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纱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4273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送纱器,属于针织横机的喂纱装置技术领域。包括送纱机构和夹纱机构,送纱机构包括一配有盖板的支架,支架上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伸展于支架的支架腔内,且固装有传动轮,一对第一、第二滚筒,以水平状态地枢置在支架上,且与传动轮传动联结,一间布有一组第一瓷圈的引纱板,以水平状态地固定在支架上,且对应与第一滚筒的上方偏后侧,一间布有一组第一导纱孔的导纱板,以水平状态地固定在支架上,且介于第一、第二滚筒之间;夹纱机构包括一机架罩,下部间设有一组第二瓷圈,一夹纱架,固定在机架罩上,其上安装有一夹纱装置。可消除纱线本身在传动中的应力,使每根纱线都能稳定在同一张力范围内;整体结构简而不烦,不会出现乱纱、缠纱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送纱器,安装在电脑针织横机上,用于将自置于挑线架上的线盘上引出的纱线送至针织横机的编织机构的机头纱咀,属于针织横机的喂纱装置

技术介绍
已有技术中,作为送纱器,较多地采用类似于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2-75102Y、CN2808954Y所公开的喂纱器结构,这种喂纱器实质上担当着储纱的功用,自挑线架上的纱盘引出的纱线经喂纱器储纱后再送至针织横机的编织机构的机头纱咀,储纱的作用是使纱线的张力均匀,藉以保障织物的质量。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欠缺一是这种送纱器的送纱方式表现为被动送纱,即由纱咀带动纱线,被动送纱对纱线的张力难于控制,特别是对于那些强度比较欠缺的例如羊毛、羊绒纱线在送纱过程中容易出现断裂现象,从而对编织物的档次造成影响,而且还有碍编织效率的提高;二是这种送纱器的价格较高(1000元/套),尤其是由于结构设计上的原因,因停车或调校机台时纱线被反向杂乱卷入储纱轮的现象难以消除,并且送纱器本身结构复杂、故障几率高;三是不能保证编织的纱线处于恒定的速度内,无法消除纱线本身在传动中的应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能使编织的纱线处于恒定的速度而藉以消除纱线本身在运动中的应力的、确保纱线张力均匀的、结构简单而不会引发乱纱现象的送纱器。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送纱器,它包括送纱机构和夹纱机构,所述的送纱机构包括一配有盖板的支架,该支架上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伸展于支架的支架腔内,并且固装有传动轮,一对第一、第二滚筒,以水平状态地枢置在支架上,并且与所述的传动轮传动联结,一间布有一组第一瓷圈的引纱板,以水平状态地固定在支架上,并且对应与第一滚筒的上方偏后侧,一间布有一组第一导纱孔的导纱板,以水平状态地固定在支架上,并且介于第一、第二滚筒之间;所述的夹纱机构包括一机架罩,下部间设有一组第二瓷圈,一夹纱架,固定在机架罩上,其上安装有一夹纱装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第一、第二滚筒分别包括有一滚筒轴,滚筒轴的一端与支架相固定,另一端联结有一用于防止第一、第二滚筒脱出的滚筒限位板,第一、第二滚筒可旋转地套置在滚筒轴上,并且,第一、第二滚筒所对应于传动轮的一端分别开设有传动带槽。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传动轮为皮带轮,而所述的传动带槽为皮带槽,第一、第二滚筒通过皮带与传动轮传动联结。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第一、第二滚筒彼此平行。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组第一瓷圈的数量是与一组第一导纱孔的数量相等的,并且彼此的间距是相同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引纱板和导纱板的长度是与第一、第二滚筒的长度相等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组第二瓷圈的数量是与第一导纱孔的数量相等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夹纱装置包括挑簧轴、夹纱盘轴、一组挑簧、一组调整旋钮、一组扭簧、一组扭簧盘、一组夹纱盘、一组弹簧以及一限位杆,挑簧轴的两端设在夹纱架的上部两侧,夹纱盘轴的两端设在夹纱架的下部两侧,并且与挑簧轴保持平行,一组挑簧通过其上延接的挑簧座枢置于挑簧轴上,一组调整旋钮、扭簧、扭簧盘彼此组合后置于挑簧轴上,其中,扭簧的一端固定在调整旋钮上,另一端抵挡在挑簧座和挑簧两者任择其一上,一组夹纱盘和一组弹簧套设在夹纱盘轴上,其中,弹簧位于两相邻的夹纱盘之间,限位杆的两端固定在夹纱架上,中部与挑簧座的外侧相对应。