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鸿儒专利>正文

圆针织机卷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5793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圆针织机卷布装置,在圆针织机之回转架上设有一变速箱,于箱内主轴上设有微调齿轮组,其带动邻设微调控制装置预设齿轮,使一间接轴旋转,将所需速率由传输轴送出;卷布滚筒与一摇臂端接合连动,该摇臂另端则活动枢接于侧机箱内支轴端;一可由外控转动之螺杆则设有调距块,一弹簧则设于调距块支杆及摇臂另端延伸件。从而形成一种特适使用于圆针织机上之卷布装置,布料码重条距、布匹松紧度均达稳定一致。(*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使用于圆针织机的卷布装置设计,特别涉及一种可简便的对布批滚筒作变速调控,能使布匹松紧度平均,并能使条距及码重一致的圆针织机卷布装置。一般圆针织机为能编织不同松紧及码重的布匹,其布匹滚筒即需作不同速度变换,常见之方式是使用无段变速或以人工变换齿轮,但此类习用结构仍有其缺点存在。以无段变速使用于圆针织机上之布批滚筒为例,即常因传动机件中皮带之滑动,而使织出的布匹松紧度有密有疏,相当不理想;而且对于不同码重要求之布匹,常需试织后再磅重,浪费工时,且织出的布匹品质相当不稳定。若使用齿轮传动变速,虽可达到较为确定与优良之织布效果,但传统方式则以人工拆换不同转速之齿轮,除了变速缓慢而费时之外,对于要求特定条距及码重之织品,以人工方式变换齿轮,常需经过多次置换齿轮才能校正或校准到所需之转速,相当麻烦。再者,以人手直接操作置换齿轮亦容易污损到织品。而且使用已知方式对布批滚筒作变速,尚有一可见之缺弊,即常因变速不一致或转动时不确实(如皮带滑动),而在织布过程中形成不同时间织出之同一种布匹,码重不一,条距有疏有密。而且更常因布匹松紧度不平均,使织针之磨耗相当严重,相对亦缩短针之使用寿命。另外,于完成织布后,常需将布匹拉送卷置于转动中之滚筒上,该滚筒之转速系依编织不同码重及条距的布匹而作调整,其转速经选定后,滚筒即依此一速度转动卷布。但滚筒在卷布过程中,布卷系由薄而不断增厚、亦即由小卷逐渐叠成大卷。而在布卷此种厚度变换过程中,滚筒系保持固定转速,此时即造成布卷松紧度不一之情况发生。主要原因是因为布卷较小(即叠置较薄)时,拉力较强,滚筒卷拉布卷略紧;但布卷逐渐变大时,滚筒同样转一圈,但因外径变大,拉力较小,卷拉布料重量不同,容易形成布卷内外层松紧度不一。此种不同松紧度布卷会使内外层之码重不一,而且编织条子布时,会使布卷内外层条距不一致,依实际经验,其差践达到一码会有1/2英寸之误差,织布品质相当不理想。另外,习用针织机卷布滚筒虽有手动式调松紧装置,但为防止大卷时较松而加以调紧时,常会产生紧度过大,卷布杆有拉不出来之困扰。但若调松卷料时,会有卷不起布料,或使布料松落而夹到底座齿轮,整个卷布装置因而受损。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于圆针织机之确动卷布装置,主要系于圆针织机之机体底部回转架设有一变速箱壳体,该壳体内部设有一传动主轴,该主轴设置端斜齿轮,轴身设有塔式多数微调齿轮及尾端之粗调齿轮组,一调控把手则可控制被动齿与微调齿轮之啮接或脱离,并能将动力经由粗调减速齿轮将动力传出,从而形成一种新型变速箱,可达致50种以上之精确调控变速,能使不同条距及码重之布匹能保持一致,布之松紧度相当平均,相对能减轻织针磨损,并延长使用寿命;同时可经由外控方式扳动把手方便的实施齿轮换速。基于上述常用卷布滚筒装置之缺点,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调整松紧的卷布滚筒设计,该滚筒与一摇臂端结合,摇臂另端则活动枢接于一支轴,一悬臂则自摇臂端向后延伸供套合弹簧底端,弹簧顶端则套置于调距块;从而形成一种浮动式卷布滚筒装置,于卷布之过程中,在不同厚薄布卷时,滚筒将随着于不同期间作自动调整,使布匹小卷时,因较强拉力,布匹重量轻,掏臂受布匹拉向上,传动皮带略放松;布匹大卷时,因拉力小重量大,将摇臂下压,使传动皮带较紧,拉力变强,形成平均拉力,布卷之内外层松紧度一致。本技术的其他目的、特点及功效将配合所附圆式祥细说明于后,如图所示附图说明图1系本创作变速箱装设于回转架之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系本创作如图1之示意图,其中调控把手装置业经取下;图3系本创作装设于圆针织机与布匹滚筒等相关构件之侧视图;图4系如图3之另侧视图;图5系本创作变速表。