的前方部向径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凸缘部;板具备卡止部,该卡止部通过与凸缘部抵接来限制相对于阀体相对地向轴向前方的移动。专利技术效果由此,当制动操作部件被操作时,通过操作,输入部件向前方移动并且阀体向前方移动,但是板能够独立于阀体的移动进行移动。即,阀体能够先于板向前方移动。其结果,能够抑制在制动紧急操作时由于板与阀体一体地移动引起负压室的压力增大,使负压室的压力接近变压室的压力甚至大于压室的压力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负压室的压力增大引起的驾驶员的操作阻力,因此能够在制动紧急操作时提高驾驶员的操作感。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负压式增力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2是以图1所示的阀体以及可动隔壁为主示出的放大剖视图,示出了制动踏板非动作状态。图3是以图1所示的阀体以及可动隔壁为主示出的放大剖视图,示出了制动踏板紧急踩下状态。图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负压式增力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负压式增力装置。如图1所示,负压式增力装置1中,具备可动隔壁21和阀体22的动力活塞20以能够在前后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组装于外壳10,外壳10内被可动隔壁21划分为前方的负压室R1(恒压室)和后方的变压室R2。外壳10具备前方壳体11和后方壳体12。在前方壳体11上具备用于使负压室R1与负压源(例如,省略图示的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始终连通的负压导入管11a。外壳10构成为,通过气密地贯通后方壳体12的多个安装螺栓12a、12b固定于静止部件即安装对象部件55,并通过气密地贯通前方壳体11的多个安装螺栓12a(拉杆螺栓)支承制动主缸61。制动主缸61是公知的,通过其缸主体(省略图示)的后端部气密地组装于前方壳体11。另外,制动主缸61的活塞62从缸主体向后方突出并伸入到负压室R1内,并且构成为被下述的输出轴35的顶端部35a向前方推动。动力活塞20的可动隔壁21由环状的板21a和环状的隔膜21b构成,并且设置为能够在外壳10内沿前后方向(动力活塞20的轴向)移动(能够进退)。外壳10的前后方向是外壳10的中心线C(阀体22、柱塞32或输出轴35的中心线(轴线))的延伸方向。板21a的阀体22侧内周端部的内周面与阀体22的外周面滑动接触。在板21a的内周端部设置有卡止部21a1。卡止部21a1能够与阀体22的凸缘部22e(在下面说明)抵接。卡止部21a1通过与凸缘部22e抵接,来限制板21a相对于阀体22相对地向轴向前方移动。在板21a的阀体22侧内周端部设置有引导部21a2。引导部21a2与阀体22的外周面滑动接触,并沿着板21a的轴向延伸设置。相对于阀体22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部的轴向的长度(厚度)为规定量。该规定量设定为使板21a的中心线相对于阀体22的中心线不倾斜的值。另外,该规定量设定为维持板21a相对于阀体22的外周面的滑动性的值。引导部21a2相对于阀体22相对地沿轴向引导板21a。隔膜21b通过形成在其外周端的环状的外周卷边部21b1被气密地夹持于外壳10。另外,隔膜21b在其内周端部具备环状的密封部21b2。密封部21b2是用于维持与阀体22的外周面之间的气密性的密封部件,例如构成为唇状。密封部21b2的唇形状构成为,在变压室R2的压力大于负压室R1的压力的情况下,密封部21b2被变压室R2的内压推压到阀体22的外周面。此外,在变压室R2的压力小于负压室R1的压力的情况下,还存在负压室R1内的气体在密封部21b2与阀体22的外周面之间通过并流入变压室R2的情况。隔膜21b具备设置在其内周端部的后表面的环状的第一止动件21b3。第一止动件21b3能够与设置在阀体22侧的被抵接部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被抵接部是键部件39。当第一止动件21b3与键部件39抵接时,限制隔膜21b以及板21a相对于阀体22相对地向轴向后方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板21a未被固定在隔膜21b上,但是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等与隔膜21b固定。动力活塞20的阀体22是树脂制的中空体,在形成为圆筒状的中间部位气密地、且能够沿前后方向(动力活塞20的轴向)移动地组装于外壳10的后方壳体12。阀体22在外壳10内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设置在可动隔壁21的内周部。换言之,阀体22被组装成能够相对于外壳10相对移动。阀体22被复位弹簧13向后方施力,该复位弹簧13安装在阀体22与外壳10的前方壳体11之间。此外,阀体22的向外壳10外突出的部位被保护罩19覆盖保护,该保护罩19在后端具有多个通气孔19a。另外,阀体22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带台阶的轴孔22a。阀体22形成有一对负压连通路径22b(在图1中仅示出了一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压式增力装置,具备:中空的外壳;可动隔壁,由环状的板和隔膜构成,将所述外壳内划分为前方的负压室和后方的变压室;筒状的阀体,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壳,并且在所述外壳内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可动隔壁;气阀,设置在形成于所述阀体的轴孔内,能够相对于所述阀体沿着所述轴孔的轴向进退,并且与输入部件一体地移动;以及阀机构,该阀机构具备与所述气阀相对于所述阀体的进退相应地使所述负压室与所述变压室之间连通、阻断的负压阀、以及使所述变压室与大气之间连通、阻断的大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具备从所述阀体的前方部向径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凸缘部;所述板具备卡止部,该卡止部通过与所述凸缘部抵接来限制相对于所述阀体相对地向轴向前方的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1.25 JP 2016-0112161.一种负压式增力装置,具备:中空的外壳;可动隔壁,由环状的板和隔膜构成,将所述外壳内划分为前方的负压室和后方的变压室;筒状的阀体,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壳,并且在所述外壳内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可动隔壁;气阀,设置在形成于所述阀体的轴孔内,能够相对于所述阀体沿着所述轴孔的轴向进退,并且与输入部件一体地移动;以及阀机构,该阀机构具备与所述气阀相对于所述阀体的进退相应地使所述负压室与所述变压室之间连通、阻断的负压阀、以及使所述变压室与大气之间连通、阻断的大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具备从所述阀体的前方部向径向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上阳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