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7214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1 0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移动式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该机器人包括光环境调控系统、温度调控系统、湿度调控系统及室内空气质量调控系统、移动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效果是该系统可以通过手机远程WiFi控制。经过对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识别后对不同的环境参数进行调控。该系统的电扇以及传感器显示屏等用电设备均由内置蓄电池进行供电,当电量不足时将自动移动至充电区进行充电。该系统中设有应急停止装置,在面对突发情况下能够人工干预紧急刹车。该系统配有三个万向轮,均可由手机远程控制移动和自主识别移动至规定地点。该系统有红外测距传感器,可以与人保持距离跟踪调控室内微环境。

Mobile indoor micro environment control robot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mobile indoor micro environment control robot, which includes an optical environment control system, a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a humidity control system, an indoor air quality control system and a mobile control system. The effect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hat the system can be controlled by remote WiFi. After identification of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air quality,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are regulated. The electric fans of the system, as well as the sensor display, are all powered by the built-in battery, and will be automatically moved to the charging area when the power is insufficient. The system is equipped with an emergency stop device, which can intervene manually in emergency. The system is equipped with three gimbal wheels, which can be remotely controlled by mobile phones and mobile to autonomous locations. The system has infrared ranging sensors, which can keep distance tracking with people and control indoor micro environ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式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
本技术属于智能控制与节能减排领域,重点在于智能控制和室内环境调控领域,具体为一种移动式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
技术介绍
随着当今世界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能源也变得越来越缺乏,因此如何在生活中节能减排已成为首要问题。现实生活中的空调与电扇虽然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但是当温度差值较小时,一旦开启空调,其能耗就会随之升高。智能控制已成为当前社会的流行趋势,中国将开启人工智能新时代,智能机器人也随之占领了市场,但追踪机器人、定向服务机器人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鲜见报道,因此亟待开发该领域的相关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式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以改善室内微环境的不足之处,更加节省能源。