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挑簧的形状大体上呈L形,上部与挑簧座固定,而下部设置有用于供纱线通过的第三瓷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夹纱盘的结构为两个彼此相反对置的盆形结构。本专利技术变已有技术中由喂纱器储纱后再送纱的被动送纱为送纱机构主动送纱,能使纱线经第一、第二滚筒后处于一个恒定的速度内,从而得以消除纱线本身在传动中的应力,使每根纱线都能稳定在同一张力范围内;整体结构简而不烦,不会出现乱纱、缠纱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应用实例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见图1,作为送纱机构1的支架17为一个大体上呈扇形的盒状体,其支架腔41由盖板18通过螺钉固定于预设在支架17上的螺钉孔14上而得到封闭。支架17的偏上部固定电机15,电机15通过电源线16与电源连接,由图见,电机15的动力输出轴伸向支架腔41中,通过平键或其它类似的方式将传动轮13与动力输出轴轴端键固,传动轮13最好采用适于套置皮带12的皮带轮结构。一对第一、第二滚筒6a、6b的表面光滑似镜,各通过一对轴承而枢置在相应的滚筒轴7上。以图中所示的位置状态为例,滚筒轴7的右端被固定在支架17的支架腔腔壁上,而左端通过滚筒限位板3连结,具体是用螺钉39旋入预设在滚筒轴7端面上的螺孔40中,将滚筒限位板3的两端夹固于一对滚筒轴7的轴端而对第一、第二滚筒6a、6b进行防脱落性限位,即防止第一、第二滚筒6a、6b游离于滚筒轴7。第一、第二滚筒6a、6b在对应于传动轮13的一端端部开设有传动带槽11,该传动带槽11即为皮带槽,由皮带12将一对第一、第二滚筒6a、6b形成与传动轮13的传动联结关系。电机15工作,便由传动轮13通过皮带12带动第一、第二滚筒6a、6b作与传动轮13同向的旋转。引纱板4通过其左端固定到支架17的支架腔腔壁上,具体的固定方式可以依需选择,例如用螺钉固定,又如通过焊接固定,在引纱板4上间布有一组第一瓷圈5,之所以采用瓷圈5,而不直接在引纱板4上开设一组孔,是因为第一瓷圈5的引纱孔十分光滑,有利于减少对纱线的摩擦。图中虽然示出了一组第一瓷圈5有10个,但该数量不应受到限制,依据常识,每个第一瓷圈5中所引经的纱线8的颜色是不同的,如果编织物的色彩斑斓丰富,那么不同颜色的纱线8的种类便多,第一瓷圈5的数量也相应增加,整枚引纱板4对应于第一滚筒6a的斜上方(可参见图2)。导纱板10的设置方式同对引纱板4的描述,但应当保证导纱板10的位置居于或称介于第一、第二滚筒6a、6b之间,对于设在导纱板10上的一组第一导纱孔9的数量如同对第一瓷圈5的描述。第一导纱孔9的形状可以是象图示那样的上部开口的槽孔,也可以是上部不开口的封闭的孔。从电脑针织横机的挑纱架的纱盘上引出的各色纱线8分别穿过第一瓷圈5、第一导纱孔9后绕经第二滚筒6b后再导引到第一滚筒6a进入本专利技术的夹纱装置43,具体还可以通过图中标注在纱线8上的行进箭头助于理解。只要电脑针织横机处于工作状态,那么本专利技术的送纱机构1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即第一、第二滚筒6a、6b自始自终保持着旋转。请继续见图1,作为本专利技术推荐的夹纱机构2的机架罩38是用于携装配有夹纱装置42的夹纱架20固定到电脑针织横机的机架上(图2示),机架罩38的正下方间布有一组功用与第一瓷圈5雷同的第二瓷圈29,纱线通过该组第二瓷圈29后引及到电脑针织横机的编织机构的机头纱咀。夹纱架20用至少四枚螺钉与机架罩38固定,或用焊接方式与机架罩38固定,夹纱架20的两端分别弯折并且各延设有一对轴耳43,每对轴耳43上分别开设有挑簧轴孔37和夹线盘轴孔30,整个夹纱装置42被设置在夹纱架20上。夹纱装置42的挑簧轴21的两端分别置入到一对轴耳43上的挑簧轴孔37中,夹纱盘轴23的两端置入到另一对轴耳43上的夹纱盘轴孔30中,挑簧轴21与夹纱盘轴23两者应当是平行的,作为实施例,所给出的一组挑簧25有10根,每根挑簧25均呈L形,上端固接挑簧座22,挑簧座22枢置在挑簧轴21上,而下端弯折部位的顶端设置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送纱器,它包括送纱机构(1)和夹纱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纱机构包括一配有盖板(18)的支架(17),该支架(17)上安装有电机(15),电机(15)的输出轴伸展于支架(17)的支架腔(41)内,并且固装有传动轮(13),一对第一、第二滚筒(6a)、(6b),以水平状态地枢置在支架(17)上,并且与所述的传动轮(13)传动联结,一间布有一组第一瓷圈(5)的引纱板(4),以水平状态地固定在支架(17)上,并且对应与第一滚筒(6a)的上方偏后侧,一间布有一组第一导纱孔(9)的导纱板(10),以水平状态地固定在支架(17)上,并且介于第一、第二滚筒(6a)、(6b)之间;所述的夹纱机构包括一机架罩(38),下部间设有一组第二瓷圈(29),一夹纱架(20),固定在机架罩(38)上,其上安装有一夹纱装置(4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锡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雪亮电器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