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机导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4236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编织机导纱装置,设置于一编织机上,辅助该编织机以编织一具有纱环面的布料。该布料由一形成该布料底布的底纱及一形成纱环面的毛纱编织而成,其利用配置于该编织机针盘上的具有一钩纱部及一针舌的织针。通过该针盘移动,分别使该毛纱及该底纱进入该钩纱部及针舌的第一钩纱位置,而且通过该针盘持续移动,使该底纱进入该钩纱部的第二钩纱位置,并在该织针一侧设置有一导纱片以使该第一钩纱位置沿该导纱片持续抵掣该底纱,在该第二钩纱位置使该底纱形成在该毛纱之下的反包针织状态,从而使织入该底布中的该毛纱得到紧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编织机导纱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辅助两个纱线形成反包状态的编织机导纱装置。
技术介绍
毛巾布织法是一种在纺织业界内的现有技术,包括正包成环及反包成环用以包覆纱环的底部。例如,本专利技术人在前申请的并获得的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M247596号公开了一种圆编机的单面反包毛巾申克片。申克片以倾斜一角度的方式装设于圆编机以提供纱圈定位,其包括一鼻部、一与该鼻部一端相接的腹部及一与该鼻部另一端邻接的喉部,该喉部一侧具有一第一端面,而该腹部具有一第二端面,并且当申克片设置在圆编机时,该第一端面呈现水平面,而该第二端面是倾斜面,并且通过该鼻部将纱圈撑住在水平高点。此外,还有其它已在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454770号中公开的技术,该技术包括一种“双面毛巾反包针织的针轨改良结构”,主要是将针织机的针轨的半针段末端设置成上仰状,使织针沿该针轨配合两个不同形状的伸克片而互动交织,以勾拉毛圈纱及底纱,形成双面毛巾反包针织。其中,当织针在行经半针段末端的上仰区时,由于该上仰区而使其上提,以避开织针的针舌受伸克片挤压而出现断纱的现象。并且,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376909号中公开了一种反包毛巾机菱角组的新结构,其具有第一菱角组、第二菱角组、第三菱角组、第四菱角组、第五菱角组、第六菱角组、第七菱角组、以及第八菱角组。可根据使用者的所需选择该个菱角组中的第一菱角、第二菱角、第三菱角的滑轨尺寸以及各尺寸的组合,而且可使纱线种类微调至理想的毛圈长度。从上述可知,无论想要实现正包还是反包,大多都利用所谓的申克片,或是菱角组,使得整体机构的设计变得复杂困难。所以,若能以一种简单的机构设计来实现此正包或反包的目的,必能对整体技术大有帮助,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想看到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为避免该缺陷的存在,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辅助两个纱线形成反包状态的编织机导纱装置。为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编织机导纱装置,设置于一编织机上,辅助编织机以编织一具有纱环面的布料,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形成布料底布的底纱;一形成纱环面的毛纱;多个配置于编织机针盘上的织针,织针具有一钩纱部及一针舌,且通过针盘移动,分别使毛纱及底纱进入钧纱部及针舌的第一钧纱位置,而通过针盘持续移动,使底纱进入钩纱部的第二钩纱位置;以及一设置于织针一侧的导纱片,在第一钩纱位置抵掣底纱,并在第二钧纱位置形成毛纱与底纱为上下配置的反包针织状态。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即,使毛纱与底纱为上下配置的反包针织状态,由此可得到紧固纱环底部毛纱的连接效果,因而当纱环受到拉扯时,不会轻易地松脱出底布。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1~3-4是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组合实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关于本专利技术的详细内容及技术说明,现结合附图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是本专利技术的外观立体及俯视示意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编织机导纱片50构造,在一编织机上具有的针盘及针筒(图中未示)分别设置有多个织针10及多个下刀针20,且多个织针10与多个下刀针20交错设置,并可使多个织针10及多个下刀针20分别由该针盘及针筒带动而使在一面上具有纱环面的布料进行织造工作。其中,该布料包括用以形成该布料底布(图中未示出)的底纱40及一形成该纱环面的毛纱30。