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文基专利>正文

绳带系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491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绳带系紧器,其具有:一绳带;一壳体,即具有一顶部及一底部,顶部与底部一侧设有一相连的壁,该壁凹设有一空间;一第一穿绕部与一第二穿绕部,即分设于顶部与底部间且相连接顶部与底部,第一穿绕部与第二穿绕部具有穿孔与该空间连通;其中,该绳带部分穿绕于物件,而其两自由端分别由壳体空间穿入,并穿绕于第一穿绕部与一第二穿绕部,而由空间穿出,以提供较佳系紧功效。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易,绳带固定效果佳的特点。(*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绳带系紧器。如附图说明图12所示,为一种公知绳带夹扣具的剖面图,该图说明了夹扣具的壳体2内设有一弹簧4以将按压件3顶推向外,使得穿伸按压件3与壳体2的绳带5受到限位。其在释放操作时,仅需按压该按压件3压迫弹簧4,以使壳体2的孔201与按压件3的孔301由差位移动至对应位置,使绳带5得以自由穿伸。但该种结构,会因弹簧4弹性疲乏而失去夹扣绳带5的功能,且该弹簧4的弹力与绳带5拉动方向为垂直,如此不足以限止绳带5被过大的外力拉动,再者,按压件3亦容易受外力误触而造成扣夹的被动释放。因此,该公知绳带夹扣结构过于复杂,零组件过多,在制造上、组装上皆相当不便,且夹扣结构之弹簧会因弹力疲乏而失去限止绳带之功能,同时该公知结构更有误触而被动释放的缺陷存在,如此结构并非良好。解决本技术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一绳带;一壳体,是具有一顶部及一底部,顶部与底部一侧设有一相连的壁,该壁凹设有一空间;一第一穿绕部与一第二穿绕部,是分设于顶部与底部间且相连接顶部与底部,第一穿绕部与第二穿绕部具有穿孔与该空间连通;其中,该绳带围绕于物件,并穿入壳体空间且绕于第一穿绕部与一第二穿绕部,而由空间穿出。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绳带系紧器,仅借助于单一壳体设置第一穿绕部与第二穿绕部,且第一穿绕部与第二穿绕部均具有穿孔,使得绳带环围段穿绕于物件(如鞋子、帽子、裤子等),而其两自由端分别由壳体空间穿入,并穿绕于第一穿绕部与第二穿绕部的穿孔,而再由空间穿出,并在绳带自由端单边或双边被拉动时,则为环围段束紧物体,不会有松脱之情形;而在环围段受外力拉动时,则环围段抵靠自由端于壳体转柱,使得自由端无移动的可能,并使环围段不会扩张或缩减,则壳体完全不会有相对绳带松脱之情形,如此则可完全达到系紧物体之功效。同时,本技术结构较为简易,完全不需要复杂的构件,以及多重的组装过程,即可达到系紧物体的效果。因此,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具有结构简易,绳带固定效果佳的特点。图1表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表示本技术的结构部份剖视图;图3表示本技术的结构上剖视图;图4表示本技术的动作示意图;图5表示本技术的另一动作示意图;图6表示本技术的再一动作示意图;图7表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图8表示本技术的实际使用状态图(一);图9表示本技术的实际使用状态图(二);图10表示本技术的实际使用状态图(三);图11表示本技术的实际使用状态图(四);图12表示本技术的为公知绳带夹扣具的剖面图。其中2壳体;201孔;3按压件;301孔;4弹簧;5绳带;100绳带系紧器;10壳体;11顶部;111贯孔;12底部;13壁;131空间;132转柱;133转柱;14第一穿绕部;141穿孔;142穿孔;143隔柱;15第二穿绕部;151穿孔;152穿孔;153隔柱;20绳带;21环围段;211端部;22自由端;221抵靠段;30鞋子;31鞋带孔;40帽子;50裤子;200物体。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参照该图,本技术的绳带系紧器100包括有一壳体10用以提供绳带20的穿绕。