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晨亮专利>正文

一种基坑支护换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6687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1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坑支护换撑结构,包括基坑底层、卸力回填土、第一腰梁、第二腰梁、灌注桩、升降竖向墙体和固定基座,所述基坑底层的上方设有混凝土垫层,所述卸力回填土远离混凝土垫层的一侧设有灌注桩,所述灌注桩靠近卸力回填土的一侧从下到上依次设有第一腰梁、第二腰梁以及冠梁,所述固定基座上设有固定升降装置,所述升降竖向墙体的下端两侧均设有紧固限位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斜向钢管、内支撑架以及各腰梁等结构形成受力转换体系,并配合卸力回填土以及传力带等结构传力卸力,使受力转换体系更加稳定,且安全可靠,升降竖向墙体配合升降限位孔以及紧固限位杆进行紧固限位,提高了施工效率,且制造成本低。

A retaining structure for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retaining and bracing structure for a foundation pit, which comprises a bottom layer of the foundation pit, unloading backfill soil, a first waist beam, a second waist beam, a cast-in-place pile, a vertical wall for lifting and a fixed base. A concrete cushion is arranged above the bottom layer of the foundation pit, and a cast-in-place pile is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unloading backfill soil away from the concrete cushion layer. A first waist beam, a second waist beam and a crown beam are successively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cast-in-place pile close to the unloading backfill soil from bottom to top. A fixed lifting device is arranged on the fixed base, and both sides of the lower end of the vertical wall body are provided with a tightening limit rod. The utility model forms a force transfer system through oblique steel pipe, internal support frame and various waist girders, and cooperates with unloading backfill and force transfer belt to make the force transfer system more stable, safe and reliable. The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is improved and the manufacturing cost is 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支护换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为一种基坑支护换撑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现在城市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开发地下空间,但是地下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尤其开挖后形成新的开挖断面,破坏了岩体原有结构的稳定性,在施工中容易发生滑坡、坍塌等安全事故,为了防止发生上述安全事故,需要对基坑进行支护,目前大多数支护方式都是用桩锚进行支护,在灌注桩的腰梁上每隔一定距离必须用锚索或锚杆进行支护,成本较高,且施工速度慢,效率低,还有的基坑支护换撑结构较为复杂,影响主体结构连续施工,这也增加了施工的成本,同时延长了施工工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坑支护换撑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坑支护换撑结构,包括基坑底层、卸力回填土、第一腰梁、第二腰梁、灌注桩、升降竖向墙体和固定基座,所述基坑底层的上方设有混凝土垫层,且混凝土垫层的上方设有固定基座,基坑底层靠近混凝土垫层的一侧设有卸力回填土,所述卸力回填土的上方设有传力带,卸力回填土远离混凝土垫层的一侧设有灌注桩,且传力带的一端与灌注桩相连,所述灌注桩靠近卸力回填土的一侧从下到上依次设有第一腰梁、第二腰梁以及冠梁,所述第一腰梁远离灌注桩的一侧与斜向钢管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斜向钢管的另一端与混凝土垫层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基座上设有固定升降装置,且固定升降装置的内部贯穿有升降竖向墙体,所述升降竖向墙体的下端两侧均设有紧固限位杆,升降竖向墙体的上端远离灌注桩的一侧设有水平平衡架,所述第二腰梁远离灌注桩的一侧通过嵌合端与内支撑架的一端活动连接,且内支撑架的另一端通过间隔件与升降竖向墙体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固定升降装置上开设有与紧固限位杆相匹配的升降限位孔,且紧固限位杆为螺旋拆卸结构。优选的,所述斜向钢管的上端外侧开设有注浆孔,且斜向钢管的腰部与传力带的另一端相连。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垫层与基坑底层之间通过预埋件固定连接,且预埋件均匀分布于固定基座的两侧。