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仁惠专利>正文

不规则送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4810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不规则送纱装置,是可利用对向设置于送纱轮组两侧的两导纱单元,以控制纱线行进路径装置,且当纱线被需求时,两导纱单元可进行对向收合运动,使纱线形成一可与送纱轮组接触的行进路径;并当纱线未被需求时,两导纱单元可进行对向展开的运动,使得接触于送纱轮组上的纱线被两导纱单元的对向展开运动所强行撑开,而自送纱轮组上向外脱离,以形成一不与送纱轮组接触的行进路径。(*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不规则送纱装置,可使送纱动作极为确实且稳定,以应当前新素材纤维所需。如附图说明图13所示,常有的不规则送纱装置,是由一送纱装置本体91、一设于本体91上的驱动机构92、一送纱轮组93、一导纱板95及导纱眼96、一张力控制臂97及导纱眼98等所构成;惟,纱线Y不可能仅藉由单一的张力控制臂97,即形成一可完全脱离送纱轮组93的行进路径;亦即,纱线Y在未被需求时,仍可能与送纱轮组93接触,而产生一微量输送动作;是以,当此常用者在引入新素材纤维时,纱线Y于送纱轮组93表面有发生黏滞现象,且亦可能引发纱线缠车而故障;故,此常用者已不符当前新素材纤维所需。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即为提供一种利用一主导纱单元及一辅助导纱单元,以分段控制纱线行进路径的不规则送纱装置,进而大幅提升送纱动作的灵敏性及精确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不规则送纱装置,包括一送纱本体、一驱动单元、一送纱轮组、一导纱板、及两导纱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是可设置于送纱本体上,且连结有一主轴而传动;所述送纱轮组,是由第一送纱轮及第二送纱轮所构成,并固定于主轴上而与驱动单元连结传动;所述导纱板,为设有两固定孔及两对导纱眼的板体,且具有两定位孔,并可藉由两螺栓而固设于送纱本体的底部;所述两导纱单元,为具有活动导纱臂的张力控制机构,且活动导纱臂可视外力的大小而自动调整其旋转角度,活动导纱臂上并具有两导纱眼可供纱线穿设,两导纱单元并以左右对称且上下倒置的对向设置方式,藉由螺栓分别固设于导纱板的两固定孔上,而位于送纱轮组的两侧,且使导纱眼恰可两两对应,以获致较佳的导纱关系位置。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可利用对向设置于送纱轮组两侧的两导纱单元,以控制纱线行进路径装置,且当纱线被需求时,两导纱单元可进行对向收合运动,使纱线形成一可与送纱轮组接触的行进路径;并当纱线未被需求时,两导纱单元可进行对向展开的运动,使得接触于送纱轮组上的纱线被两导纱单元的对向展开运动所强行撑开,而自送纱轮组上向外脱离,以形成一不与送纱轮组接触的行进路径。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在较佳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装置包含一送纱本体10、一驱动单元20、一送纱轮组30、导纱板40、及两导纱单元50,60等;其特征在于该驱动单元20,是可设置于送纱本体10上,且连结有一主轴21而传动;该送纱轮组30,是由第一送纱轮31及第二送纱轮32所构成,并固定于主轴21上而与驱动单元20连结传动;该导纱板40,是为设有固定孔41,42及导纱眼43a-43b,44a-44b的板体,且具有两定位孔45,45’,并可藉由两螺栓46,46’而固设于送纱本体10的底部;该导纱单元50,是为一具有活动导纱臂51的张力控制机构,活动导纱臂51可视外力的大小而自动调整其旋转角度,其上并具有两导纱眼52,53可供纱线Y穿设,并藉由螺栓固设于固定孔41而位于送纱轮组30的一侧;该导纱单元60,是为一具有活动导纱臂61的张力控制机构,活动导纱臂61可视外力的大小而自动调整其旋转角度,其上并具有两导纱眼62,63可供纱线Y穿设,并藉由螺栓以与导纱单元50左右对称且上下倒置的对向设置方式,固设于固定孔42上,而位于送纱轮组30的另一侧,使导纱眼52恰可与导纱眼62对应,且导纱眼53恰可与导纱眼63对应,而获致较佳的导纱关系位置。且纱线Y的绕设方式可由左至右依序绕设,例如为由导纱眼43a孔位穿入,经由导纱眼62、导纱眼52而由导纱眼43b穿出,再由导纱眼44a孔位穿入,经由导纱眼63、导纱眼53而由导纱眼44b穿出。