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机钩纱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4235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编织机钩纱构造,以一种正包针织方式织造一个面具有纱环面或纱毛面的布料的编织机钩纱构造,可以将形成该布料底布的底纱在一个织口循环动作中通过该底纱而形成两个固定纱环紧固套设于形成纱环或纱毛的毛纱上,使得该面纱环或纱毛可以通过这两个固定纱环的紧固效果而不易松脱于该底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编织机钩纱构造,特别涉及一种加强固定额外增加的纱线底部的编织机钩纱构造。
技术介绍
由于织造方式的进步,许多不同布料可供人们使用。例如,毛巾布的专利技术,其柔软表面及强大的吸水功能使得毛巾布布料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其织造方式主要利用在正常的针织方式中引入可产生额外效果的纱线来形成该柔软的表面。在台湾专利公告第300565号专利、第388416号专利以及本案申请人在前申请的台湾专利公告第345240号专利等中,均公开了利用正包、反包针织法编织单面毛巾布的结构来形成柔软表面的纱环。但是,众所周知,毛巾布由于通过其表面上具有许多不同于底布的纱环所组成,而且这些纱环的底部由于形成底布的底纱在编织时,将其固定于底布中,纱环另一端为自由状,所以使得该表面变得柔软并且增加了含水量。不过,毛巾布具有一缺点,即,该些纱环受到勾拉后极易松脱出该底布而损坏毛巾布,所以目前现有的技术利用在底布上胶以增加纱环与底布之间的连接强度等。但应用此一技术所生产出的毛巾布不利于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人体皮肤的场合。此外,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深受女士喜爱的天然皮草也因此受到舆论的禁止。所以纺织业根据此一需求也急于寻求替代解决之道来满足消费者,而这种替代方法是利用反包针织法先织造出如同毛巾布表面的纱环,再以切刀切断纱环来形成分别的独立纱线,使得该纱线无论看上去或触摸到,都如同皮草的表面。这种方式已在台湾专利公告第20894号、第235625号等专利中公开。而且通过反包针织法来织造这种具有皮草般外观的纱毛布料具有不易掉落的优点,但反包针织方式并不容易实现。相反地,利用较容易实现的正包针织法方式的织造商,却要面对容易掉纱的严重问题。综上所述,无论是毛巾布的纱环,或是正包针织法织出的人造皮草,容易损伤布料的原因均为该纱环或独立纱线底部没有被底纱紧固地包覆在底布中。但是,若以胶合法或反包针织法来制造,却同样存在如上所述的问题。此外,因为织造技术无法被突破,因此上述的面纱环或纱毛长度(约3mm左右)也受到限制。当消费者需要更长的面纱环或更长的纱毛(例如,喜爱长毛皮草的消费者)时,应用当前的技术无法实现其目的。因此,如何以正包方式实现紧固上述面纱环或纱毛,以及增长其两者的长度,将是此领域技术人员急于实现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缺陷,为了避免该缺陷的存在,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加强固定额外增加的纱线底部的编织机钩纱构造。为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编织机钧纱构造,设置于一编织机上,以正包针织方式织造出一个面为纱环面的布料,其特征在于,该编织机钧纱构造包括多个横向间隔设置的下刀针,该多个下刀针彼此之间形成多个出针空间;设置于该出针空间的第一、第二织针;一形成该纱环面的毛纱,该毛纱在毛纱成环位置由该第一、第二织针的钩纱部钧拉而在成环于该第一、第二织针之间的下刀针上形成面纱环;以及一形成该布料底布的底纱,该底纱在底纱成环位置被已钩合有该毛纱的该第一、第二织针钩合,并以全针方式形成两个套设于该毛纱上的固定纱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使一种具有纱毛面的布料的纱毛获得良好固定效果,而在形成面纱环的下刀针一端设置有一切刀,以切断该面纱环形成纱毛,并通过上述编织机钩纱构造双固定纱环而将该纱毛紧固于该底面上。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增加上述的面纱环或纱毛沿该底布的延伸长度,而将该编织机的针盘与下刀针针筒间距增大,使得该底布与该面纱环顶点距离增大。由此,得到增加该面纱环或纱毛长度的效果。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即,使得面纱环或纱毛可以通过两个固定纱环的紧固效果而不易松脱于该底布。