从图中可了解该毛纱30设置于织针10的外端,通过出针动作将毛纱30钩合编织。而且因为织针10与下刀针20交错配置,所以两个织针10在钩合毛纱30时,会使得该毛纱30套设于该下刀针20上以形成一纱环31。并且在经过多次编织后,该纱环31形成上述的纱环面。在该针盘及该针筒持续动作下,带动该钩合有毛纱30的织针10来钧合该底纱40,从而进行编织底布的步骤。而且,由此,还同时将该纱环31的底部织入该底布中,从而得到紧固该纱环31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重点在于利用反包针织的方式将该毛纱30织入该底布中。请同时参阅图2以及图3-1至图3-4所示,图3-1至图3-4是本专利技术的动作示意图。如图所示,织针10具有一用以钩合纱线的钩纱部101及一将纱线包合在内的可活动的针舌102。而且在该织针10的一侧设置有一具有斜面51的导纱片50,所以通过该针盘移动,分别使该毛纱30及该底纱40进入该钩纱部101及针舌102的第一钩纱位置。通过该针盘持续移动,使该底纱40进入该钩纱部101的第二钩纱位置。而且该导纱片50在第一钧纱位置抵掣该底纱40(如图3-1所示)。该织针10依靠针盘带动来持续收回以使该底纱40逐渐向该钩纱部101前进,但还受该导纱片50的斜面51的抵掣以持续贴靠该织针10表面前进(如图3-2所示),直到该底纱40在该第二钧纱位置处进入该钧纱部101并且该针舌102盖合封闭。从而形成该底纱40位置在该毛纱30之下的状态(如图3-4所示),并且将该段毛纱30同时织入底布中。此种毛纱30在上,底纱40在下,并且一起被编织入底布的状态即是反包针织。反包针织的特点在于该底纱40将该毛纱30以与该纱环31相反的另一面编入底布中,所以可得到紧固该纱环31底部毛纱30的连接效果。因而当纱环31受到拉扯时,不会轻易地松脱出该底布。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专利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编织机导纱装置,设置于一编织机上,辅助所述编织机以编织一具有纱环面的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一形成所述布料底布的底纱;一形成纱环面的毛纱;多个配置于所述编织机针盘上的织针,所述织针具有一钩纱部及一针舌,且通过所述针盘移动,分别使所述毛纱及所述底纱进入所述钩纱部及所述针舌的第一钩纱位置,而通过所述针盘持续移动,使所述底纱进入所述钩纱部的第二钩纱位置;以及一设置于所述织针一侧的导纱片,在所述第一钩纱位置抵掣所述底纱,并在所述第二钩纱位置形成所述毛纱与所述底纱为上下配置的反包针织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机导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纱片具有一抵掣所述底纱的斜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机导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下刀针设置于所述编织机针筒处,所述多个下刀针与所述多个织针交错设置,所述毛纱套设于其上以形成纱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编织机导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环的底部的毛纱与所述底纱以反包针织状态织入所述底布中。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编织机导纱装置,设置于一编织机上,辅助该编织机以编织一具有纱环面的布料。该布料由一形成该布料底布的底纱及一形成纱环面的毛纱编织而成,其利用配置于该编织机针盘上的具有一钩纱部及一针舌的织针。通过该针盘移动,分别使该毛纱及该底纱进入该钩纱部及针舌的第一钩纱位置,而且通过该针盘持续移动,使该底纱进入该钩纱部的第二钩纱位置,并在该织针一侧设置有一导纱片以使该第一钩纱位置沿该导纱片持续抵掣该底纱,在该第二钩纱位置使该底纱形成在该毛纱之下的反包针织状态,从而使织入该底布中的该毛纱得到紧固效果。文档编号D04B1/02GK1958904SQ200510117320公开日2007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编织机导纱装置,设置于一编织机上,辅助所述编织机以编织一具有纱环面的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一形成所述布料底布的底纱;    一形成纱环面的毛纱;    多个配置于所述编织机针盘上的织针,所述织针具有一钩纱部及一针舌,且通过所述针盘移动,分别使所述毛纱及所述底纱进入所述钩纱部及所述针舌的第一钩纱位置,而通过所述针盘持续移动,使所述底纱进入所述钩纱部的第二钩纱位置;以及    一设置于所述织针一侧的导纱片,在所述第一钩纱位置抵掣所述底纱,并在所述第二钩纱位置形成所述毛纱与所述底纱为上下配置的反包针织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柏豪
申请(专利权)人:佰龙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