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5501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1 13:19
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属于油气分离器技术领域,所述油气分离器,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下壳体侧面设置有进气管,下壳体底部设置有出油管,上壳体上设置有出气管,进气管与下壳体外圆周螺旋切向相连,下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圆锥形隔板,多个圆锥形隔板将下壳体分割成相连通的多个腔室,多个圆锥形隔板中部固定有将下壳体内的气体通向上壳体的通气管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所述油气分离器结构简单、易于拆卸清理,并结合了离心分离和多级分离的方式,使油气混合物切向旋转碰撞进入分离室,然后逐级分离,将气体由下而上排出,提高了分离效率和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器
本技术涉及油气分离器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器。
技术介绍
油气分离器是接在发动机曲轴箱通风阀旁边的,因为发动机工作时,气缸的窜气和机油蒸汽会产生压力,对发动机会造成损害,因此需要通过曲轴箱通风阀来使它产生真空,由于曲轴箱通风阀抽出来的气体中有大量机油蒸汽,所以油气分离器主要是把机油蒸汽分离为机油和蒸汽,使机油经底壳聚集后流回发动机里面重新利用,蒸汽流至发动机重新燃烧,防止直接进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而现有的油气分离器由于内部的过滤结构设计不合理使过滤效果较差,而且有的过滤结构内部较复杂不易拆卸清洗。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器,解决了现有的油气分离器分离效果差的问题,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油气分离器,结合了离心分离和多级分离的方式,使油气混合物切向旋转碰撞进入分离室,然后逐级分离,将气体由下而上排出,提高了分离的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下壳体侧面设置有进气管,下壳体底部设置有出油管,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出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与下壳体外圆周螺旋切向相连,下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圆锥形隔板,多个圆锥形隔板将下壳体分割成相连通的多个腔室,多个圆锥形隔板中部固定有将下壳体内的气体通向上壳体的通气管道。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上端设置有将上壳体和下壳体分割开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设置为圆锥形,分隔板的上端与通气管道的上端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分隔板与下壳体以可拆卸方式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圆锥形隔板卡接在下壳体的内壁上,圆锥形隔板的外缘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缺口。进一步地,所述圆锥形隔板中部还设置有多个通孔。进一步地,所述通气管道的下端设置在下壳体的底部,上端设置在上壳体内。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的上端设置有与上壳体卡接相连的环形凸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连接有密封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油气分离器结合了离心分离和多级分离的方式,使油气混合物由进气管切向旋转碰撞进入下壳体内,然后经过下壳体内的多个圆锥形隔板进行逐级分离,最后将分离后的气体由下壳体底部向上壳体排出,增加了油气混合物与圆锥形隔板接触的面积和时间,提高了油气分离的效果;2、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分隔板设置为圆锥形,增加了由进气管切向旋转进入下壳体的油气混合物与分隔板的接触碰撞,进一步提高了油气分离效果;3、圆锥形隔板外缘设置的缺口和表面设置的通孔起到了分级过滤的作用,使较重的油气混合物颗粒主要由缺口过滤,较轻的油气混合物颗粒主要通过通孔过滤,提高了分离效率;4、在油气分离器中,可拆卸连接的有分隔板与下壳体、圆锥形隔板和下壳体,这种结构使油气分离器内部易拆卸清洗。综上,所述油气分离器结构简单、易于拆卸清理,并结合了离心分离和多级分离的方式,使油气混合物切向旋转碰撞进入分离室,然后逐级分离,将气体由下而上排出,提高了分离效率和分离效果。附图说明下面对本技术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上壳体,2.下壳体,21.环形凸台,3.进气管,4.出油管,5.出气管,6.圆锥形隔板,61.缺口,62.通孔,7.通气管道,8.分隔板,9.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最优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技术具体的实施方案为:如图1所示,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下壳体2侧面设置有进气管3,下壳体2底部设置有出油管4,上壳体1上设置有出气管5,进气管3与下壳体2外圆周螺旋切向相连,下壳体2内设置有多个圆锥形隔板6,多个圆锥形隔板6将下壳体2分割成相连通的多个腔室,多个圆锥形隔板6中部固定有将下壳体2内的气体通向上壳体1的通气管道7。具体地,下壳体2上端设置有将上壳体1和下壳体2分割开的分隔板8,分隔板8设置为圆锥形,分隔板8的上端与通气管道7的上端相连,增加了由进气管3切向旋转进入下壳体2的油气混合物与分隔板8的接触碰撞,进一步提高了油气分离效果,分隔板8与下壳体2以可拆卸方式相连,便于拆装;圆锥形隔板6卡接在下壳体2的内壁上,如图2所示,圆锥形隔板6的外缘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缺口61,便于冷却的机油由缺口61流到下壳体2底部,圆锥形隔板6中部还设置有多个通孔62,较轻的油气混合物颗粒主要通过通孔62进一步过滤。具体地,通气管道7的下端设置在下壳体2的底部,上端设置在上壳体1内,进一步提高了油气混合物颗粒的冷却面积;下壳体2的上端设置有与上壳体1卡接相连的环形凸台21,可通过旋转下壳体2调整进气管3和出气管5的相对位置,便于安装,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连接有密封圈9,提高了油气分离器的密封性。所述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分离油气混合物的原理是:油气混合物由进气管3切向旋转进入下壳体2上部,并受到下壳体2上端的分隔板8的阻挡碰撞,较重的油气混合物颗粒下落,碰撞一层一层的圆锥形隔板6,并由缺口61流到下壳体2底部,同时较轻的油气混合物颗粒下落,通过通孔62逐层过滤,最后冷却充分的机油均通过出油管4流出被发动机重新利用,而剩余的废气则在流体压力作用下聚集到下壳体2底部,通过通气管道7向上流动到上壳体1,并通过上壳体1上的出气管5排出。综上,所述油气分离器结构简单、易于拆卸清理,并结合了离心分离和多级分离的方式,使油气混合物切向旋转碰撞进入分离室,然后逐级分离,将气体由下而上排出,提高了分离效率和分离效果。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技术的一些原理,本说明书并非是要将本技术局限在所示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技术所申请的专利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所述下壳体(2)侧面设置有进气管(3),下壳体(2)底部设置有出油管(4),所述上壳体(1)上设置有出气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3)与下壳体(2)外圆周螺旋切向相连,下壳体(2)内设置有多个圆锥形隔板(6),多个圆锥形隔板(6)将下壳体(2)分割成相连通的多个腔室,多个圆锥形隔板(6)中部固定有将下壳体(2)内的气体通向上壳体(1)的通气管道(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所述下壳体(2)侧面设置有进气管(3),下壳体(2)底部设置有出油管(4),所述上壳体(1)上设置有出气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3)与下壳体(2)外圆周螺旋切向相连,下壳体(2)内设置有多个圆锥形隔板(6),多个圆锥形隔板(6)将下壳体(2)分割成相连通的多个腔室,多个圆锥形隔板(6)中部固定有将下壳体(2)内的气体通向上壳体(1)的通气管道(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2)上端设置有将上壳体(1)和下壳体(2)分割开的分隔板(8),所述分隔板(8)设置为圆锥形,分隔板(8)的上端与通气管道(7)的上端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文兵张宝秀何一太陈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腾勒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