此外,还可使一种具有纱毛面的布料的纱毛获得良好固定效果,以及得到增加面纱环或纱毛长度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动作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侧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固定纱环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关于本专利技术的详细内容及技术说明,现结合附图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图2、图3及图5所示,分别为本专利技术的外观立体、动作、侧面及固定纱环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编织机钧纱构造,利用正包针织方式织造出一个面为纱环面的布料,包括多个横向间隔设置于编织机下刀针针筒2上的下刀针20,多个下刀针20彼此之间形成多个出针空间,将设置于该编织机针盘1上包括有第一、第二织针10、11的多个织针设置于各个出针空间中,利用各织针分别具有的钩纱部101、111进行往复钧纱。该纱线包括形成该纱环面的毛纱3及形成该布料底布的底纱4,并且该毛纱3被该下刀针20两侧的第一织针10及第二织针11,在一毛纱成环位置钩合而套设于该下刀针20上以形成一面纱环30顶部,再在一底纱成环位置,利用同样设置在出针空间中并且已钧合有毛纱3的第一织针10及第二织针11钩合该底纱4,并同时形成套设于该毛纱3的两个固定纱环B及该面纱环30的底部(如图5所示)。通过图2及图5可详细地解释其动作流程及这两个固定纱环B的紧固于底布的效果。该针盘1在行进状态下带动多个第一、第二织针10、11运动,该下刀针针筒2带动多个下刀针20运动,使得该第一、第二织针10、11在两个相邻的下刀针20的出针空间内往复钩纱来进行一织口循环。而在一织口循环中,可形成两个面纱环30,其可将两个相邻的下刀针及两个下刀针20分别相邻的四个织针10、11作为一织口,在根据上述方式形成两个面纱环30后,该织口外侧的第一织针10及第二织针11所钩合的毛纱3分别被底纱4以全针方式织入到该底布中。而位于该织口内侧的第一织针10及第二织针11所钩合的毛纱3,同样以全针方式织入到该底纱4中,形成两个固定纱环B。而两个固定纱环B具有将两个面纱环30紧固于该底布上的效果。从图3中可了解到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机钩纱构造形成正包针织的构造,其是以该第一、第二织针10、11上的针舌102、112导入该底纱4,在该钩纱部101、111使该底纱4与毛纱3形成底纱4压掣于该毛纱3上的正包针织状态。并且通过上述两个固定纱环B,使正包针织方式形成的面纱环30提升与该底布的连接强度,所以该面纱环30受到外力拉扯时,具有稳固的底部基础,以防止布料结构受到破坏。请参阅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由于上述编织机钧纱构造可紧密地将面纱环30底部固定于布料底布而不易松脱,所以还可应用正包针织法制造一个面为如图4所示的纱毛31的布料,使正包针织法织出的纱毛31底端可稳固设置于该布料底布上。为了形成该纱毛31,该下刀针20侧面设置有用以切断面纱环30顶部的切刀5。由此,在该面纱环30底部被两个固定纱环套设紧固后,该下刀针20持续运动状态下,该切刀5切断该面纱环30位于该下刀针20上的顶部,以形成纱毛31。应用此方式制造的纱毛布料,由于该纱毛31底部被两个固定纱环B紧固于该布料底布中,所以使得其两者的连接强度大为提升,而且可得到不易掉毛的纱毛面布料。请参阅图4所示,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为了增加上述面纱环30或纱毛31的长度以符合需求,可利用增加的针盘1与下刀针的针筒2之间距宽度A将该第二钧纱点及该形成面纱环30顶部的下刀针20的距离增加。相对地,同时可使得该面纱环30底部至该面纱环30顶部的距离增长(如同上述,再经过切刀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编织机钩纱构造,设置于一编织机上,以正包针织方式织造出一个面为纱环面的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机钩纱构造包括:多个横向间隔设置的下刀针,所述多个下刀针彼此之间形成多个出针空间;设置于所述出针空间的第一、第二织针;一形成所述纱环面的毛纱,所述毛纱在毛纱成环位置由所述第一、第二织针的钩纱部钩拉而在成环于所述第一、第二织针之间的下刀针上形成面纱环;以及一形成所述布料底布的底纱,所述底纱在底纱成环位置被已钩合有所述毛纱的所述第一、第二织针钩合,并以全针方式形成两个套设于所述毛纱上的固定纱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柏豪
申请(专利权)人:佰龙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