此外,当针筒的旋转方向为不同时,纱线Y的绕设方式亦可由右至左依序绕设,例如为由导纱眼43b孔位穿入,经由导纱眼52、导纱眼62而由导纱眼43a穿出,再由导纱眼44b孔位穿入,经由导纱眼53、导纱眼63而由导纱眼44a穿出,以搭配不同的针筒旋转方向;此亦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大特色。此间应予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又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亦即当纱线Y的摩擦系数较大或强力较弱时,纱线Y的绕设方式亦可减少经过路径,例如为只由导纱眼43a孔位穿入,经由导纱眼62、导纱眼52,而径由导纱眼43b穿出即可,以符合实际的需求;此亦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大特色。此间应再予说明,较佳实施例中该送纱本体10,进一步系可设有一入纱板11,且入纱板11设置有纱眼孔13,使得纱线Y在入纱时,可先由纱眼孔13予以导引后,再穿入导纱眼43a孔位内;另,当两导纱单元40,50及送纱轮组30为复数设置时,该入纱板11,进一步可相对设置有复数个纱眼孔14,以配合不同纱卷的入纱导引,并有效区隔出纱线Y的入纱路径;且该导纱板40,进一步可设置有相对应的复数个固定孔41,42,及设置相对应的复数个导纱眼43a-43b,44a-44b;此皆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可行方式。请参阅图5至图6所示,在较佳实施例中,当纱线Y被需求时,两活动导纱臂51,61在纱线Y的作用下,将进行对向收合的运动,纱线Y并与两送纱轮31,32的外周表面发生接触,且形成一适当的接触面积,此时,两送纱轮31,32在主轴21的传动下,将辅助纱线Y的输送,以进行积极性的送纱动作,如图5所示;当纱线Y再度未被需求时,两活动导纱臂51,61可进行对向展开的运动,使得纱线Y在两对导纱眼52(53),62(63)的支撑下,被强行撑开,而自两送纱轮31,32的外周表面上向外脱离,以复位成一不与两送纱轮31,32发生接触的行进路径,如图6所示;藉此,可防止纱线Y与送纱轮31,32的外周表面形成黏着现象,而使送纱动作极为确实且稳定,以适用于一般长、短纤及超细丹尼、低捻膨松、及当前的新素材纤维等系列纱线。请参阅图7至图9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装置包含一送纱本体10、一驱动单元20、一送纱轮组30、一导纱板40、由第一导纱单元50’及第二导纱单元60所对向设置而成的主导纱单元、由第三导纱单元70所构成且与第一导纱单元50’同侧设置而成的辅助导纱单元等;其特征在于该驱动单元20,可设置于送纱本体10上,且连结有一主轴21而传动;该送纱轮组30,由第一送纱轮31及第二送纱轮32所构成,并固定于主轴21上而与驱动单元20连结传动 该导纱板40,为设有第一固定孔41’、第二固定孔42’、第三固定孔47、及导纱眼43a-43b,44a-44b的板体,且具有两定位孔45,45’,并可藉由两螺栓46,46’而固设于送纱本体10的底部;该第一导纱单元50’,为一具有活动导纱臂51’的张力控制机构,活动导纱臂51’可视外力的大小而自动调整其旋转角度,且具有较长的向下延伸量及一弯折段510,其上并具有一可与第二送纱轮32相对应的导纱眼53’,并藉由螺栓固设于第一固定孔41’,而位于送纱轮组30的一侧;该第三导纱单元70,为一具有活动导纱臂71的张力控制机构,活动导纱臂71可视外力的大小而自动调整其旋转角度,且具有较短的向下延伸量,其上并具有一可与第一送纱轮31相对应的导纱眼72,并藉由螺栓固设于第三固定孔47,而与第一导纱单元50’同侧;该第二导纱单元60,为一具有活动导纱臂61的张力控制机构,活动导纱臂61可视外力的大小而自动调整其旋转角度,其上并具有两导纱眼62,6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不规则送纱装置,包括一送纱本体、一驱动单元、一送纱轮组、一导纱板、及两导纱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是可设置于送纱本体上,且连结有一主轴而传动;所述送纱轮组,是由第一送纱轮及第二送纱轮所构成,并固定于主轴上而与驱动单元连结 传动;所述导纱板,为设有两固定孔及两对导纱眼的板体,且具有两定位孔,并可藉由两螺栓而固设于送纱本体的底部;所述两导纱单元,为具有活动导纱臂的张力控制机构,且活动导纱臂可视外力的大小而自动调整其旋转角度,活动导纱臂上并具有两导纱眼可供 纱线穿设,两导纱单元并以左右对称且上下倒置的对向设置方式,藉由螺栓分别固设于导纱板的两固定孔上,而位于送纱轮组的两侧,且使导纱眼恰可两两对应,以获致较佳的导纱关系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仁惠陈佩莹
申请(专利权)人:陈仁惠陈佩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