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改进表面粗糙度和织构的无纺织物成形或者传输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4378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以环形织物带的形式在制造非织造织物的制造过程中形成和传输非织造纤维的工业用织物具有网支撑表面,所述网支撑表面包括粗糙表面纱线,所述粗糙表面纱线防止非织造织物相对网支撑表面的运动,即滑动。优选地,粗糙表面纱线在网支撑表面上在一个或者两个方向,即,长度方向和/或者横向方向上形成长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制造非织造织物。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形织物带,制造过程中,在环形织物带上形成非织造织物并/或者被传输。
技术介绍
在本
内非织造织物是公知技术。此等织物直接自纤维制造,而不用传统的纺纱、编织或针织操作。相反,它们可由纺粘或熔喷方法制造,其中新挤出的纤维在挤出后仍处于热、粘性的条件下平铺形成网,藉以相互粘附而产生一个整体网。非织造织物亦可由气流成网(air-laying)或梳理操作制造,在所述操作中在沉积之后,纤维网通过针刺或水力缠结固结成非织造织物。在后者中,高压水被垂直向下引到网上,使纤维相互缠结。在针刺中,缠结是通过使用往复床倒钩针机械实现,倒钩针在针的进入行程期间迫使网表面上的纤维进一步进入。在此等制造中,环形织物带起到重要的作用。通常,它们可采取由塑胶单丝织成的细网眼筛网形式,尽管当非织造织物制程期间,温度条件使得利用塑胶单丝不实际或不可能时,也可用金属线代替塑胶丝。典型地,塑胶单丝和金属线一般具有平滑表面。因此,非织造织物制程所用的环形织物带表面同样光滑。虽然此等表面对大多数造纸机贵重器材非常理想,但在非织造织物制造中,此等表面可致使形成及输送操作不稳定,因为正被制造非织造织物可相对于环形织物带在机器方向或者横过机器方向,或者在此两个方向中滑移或移动。因此,本专利技术以具有一定表面粗糙度或纹理的环形织物带形式解决此问题,以阻止非织造织物相对其滑移或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是对环形织物带形式使用的不同工业用织物的改良,以在非织造织物的制造过程中形成及输送非织造纤维网。该工业用织物自经纱和纬纱织成,并具有支撑网的表面。其改良之处为,在工业用织物的网支撑表面上,至少该经纱和纬纱之一的部分为粗表面纱线,该粗表面纱线阻止正在网支撑表面上输送的非织造纤维网相对其移动。粗表面纱线可以在工业用织物的网支撑表面上一个或两个方向,并在那个方向或者两个方向中部分或者全部为粗表面纱线。优选地,至少部分粗表面纱线在工业用带的网支撑表面上制成长浮线(long float)。粗表面纱线可为细条单丝或多股纱线,后者为相互扭曲或编织在一起的多根细丝。这些纱线的粗造表面与通常用于此种类工业用织物的单丝纱线的光滑表面相反,为工业用织物提供了具有独特表面粗糙度或纹理,该表面粗糙度或纹理使它们能够在无滑移下输送非织造纤维网,同时对诸如空气渗透性及网释放性等有利特性具有最小影响。现在将参考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改良的工业用织物的网支撑表面的平面图;图2为改良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平面图;图3为具条纹的单丝纱线的平面图;图4为如图3中线4-4显示所取的横截面图;图5为扭曲的复丝纱的平面图;图6为如图5中线6-6显示所取的横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明确参考这些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工业用织物10的网支撑表面12的平面图。如图所示,工业用织物10为在5-梭道缎纹织物(satin)编织中由经纱14和纬纱16织成的单层织物,在各重复编织图案中,当纬纱16在四条连续经纱14上及一条经纱14下通过时,该织物以纬向产生长浮。在网支撑表面12上,纬浮18占据优势并组成表面12的大部分表面区域。如图1中沿长度连续方向伸展的细线20所示,纬纱16为具条纹纱线。“具条纹纱线”的意思以下将作更详细讨论,但其足以说明,纬纱16作为具条纹纱线具有粗糙表面,该表面减小正由织物10输送的非织造纤维网相对其滑移的可能性。更确切而言,如图1中所示,经纱14以设备的加工方向取向,工业用织物10在平织及用接缝结合成环形形式后以环形带形式在此设备上使用。纬纱16以加工方向的横向取向,且由于其粗糙的表面,阻止了在织物10的加工或者移动方向中,所传输的非织造纤维网的滑动。