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式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其中:该机器人包括光环境调控系统、温度调控系统、湿度调控系统及室内空气质量调控系统、移动控制系统;所述光环境调控系统结构包括智能台灯固定在外壳上方;所述温度调控系统结构包括风扇通过固定支座安装在外壳顶部左侧,电热元件固定设在风扇前罩内;所述湿度调控系统包括蓄水箱、加湿器空气吸收口设在外壳右侧并且蓄水箱在加湿器空气吸收口上方,湿气传输管下方与蓄水箱固定,上方与喷管固定,且喷管伸出外壳默认方向向前,负离子过滤器及紫外线消毒灯安装在喷管与外壳之间,超声波雾化器及内部电机设在蓄水箱与加湿器空气吸收口之间;所述室内空气质量调控系统包括空气吸收口在外壳的中下部,送风管一端与空气吸收口打通连接,另一端与外壳上方波纹管连接,波纹管另一侧与风扇后方吸风处固定,紫外线消毒灯安装在送风管旁边位于外壳内部吊顶安装,多效过滤装置设在送风管中下方,蜂鸣器与报警灯组成的报警系统安装于外壳的上方,所述湿空气传输管和送风管材质均为透明材料;在外壳的顶部设有光照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M2.5、PM10、VOCs及甲醛浓度传感器组成的传感器组,显示屏设在外壳的顶部并位于风扇、台灯、加湿器的后方,WiFi模块及红外线接收、发射模块安装于外壳的上方中间处;所述移动控制方面外壳的前方设置一个红外测距传感器,底部配有三个万向轮同样通过固定支座固定于底盘,应急刹车装置设在底盘的侧后方,电动伸缩装置设在底盘的正上方;所述移动式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供电系统为蓄电池固定设在外壳内部下方。本技术的效果是:(1)本机器人可全年运行,对于夏季,当温度高于设定值1(如25℃)时,启动机器人配置的风扇,并且自动配置不同温度差所需要的档位,做到节能减排;当温度进一步升高超过设定值2(如29℃)时,通过机器人远程控制启动空调进行全室降温。对于冬季,当温度低于设定值3(如18℃)时,启动机器人配置的风扇和电加热元件进行局部加热;当温度低于设定值4(如14℃)时,通过机器人远程控制启动空调或供暖系统进行全室升温。对于过渡季节,一般不启动温度调控系统,人工干预除外。(2)本机器人开启自动移动模式后,通过红外测距传感器可以设定距离(如0.5m)并与人保持该距离,在10秒内未进行移动后可360°环绕对人所在区域的微环境进行调控,给人提供一种更加舒适的室内微环境。并附带避障功能,在与障碍物距离0.1m时自动避障,且各部件均可灵活调节角度,如电扇、台灯、加湿器可以进行360°环绕及抬头与低头功能。(3)本机器人设有空气加湿器,可以在湿度低于设定值(如30%)时,自动开启加湿装置;当水箱水量低于容器的10%时,开启蜂鸣器以及报警系统,提示主人应当进行蓄水,当水箱水量达到容器的90%时,提示主人结束蓄水。加湿时开启负离子过滤器及紫外线消毒灯对湿空气进行处理。(4)所述PM2.5、PM10、VOCs、甲醛浓度传感器在识别到室内上述气体浓度超标时,启动蜂鸣器以及灯光报警系统,并且开启空气净化装置,将气体吸收后,经过紫外线灯照射、三重过滤后通过送风管送至风扇出口,并由风扇吹出。(5)本机器人可以进行光照补偿,当室内光照度低于限定值后,光照传感器将数值反映至智能护眼台灯处,并根据缺少的光照与主人的距离进行不同亮度的补偿,同时可以根据面部识别传感器调整自身角度,当距离主人较远时自动关闭并将台灯合起。(6)移动式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可以通过WiFi与手机连接,通过手机即可控制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移动。机器人设置有紧急刹车功能,能够在突发状况下停止运行。(7)当蓄电池电量较低时可以记忆充电器的具体位置,自动移动至充电区域进行充电。(8)本机器人可以与门锁进行配合,当识别房门开启后自动移动至门口在经过主人确认后开始工作。(9)本机器人附带五根电动伸缩杆,可以根据面部识别后提升自身的高度从而给予人更好的舒适体验。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移动式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内部截面图;图3是本技术电动伸缩装置;图4是本技术温度控制模块;图5是本技术湿度控制模块;图6是本技术移动式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调节执行过程流程图;图7是本技术移动式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移动控制流程图;图8是本技术空气处理单元。图中:1.WiFi及红外线接收、发射模块2.显示屏3.喷管4.传感器组5.蓄水箱6.加湿器空气吸收口7.净化器空气吸收口8.电动伸缩杆9.底盘10.万向轮11.外壳12.红外测距传感器、面部识别模块13.蜂鸣器灯光报警系统14.固定支座15.波纹管16.风扇17.智能台灯18.湿空气传输管19.蓄电池20.多效过滤装置21.送风管22.伸缩装置电机23.伸缩装置外管24.伸缩装置内杆25.应急刹车装置26.紫外线消毒灯27.电热元件28.加湿器负离子过滤器及紫外线消毒灯29.加湿器内部电机及超声波雾化装置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移动式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结构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8所示,本技术的移动式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结构是,该机器人包括光环境调控系统、温度调控系统、湿度调控系统及室内空气质量调控系统、移动控制系统;所述光环境调控系统结构包括智能台灯17固定在外壳11上方。