图6系本创作实施例卷布滚筒之主要元件装设于相关机体之立体图。请参见图1、2,本技术系于圆针织机回转架支杆10上结合一变速箱壳体1,于箱体内设有一传动主轴11,该传动主轴设有端斜齿轮12,该斜齿轮12与一设置于圆针织机底座之另一垂直向斜齿轮13啮合;于轴身上则具有成排塔式不同齿数之多数微调齿轮15,图示实施例之齿轮数为14个(从16齿到29齿)。主轴之轴身另端则含有多数组粗调齿轮组16,图示实施例该齿轮组16为4组,并与一邻接的另一传转轴17齿轮18相啮合。微调控制装置2,大致上包括一设于箱壳体1上盖19表面之把手21、设于箱内之滑移板22、基座23、齿条24、块滑移板22产生移动,此移动之滑移板22,将顺势使斜槽220引动导柱230,由于斜槽220以斜向设置,将促使由两夹片231、232所组成的基座23产生后退移动,此时齿轮233即与微调齿轮组15脱离啮合,形成待调整之位置。于齿轮233与微调齿轮组15离开啮合状态后,置于箱外之旋控钮25转动时,轴销251端齿轮252因啮合而带动齿条24,此时与齿条24一侧接合之引动片27将带动整个基座23,使其沿间接轴235之轴身作横向位移。齿轮233即可选择与塔状复数齿轮15中之任一齿轮啮接,达成微调变速。另外,旋控钮25之圆周转动所形成之横向直线位移系可予以换算并标示于旋控钮25外周面(图末示),操作者凭该标示即可得知旋控钮25旋转时能与任何一微调齿轮相啮接。粗调齿轮组16主要系透过不同大小齿数之齿轮互相传递配合传输轴上减速齿轮组18,以达到不同之减速输出。其变速方式系透过箱外另一旋控钮26之转动,使齿轮236产生横向直线位移,卡合于图示四组齿轮组16之任一组即能形成不同之粗调变速。请参图5,以图示实施例之14个微调齿轮15及四组粗调齿轮16,由表列可知,将可达到56种调速变化。请参图3、4,一般圆针织机织成之布料6系经由两转动之滚轮组60、61、62卷送转至布批滚筒7,其中传送速度来源之主动滚轮60,即由本技术变速箱予以带动。本技术由传输轴17送出之转速系经由传输轴端齿轮71,再经由另一齿轮以链条72将动力传至主动滚轮60,即能以所设定之速度,将布料6卷送至布匹滚筒7。由于圆针织机可能有不同之转向,因而将影响设于底座斜齿轮13与主轴斜齿轮12间之传动方向问题,如上述传输轴端齿轮71与链条72齿将呈反向转动,若碰到不同转向之圆针织机则可将链条72齿下移,使之与传输轴17同轴转动,即能配合不同转向之圆针织机。请参图3、6,本创作于针织机侧机箱80内设有一螺杆81,该螺杆81顶端设有露于侧机箱80上表面之调整旋钮82,螺杆81底端则接合于箱内定位块83中,杆身上则套设一调距块84,该调距块84设有与螺杆相配合之内螺孔,并侧伸一支杆85。滚筒86杆端设有皮带轮87,供以皮带88与侧机箱80内的另一皮带轮89连动,该皮带轮89系由机体底部变速箱所控制之转输891连接带转。摇臂90部份片体位于侧机箱80内部,并使其余片体部分由预设槽孔91呈斜状穿出,一端92套设于滚筒86,另端93则活动枢接于支轴94;沿其另端则结合一延伸片95。弹簧96一端97套设于支杆85,另端98则套设结合于延伸片95。请参图1,当已织成之布料6由滚轮组61、62、63输送斜拉向下方之滚筒86。由于转轮891经传动带892(如链条),使皮带轮89转动,再透过皮带88将动力传达滚筒86,滚筒因而开始旋转卷收布料。布匹卷收之松紧度系可透过转动旋钮82达成,该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圆针织机卷布装置,其特征是在圆针织机回转架支杆结合一变速箱壳体,于箱体设有一传动主轴,该传动主轴具有端齿轮与一设置于底座之另一齿轮相接合,使回转架转动时带转主轴;于主轴之轴身设有成排塔式不同齿数之多数微调齿轮,使该等微调齿轮能带动邻设之微调控制装置预设齿轮,使一间接轴转动,借间接轴另端预设齿轮啮合主轴另端粗调及减速齿轮将所需之不同变速由一传输轴送出;于机体侧机箱内上方设有一由底部变速箱转输所带转之皮带轮,该皮带轮以一传动皮带连动侧机箱外之滚筒,使滚筒接合摇臂一端,该摇臂另端则斜伸入侧机箱内,并与一支轴活动枢接;一延伸件则自摇臂该另端向后伸长;一旋钮设于侧机箱上表面连动一箱内螺杆,使一设于螺杆上之调距块可随旋钮之转动作上升及下降;一弹簧之一端套设于调距块侧伸支杆,另端则套设于上述延伸件,从而形成一种卷布滚筒装置,使滚筒可随卷收布匹之大小而自动浮升或下降调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鸿儒林进泳
申请(专利权)人:黄鸿儒林进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