对此技术熟悉的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织物10可选地可以用5梭道缎纹纺织中来织造,其在在纬向中产生长浮。在此情况下,在各重复编织图案中,为具条纹纱线的纬纱14在四条连续纬纱16上和一条纬纱16下通过。与图1所绘织物10对照,经浮占据优势并组成其网支撑表面12的大部分表面区域。因此,经纱14由于为具条纹纱线且以加工方向取向,将阻止非织造纤维网在织物10的横过加工,或者横向方向中滑动。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的是另一种工业用织物30的网支撑表面32的平面图,在编织图案中,织物30亦为自经纱34和纬纱36织成的单层织物,所述单层织物在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产生长浮。在所示特定编织中,在经纱34通过两条或多条连续纬纱36之上时形成经浮38,而在纬纱36通过两条或多条连续经纱34上时形成纬浮40。如图2中沿长度方向的细线42所示,经纱34和纬纱36均为具条纹纱线,该纱线具有粗糙表面,以减小由织物30输送的非织造纤维网相对其滑移的可能性。如图2中所示,经纱34以加工方向取向,而纬纱36以加工方向的横向方向取向,在平织及用接缝结合成环形形式后,工业用织物30是以环形带形式在此设备上使用。经纱34和纬纱36(或者,更确切而言为经浮38和纬浮40)阻止网支撑表面32上正被输送的非织造纤维网滑移,经浮38阻止横向滑移,而纬纱40阻止以加工方向滑移。虽然图1和2显示由本专利技术改良的工业用织物的特定单层编织,但应理解,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具有所示编织图案的织物。换言之,本专利技术的工业用织物可用为熟悉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已知及使用的任中单一、双一及三层编织图案织造。然而,在所有可能的具体实施例中,具条纹纱线或其替代物(将在下面讨论)优选地以加工方向、横过加工方向的方向,或者在此两个方向中的长浮编织到工业用织物的网支撑表面。现在转向具条纹纱线自身,图3和4显示具条纹纱线的优选形式。在这些图的第一幅图中,一张具条纹的单丝纱线50、平行槽或通道52沿单丝纱线50的表面长度方向伸展。由图3中线4-4所示的图4中的横截面图中所示,通道52为半圆形横截面形状,但是通道52的形状可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范围下为任何其他形状。优选地,通道52的深度为单丝纱线50直径的5%至25%。单丝纱线50可具有如图4中所示的圆形横截面,但亦可选择性为卵形、椭圆形、方形或长方形横截面形状。可用扭曲或编织成麻花状丝纱代替具条纹单丝,所述扭曲或编织成麻花状丝纱与单丝相比具有粗糙的表面,而不使用具条纹单丝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阻止滑移的效果。图5为扭曲的纤丝纱线60的平面图,而图6为如图5中线6-6所取的横截面图。扭曲纤丝纱线60包括8根相互扭曲的单独纤丝62,虽然不应认为仅将扭曲纤丝纱线60限于图5所示的类型。在任一情况下,具条纹单丝或组成扭曲或编织成麻花状纱线的单独纤丝,可由普通技术人员所使用的聚合性树脂物质挤压制造,以生产造纸工和工业用织物所用的纱线。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环己烷二亚甲基对苯二甲酸(PCTA);聚酰胺,如PA6、PA-6,6、PA6,10、PA6,12及其共聚物;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thalate)(PEN);聚苯硫(PPS);及聚醚醚酮(PEEK)。亦可使用此等聚合性树脂物质的掺合物及经涂覆或表面改质种类,尤其是具有驱散静电积累增强能力聚合树脂。例如,可将具条纹单丝或构成扭曲或编织成麻花状纱线的单独织丝作为壳/核或作为表面镀层产品制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以环形织物带形式以在非织造织物的制造过程中形成和传输非织物纤维网的工业用织物,所述工业用织物是由经纱和纬纱织成,且具有网支撑的表面,所述改进包括:在所述工业用织物的所述网支撑的表面上,至少部分所述经纱和纬纱之一为粗表面纱线,由此 阻止正在所述网支撑表面上输送的非织造纤维网相对于所述表面的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斯科特谢尔登史密斯保罗艾伦齐默曼马克约瑟夫莱文
申请(专利权)人:奥尔巴尼国际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