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涌底泥处理用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88532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8 07: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河涌底泥处理用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微生物制剂,以重量百分比计,由下列组分组成,13%‑17%的乳酸片球菌,4%‑8%的肠膜明串珠菌,10%‑14%的醋酸醋杆菌,14%‑18%的植物乳杆菌,16%‑20%的枯草芽孢杆菌,12%‑15%的粉状毕赤酵母,13%‑17%的布鲁塞尔德克氏酵母,余量为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葡聚糖。本发明专利技术治理效率高、治理效果好、治理成本低、无二次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Microbial preparation for river bottom sediment treatment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microorganisms, in particular to microbial preparations for river sediment treatment and their preparation methods, microbial preparations, which are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components by weight percentage, including 13%17% Tachilococcus lactis, 4%8% Leuconostoc mesenterica, 10%14% Acetobacter acetate, 14%18% plant milk stalks. Bacillus subtilis, Pichia pastoris, Brussels-Derek's yeast and amylase, protease, lipase, xylanase, cellulase and dextran were 16% 20%, 12% 15% and 13% 17% respectively. The invention has high treatment efficiency, good treatment effect, low treatment cost, no secondary pollution and is beneficial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河涌底泥处理用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领域,特别涉及河涌底泥处理用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密集带来生活污水,小工厂散布带来工业废水,这些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工业生产废水排放亦随之增多,长时间不间断的排污,当有机污染物超出河涌水体所能容纳的自然净化的限度,水中的溶解氧会迅速被消耗而呈缺氧状态,河涌水体变得富营养化,水体便发黑发臭,由于缺氧,原生态生物的生存直接受到威胁,直至死亡、尸体腐败,进一步污染水体及出现恶臭,如此恶性循环不断,使河涌生态遭到彻底的破坏。此外,随着城乡建设速度的加速以及环境生态的日益破坏,大部分河涌已断流或接近断流,使得整条河涌变成死河涌,水质恶化进入恶性循环。若不加强处理,河涌将变为危害周围环境的巨大污染源,从而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底泥是河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无机矿物、有机物和流动相组成。底泥的化学组成和生物区系共同组成底泥生态,决定上覆水体水质;底泥的缓冲能力决定了水质的稳定性;也决定了上覆水体藻相的稳定性;底泥的微生物活性决定了对河涌有机物污染的分解速度,进而决定了河涌水体的净化能力。底泥淤积引起的内源污染是河涌的重要污染形式,也是河涌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河涌底泥淤积还导致行洪排涝不畅,调蓄容量减少,航运萎缩等后果,对河涌底泥进行疏浚,有利于改善河道水环境,提高河涌排洪泄洪能力,是城市河涌综合整治的重要措施。因此,对河涌底泥的治理,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治理效率高、治理效果好、治理成本低、无二次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微生物制剂用于治理蓝藻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河涌底泥处理用微生物制剂,以重量百分比计,由下列组分组成,13%-17%的乳酸片球菌,4%-8%的肠膜明串珠菌,10%-14%的醋酸醋杆菌,14%-18%的植物乳杆菌,16%-20%的枯草芽孢杆菌,12%-15%的粉状毕赤酵母,13%-17%的布鲁塞尔德克氏酵母,余量为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葡聚糖。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以重量百分比计,由下列组分组成,15%的乳酸片球菌,6%的肠膜明串珠菌,12%的醋酸醋杆菌,16%的植物乳杆菌,18%的枯草芽孢杆菌,13%的粉状毕赤酵母,15%的布鲁塞尔德克氏酵母,余量的5%为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葡聚糖。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乳酸片球菌的浓度不少于5.0x106cfu/gm,肠膜明串珠菌的浓度不少于2.0x106cfu/gm,醋酸醋杆菌的浓度不少于4.0x106cfu/gm,植物乳杆菌的浓度不少于6.0x106cfu/gm,枯草芽孢杆菌的浓度不少于7.0x106cfu/gm,粉状毕赤酵母的浓度不少于3.0x106cfu/gm,布鲁塞尔德克氏酵母的浓度不少于5.0x106cfu/gm,淀粉酶的浓度不少于30000IU,蛋白酶的浓度不少于1200IU,脂肪酶的浓度不少于120IU,木聚糖酶的浓度不少于5000IU,纤维素酶的浓度不少于500IU,葡聚糖的浓度不少于1500IU。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河涌底泥处理用微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为,包括以下步骤,a、准备液体培养基和菌种,b、将菌种接种至液体培养基内进行液体发酵,得到发酵液,c、取步骤b中的发酵液,向发酵液内加入干物料,进行固体发酵,得到微生物制剂,d、取步骤c中的微生物制剂进行驯化,e、向驯化后的微生物制剂中加入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葡聚糖。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步骤a中,液体培养基组分包括为豆粕、油、淀粉、全脂奶粉、NaCl、ZnSO4、CuSO4、MgSO4、MnSO4、FeSO4、CaSO4、工业用水;菌种为乳酸片球菌、肠膜明串珠菌、的醋酸醋杆菌、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粉状毕赤酵母、布鲁塞尔德克氏酵母。