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机贮纬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2010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纺织机械,是织机贮纬器的一种改进。这种织机贮纬器特点是电动机与贮纬筒结合在一起,电动机以贮纬筒为外壳,因而结构紧凑、体积小。当采用单相交流电动机,并在电动机的进线上连接一个双向可控硅,在双向可控硅的控制极与电源之间连接一个舌簧管时,控制电路十分简单,整个贮纬器成本很低。本织机贮纬器适用于任何型号的无梭织机。(*该技术在199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纺织机械,是对织机贮纬器的一种改进。用于织机的贮纬器将纬纱在投纬前先贮在贮纬筒上,长度为每次所用纬纱定长的若干倍,使纬纱在使用时保持一定的张力,防止纬缩的产生。目前使用的织机贮纬器是电动机与贮纬部分分开的。贮纬部分主要由电磁离合器、导纱空心轴、贮纬筒、压纱盘、移纱盘、绕纱盘装配而成。由橡胶传动带把电动机与贮纬部分的电磁离合器连接起来,通过自停装置控制电磁铁进行贮纱与停贮,电气部分有变压器及整流器供给电磁铁电源,控制电路比较复杂,整个贮纬器体积较大,成本高,在使用过程中橡胶传动带易断。另有一种贮纬器,绕纱盘装在电动机轴上,贮纬筒紧靠着绕纱盘,与电动机在同一轴线上,取消了橡胶传动带,但电动机与贮纬部分仍然各成系统,采用光电控制,控制电路更加复杂,成本很高。本技术的目的是对现有的织机贮纬器进行改进,使之结构紧凑、体积小、控制简单、成本低。本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将电动机与贮纬筒结合在一起,电动机的转子与定子装在贮纬筒内,以贮纬筒作为电动机的外壳,在这种新的结构中,电动机外壳与贮纬筒成为一体,使贮纬器结构紧凑、体积减小、成本降低。这种结构的贮纬器如果同时采用单相交流电动机和新的控制线路及元件,将使控制十分简单可靠,成本大幅度降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图1为根据本技术进行改进的贮纬器的半剖视图。图2为一种控制电路原理图。参照图1,电动机的定子(10)与转子(11)装在贮纬筒(4)内,贮纬筒(4)作为电动机的外壳,以焊于支架(14)上的开口圆箍(13)收紧固定。压纱盘(5)套在贮纬筒(4)上,以弹簧(16)保持一定位置,绕纱盘(2)和移纱盘(3)装在电动机轴(15)上,轴(15)空心,纬纱从轴孔中通过,贮纬器工作时,棉纱从筒子纱引出后,经纬纱张力弹簧片(12)、轴(15)到绕纱盘(2),穿过其外孔绕到贮纬筒(4)上,移纱盘(3)将纱向后推移,防止纬纱重叠,使用纬纱时,纱从贮纬筒反向退出,经绕纱盘的外边进入导纱罩壳(1)的中心孔出来,到织机进行投纬。改进后的织机贮纬器当采用单相交流电动机时,可进一步减小体积,简化控制线路和元件。为简化控制线路和元件,可采用如下方式参照图2,在电动机定子(10)的进线上连接一个双向可控硅(18),在其控制极与电源(17)之间连接一个舌簧管(8)来达到控制电动机自停的目的。在本实例中,实现控制的动作如下参照图1,当贮纱量超过预定长度后,压纱盘(5)碰到箍紧于活动棒(7)上的调节圈(6),推动活动棒(7)移动,使固定于活动棒(7)上的磁铁(9)离开舌簧管(8),使之恢复原状,从而断开电路,电动机停转。调整调节圈(6)在活动棒(7)上的位置可调整贮纱量。双向可控硅起无触点开关的作用。这种控制十分简单可靠,并使贮纬器成本大大降低。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绕纱盘(2)可用工程塑料制成,外表镀铬以提高其耐磨性能。这样,减轻了电动机的负载,所以可采用小功率的电动机。本技术适用于任何型号的无梭织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织机贮纬器,由电动机、贮纬筒、绕纱盘、移纱盘、压纱盘等组成,其特征在于电动机以贮纬筒为外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织机贮纬器,由电动机、贮纬筒、绕纱盘、移纱盘、压纱盘等组成,其特征在于电动机以贮纬筒为外壳。2.如权利要求1的织机贮纬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电动机采用单相交流电动机。3.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容济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第一棉纺织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