所述温度调控系统结构包括风扇16通过固定支座14安装在外壳11顶部左侧,电热元件27固定安装在风扇16前罩内;所述湿度调控系统3包括蓄水箱5、加湿器空气吸收口6安装在外壳11右侧并且蓄水箱5在加湿器空气吸收口6上方,湿空气传输管18下方与蓄水箱5固定,上方与喷管3固定,且喷管伸出外壳11默认方向向前,负离子过滤器及紫外线消毒灯28安装在喷管3与外壳11之间,超声波雾化器及内部电机29安装在蓄水箱5与加湿器空气吸收口6之间;所述室内空气质量调控系统20包括净化器空气吸收口7在外壳11的中下部,送风管21一端与净化器空气吸收口7打通连接,另一端与外壳11上方波纹管15连接,波纹管15另一侧与风扇16后方吸风处固定,紫外线消毒灯26安装在送风管21旁边位于外壳11内部吊顶安装,多效过滤装置20安装在送风管21中下方,蜂鸣器与报警灯组成的报警系统13安装于外壳11的上方,所述湿空气传输管18和送风管21材质均为透明材料;所述光照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M2.5、PM10、VOCs及甲醛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移动式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式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其特征是:该机器人包括光环境调控系统、温度调控系统、湿度调控系统及室内空气质量调控系统、移动控制系统;所述光环境调控系统包括智能台灯(17),并固定在外壳(11)上方;所述温度调控系统包括风扇(16)通过固定支座(14)设在外壳(11)顶部左侧,电热元件(27)固定设在风扇(16)前罩内;所述湿度调控系统包括蓄水箱(5)、加湿器空气吸收口(6)安装在外壳(11)右侧并且蓄水箱(5)在加湿器空气吸收口(6)上方,湿空气传输管(18)下方与蓄水箱(5)固定,上方与喷管(3)固定,且喷管(3)伸出外壳(11)默认方向向前,负离子过滤器及紫外线消毒灯(28)设在喷管(3)与外壳(11)之间,超声波雾化器及内部电机(29)设在蓄水箱(5)与加湿器空气吸收口(6)之间;所述室内空气质量调控系统包括净化器空气吸收口(7)在外壳(11)的中下部,送风管(21)一端与净化器空气吸收口(7)打通连接,另一端与外壳(11)上方波纹管(15)连接,波纹管(15)另一侧与风扇(16)后方吸风处固定,紫外线消毒灯(26)设在送风管(21)旁边位于外壳(11)内部吊顶安装,多效过滤装置(20)设在送风管(21)中下方,蜂鸣器与报警灯组成的报警系统(13)设于外壳(11)的上方,所述湿空气传输管(18)和送风管(21)材质均为透明材料;在外壳(11)的顶部设有光照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M2.5、PM10、VOCs及甲醛浓度传感器组成的传感器组(4),显示屏(2)设在外壳(11)的顶部并位于风扇(16)、台灯(17)、加湿器喷管(3)的后方,WiFi模块及红外线接收、发射模块(1)设于外壳(11)的上方中间处;所述移动控制方面外壳(11)的前方设置一个红外测距传感器(12),底部配有三个万向轮(10),通过固定支座(14)固定于底盘(9),应急刹车装置(25)设在底盘(9)的侧后方,电动伸缩杆(8)设在底盘(9)的正上方;所述移动式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供电系统为蓄电池(19)固定设在外壳(11)内部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室内微环境调控机器人,其特征是:该机器人包括光环境调控系统、温度调控系统、湿度调控系统及室内空气质量调控系统、移动控制系统;所述光环境调控系统包括智能台灯(17),并固定在外壳(11)上方;所述温度调控系统包括风扇(16)通过固定支座(14)设在外壳(11)顶部左侧,电热元件(27)固定设在风扇(16)前罩内;所述湿度调控系统包括蓄水箱(5)、加湿器空气吸收口(6)安装在外壳(11)右侧并且蓄水箱(5)在加湿器空气吸收口(6)上方,湿空气传输管(18)下方与蓄水箱(5)固定,上方与喷管(3)固定,且喷管(3)伸出外壳(11)默认方向向前,负离子过滤器及紫外线消毒灯(28)设在喷管(3)与外壳(11)之间,超声波雾化器及内部电机(29)设在蓄水箱(5)与加湿器空气吸收口(6)之间;所述室内空气质量调控系统包括净化器空气吸收口(7)在外壳(11)的中下部,送风管(21)一端与净化器空气吸收口(7)打通连接,另一端与外壳(11)上方波纹管(15)连接,波纹管(15)另一侧与风扇(16)后方吸风处固定,紫外线消毒灯(26)设在送风管(21)旁边位于外壳(11)内部吊顶安装,多效过滤装置(20)设在送风管(21)中下方,蜂鸣器与报警灯组成的报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万祥席悦苏刚许春峰张春晓陈广毅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城建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