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步骤b中,制备液体培养基时,菌种随液体培养基原料一起加入,且接种过程中温度为24℃-40℃,接种过程中要搅拌,使菌种与液体培养基混合均匀;步骤b中,液体发酵时,发酵温度为41±1℃,控制发酵通气比为0.3v/v.m-1.3v/v.m,搅拌转速150rpm--170rpm,发酵罐内罐压为零,发酵罐顶部安装白炽灯以对发酵罐内部进行光照;步骤b中,液体发酵时,发酵过程中前期通气量大于后期通气量,发酵罐内pH为5.0以下,待发酵罐内菌量达到5×108~9后发酵完成,液体发酵周期为42hr-48hr。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步骤c中,加入的干物料为发酵液、米糠、糠粕、豆粕、食盐、碳酸钙、碳酸镁;步骤c中,固体发酵时,发酵环境温度为40℃-44℃,固体发酵过程中,每隔48hr对发酵反应堆进行翻料,控制发酵反应堆中心温度小于55℃。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步骤d中,驯化时采用待治理的河涌底泥进行六级驯化培养。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步骤d中,使用待治理的河涌底泥的采集方法为,沿水体总长度每1/5设定一个采样断面,每个采样断面分别在1/4水宽处、1/2水宽处设定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采集直径3cm、深度5cm圆柱体的底泥,将各个采样点采集的底泥混合均匀备用。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步骤e中,加入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葡聚糖的过程中,边加边搅拌,至与微生物制剂充分混合均匀。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由于河涌底泥中包含各类有机污染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纤维素等),无机污染物(Fe、Fe2+、S2-、SO32-、CN-),富营性污染物(如氮磷等),底泥中污染物种类繁多,但主要以有机污染物为主,微生物制剂中的菌类能分解细菌素来降解各类有机污染物,同时余量的各类酶可处理底泥中的相应污染物,治理效率高、治理效果好、治理成本低。一方面,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微生物制剂,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可氧化或/和分解河涌底泥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和有机污染物,抑制恶性腐败细菌繁殖,起到优化环境、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第二方面,微生物制剂中的各类细菌以污染物中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当环境净化后,这些细菌会随着污染物降低而逐渐减少,当污染物彻底除去时,细菌会因为缺乏食物供应而死亡,因此,本专利技术能彻底除去各类污染物,处理效果好。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微生物制剂,是7种益生菌和6种酶,组成一个共生体系,不会相互抑制对方的生长,反而在其共同存在时能产生不同的产物如乳酸、醋酸、片球菌素、乳酸链球菌肽、杀手毒素等,一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作为酶,引发其他微生物的代谢反应,从而促进整个微生物组合生物制剂产生更多的对污染物有分解作用和灭菌作用的代谢产物。第四方面,微生物制剂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后,自身会死亡,因此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第五方面,微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各类细菌的发酵是直接利用米糠、糠粕、豆粕等有机原料,这些原料为天然原料,不含致病菌和病源体,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乳酸片球菌,拉丁名:Pediococcusacidilactici,是片球菌属、乳酸片球菌种,具有产酸,调节胃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功能。乳酸片球菌的细菌素可抑制乳杆菌(Lactobacill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河涌底泥处理用微生物制剂,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由下列组分组成,13%‑17%的乳酸片球菌,4%‑8%的肠膜明串珠菌,10%‑14%的醋酸醋杆菌,14%‑18%的植物乳杆菌,16%‑20%的枯草芽孢杆菌,12%‑15%的粉状毕赤酵母,13%‑17%的布鲁塞尔德克氏酵母,余量为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葡聚糖。

【技术特征摘要】
1.河涌底泥处理用微生物制剂,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由下列组分组成,13%-17%的乳酸片球菌,4%-8%的肠膜明串珠菌,10%-14%的醋酸醋杆菌,14%-18%的植物乳杆菌,16%-20%的枯草芽孢杆菌,12%-15%的粉状毕赤酵母,13%-17%的布鲁塞尔德克氏酵母,余量为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葡聚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涌底泥处理用微生物制剂,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由下列组分组成,15%的乳酸片球菌,6%的肠膜明串珠菌,12%的醋酸醋杆菌,16%的植物乳杆菌,18%的枯草芽孢杆菌,13%的粉状毕赤酵母,15%的布鲁塞尔德克氏酵母,余量的5%为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葡聚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涌底泥处理用微生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乳酸片球菌的浓度不少于5.0x106cfu/gm,肠膜明串珠菌的浓度不少于2.0x106cfu/gm,醋酸醋杆菌的浓度不少于4.0x106cfu/gm,植物乳杆菌的浓度不少于6.0x106cfu/gm,枯草芽孢杆菌的浓度不少于7.0x106cfu/gm,粉状毕赤酵母的浓度不少于3.0x106cfu/gm,布鲁塞尔德克氏酵母的浓度不少于5.0x106cfu/gm,淀粉酶的浓度不少于30000IU,蛋白酶的浓度不少于1200IU,脂肪酶的浓度不少于120IU,木聚糖酶的浓度不少于5000IU,纤维素酶的浓度不少于500IU,葡聚糖的浓度不少于1500IU。4.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河涌底泥处理用微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准备液体培养基和菌种,b、将菌种接种至液体培养基内进行液体发酵,得到发酵液,c、取步骤b中的发酵液,向发酵液内加入干物料,进行固体发酵,得到微生物制剂,d、取步骤c中的微生物制剂进行驯化,e、向驯化后的微生物制剂中加入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葡聚糖。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毅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必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