图2、3为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显示该壳体10具有一顶部11及一相对应之底部12。顶部11与底部12一侧设有一壁13相连接。而该壁13两侧分别为第一穿绕部14及第二穿绕部15。第一穿绕部14与第二穿绕部15相对于该壁13为呈预定角度之斜面。该壁13向内凹设有一空间131。而第一穿绕部14设有穿孔141、142连通于该空间131。第二穿绕部15亦设有穿孔151、152与该空间131相连。其中第一穿绕部14与第二穿绕部15亦可设置双孔以上,该些孔可为方形、或是圆形。该绳带20一自由端是由壁13的空间131穿入,并由第一穿绕部14的穿孔141穿出壳体10外,而再由穿孔142穿入该空间131内,以形成绳带20穿绕于该第一穿绕部14。而绳带20穿入空间131内后,再由第二穿绕部15穿孔152穿出壳体10外,而由穿孔151穿入该空间131,并由壁13穿出壳体10外,以形成绳带20穿绕于该第二穿绕部15,其中绳带20可为长扁形或是圆形。参见图3,为本技术的上剖视图。显示绳带20分别穿绕于第一穿绕部14与第二穿绕部15,而由壁13之空间131穿出壳体10外,其中壁13与第一穿绕部14间的角隅设有转柱132,壁13与第二穿绕部15间的角隅亦设有转柱133,且穿孔141与穿孔142间设有隔柱143,穿孔151与穿孔152间设有隔柱153,而绳带20穿绕过两隔柱143、153间且位于壳体10一侧则形成一环围段21,该环围段21可围绕于预定物体。事实上在实际使用状态时,环围段21则先绕设于物体周缘,并以绳带20两自由端分别穿绕于第一穿绕部14、第二穿绕部15。参见图4,为本技术动作示意图。显示绳带20之环围段21围绕于物体200。而当绳带20两自由端22相对壳体10横向且远离拉动时,则可使环围段21渐缩且束紧于物体200,达到越向外拉越能系紧物体200之目的。然而绳带20穿绕过隔柱143、153而由转柱132、133转绕而向外拉出,使得绳带20穿绕方向完全改变,即使绳带20单边或双边被拉动时,均可束紧物体200,而不会使绳带20松脱。参见图5,为本技术另一动作示意图。显示当绳带20环围段21之邻近于壳体10的两端部211受拉情形,其该两端部211受外力且相对壳体10横向外拉时,两端部211便可将绳带20抵靠段221抵靠于转柱132、133,并紧迫地压制,使得自由端22无移动的可能,并使环围段21不会扩张或缩减,则壳体10完全不会有相对绳带20松脱之情形,如此则可完全达到系紧物体200之功效。参见图6,为本技术再一动作示意图。显示当绳带20环围段21渐扩情形,室由壳体10相对物体200远离,且环围段21不抵靠自由端22于转柱132、133,如此可扩大环围段21,以使绳带20相对物体200为松脱状态。参见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显示壳体10顶部11与底部12设有贯穿空间131的两贯孔111,提供过长的绳带20可穿绕该壳体10,具有收整绳带20及美观之功效。同时更可达到绳带20纵向穿伸壳体10后,即使受外力拉动亦不会有松脱之功效。参见图8,为本技术实际使用状态图(一)。显示绳带系紧器100装设于鞋子30。根据上述穿绕动作,以使绳带20穿绕于壳体10,且绳带20之环围段21穿绕于鞋子30带鞋带孔31,如此可提供使用者穿鞋后无需再打蝴蝶结,仅需将绳带20自由端22向外拉紧即可,或是绳带20过长时则可穿入贯孔111。参见图9,为本技术实际使用状态图(二)。显示绳带系紧器100装设于鞋子30并于释放位置。其操作方式乃是壳体10相对鞋子30向外拉开即可松脱,达到结构简单、方便操作之实用绳带系紧器100。参见图10,为本技术实际使用状态图(三)。显示绳带系紧器100可运用于帽子40,由上述穿绕动作,即将绳带20之环围段21穿绕于帽子40,以使绳带20作为系紧帽子40的帽带。参见图11,为本技术实际使用状态图(四)。显示绳带系紧器100可运用于裤子50,其动作原理均与上述相同,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绳带系紧器,其特征是包括有:一绳带;一壳体,即具有一顶部及一底部,顶部与底部一侧设有一相连的壁,该壁凹设有一空间;一第一穿绕部与一第二穿绕部,即分设于顶部与底部间且相连接顶部与底部,第一穿绕部与第二穿绕部具有穿孔与该空间连通;其中,该绳带围绕于物件,并穿入壳体空间且绕于第一穿绕部与一第二穿绕部,而由空间穿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文基
申请(专利权)人:林文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