优选的,所述内支撑架的内部均匀设有水平加强筋,且升降竖向墙体的内部均匀设有竖向加强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通过在斜向钢管内灌注浆液支撑灌注桩,同时配合升降竖向墙体、内支撑架以及各腰梁、冠梁等结构配合使用,形成受力转换体系,并配合卸力回填土以及传力带等结构进行传力卸力等,同时利用浆液的自重,使受力转换体系更加稳定,安全可靠,可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还有升降竖向墙体配合固定升降装置上开设的升降限位孔以及紧固限位杆进行紧固限位,使用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且制造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坑底层;2-预埋件;3-混凝土垫层;4-斜向钢管;5-卸力回填土;6-传力带;7-注浆孔;8-第一腰梁;9-第二腰梁;10-灌注桩;11-冠梁;12-嵌合端;13-内支撑架;14-升降竖向墙体;15-水平平衡架;16-升降限位孔;17-固定升降装置;18-紧固限位杆;19-固定基座;20-间隔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基坑支护换撑结构,包括基坑底层1、卸力回填土5、第一腰梁8、第二腰梁9、灌注桩10、升降竖向墙体14和固定基座19,基坑底层1的上方设有混凝土垫层3,且混凝土垫层3的上方设有固定基座19,混凝土垫层3与基坑底层1之间通过预埋件2固定连接,且预埋件2均匀分布于固定基座19的两侧,基坑底层1靠近混凝土垫层3的一侧设有卸力回填土5,卸力回填土5的上方设有传力带6,卸力回填土5远离混凝土垫层3的一侧设有灌注桩10,且传力带6的一端与灌注桩10相连,灌注桩10靠近卸力回填土5的一侧从下到上依次设有第一腰梁8、第二腰梁9以及冠梁11,第一腰梁8远离灌注桩10的一侧与斜向钢管4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斜向钢管4的另一端与混凝土垫层3固定连接,斜向钢管4的上端外侧开设有注浆孔7,且斜向钢管4的腰部与传力带6的另一端相连,固定基座19上设有固定升降装置17,且固定升降装置17的内部贯穿有升降竖向墙体14,固定升降装置17上开设有与紧固限位杆18相匹配的升降限位孔16,且紧固限位杆18为螺旋拆卸结构,升降竖向墙体14的下端两侧均设有紧固限位杆18,升降竖向墙体14的上端远离灌注桩10的一侧设有水平平衡架15,第二腰梁9远离灌注桩10的一侧通过嵌合端12与内支撑架13的一端活动连接,且内支撑架13的另一端通过间隔件20与升降竖向墙体14活动连接,内支撑架13的内部均匀设有水平加强筋,且升降竖向墙体14的内部均匀设有竖向加强筋。具体使用方式:使用本技术工作时,通过注浆孔7向斜向钢管4内部注入浆液,进而对第一腰梁8以及灌注桩10进行支撑,且利用浆液的自身重力配合升降竖向墙体14、内支撑架13以及各腰梁、冠梁11等结构形成受力转换体系,同时利用卸力回填土5以及传力带6等结构进行传力卸力,并且进行土壤的回填,与此同时通过固定升降装置17对升降竖向墙体14进行升降,并且利用紧固限位杆18进行紧固限位,当升降竖向墙体14到达一定的高度时,第二腰梁9上的间隔件20与升降竖向墙体14进行抵接,配合水平平衡架15形成第二受力转换体系,避免了坍塌现象的发生。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坑支护换撑结构,包括基坑底层(1)、卸力回填土(5)、第一腰梁(8)、第二腰梁(9)、灌注桩(10)、升降竖向墙体(14)和固定基座(19),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底层(1)的上方设有混凝土垫层(3),且混凝土垫层(3)的上方设有固定基座(19),基坑底层(1)靠近混凝土垫层(3)的一侧设有卸力回填土(5),所述卸力回填土(5)的上方设有传力带(6),卸力回填土(5)远离混凝土垫层(3)的一侧设有灌注桩(10),且传力带(6)的一端与灌注桩(10)相连,所述灌注桩(10)靠近卸力回填土(5)的一侧从下到上依次设有第一腰梁(8)、第二腰梁(9)以及冠梁(11),所述第一腰梁(8)远离灌注桩(10)的一侧与斜向钢管(4)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斜向钢管(4)的另一端与混凝土垫层(3)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基座(19)上设有固定升降装置(17),且固定升降装置(17)的内部贯穿有升降竖向墙体(14),所述升降竖向墙体(14)的下端两侧均设有紧固限位杆(18),升降竖向墙体(14)的上端远离灌注桩(10)的一侧设有水平平衡架(15),所述第二腰梁(9)远离灌注桩(10)的一侧通过嵌合端(12)与内支撑架(13)的一端活动连接,且内支撑架(13)的另一端通过间隔件(20)与升降竖向墙体(14)活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支护换撑结构,包括基坑底层(1)、卸力回填土(5)、第一腰梁(8)、第二腰梁(9)、灌注桩(10)、升降竖向墙体(14)和固定基座(19),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底层(1)的上方设有混凝土垫层(3),且混凝土垫层(3)的上方设有固定基座(19),基坑底层(1)靠近混凝土垫层(3)的一侧设有卸力回填土(5),所述卸力回填土(5)的上方设有传力带(6),卸力回填土(5)远离混凝土垫层(3)的一侧设有灌注桩(10),且传力带(6)的一端与灌注桩(10)相连,所述灌注桩(10)靠近卸力回填土(5)的一侧从下到上依次设有第一腰梁(8)、第二腰梁(9)以及冠梁(11),所述第一腰梁(8)远离灌注桩(10)的一侧与斜向钢管(4)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斜向钢管(4)的另一端与混凝土垫层(3)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基座(19)上设有固定升降装置(17),且固定升降装置(17)的内部贯穿有升降竖向墙体(14),所述升降竖向墙体(14)的下端两侧均设有紧固限位杆(18),升降竖向墙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晨亮刘淑清孟娇娇李磊
申请(专利权)人:黄晨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