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机中的开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8521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减小多个综框的排列间距。在综框(11A、11B)的下框(111)的下面连接有辅助杆(12A、13A、12B、13B)的一端(上端)。在辅助杆(12A、13A、12B、13B)的另一端(下端)连接有联轴节(20A、21A、20B、21B),在联轴节(20A、21A、20B、21B)上连接传递棒(22A、23A、22B、23B)。辅助杆(12A、13A、12B、13B)的长度,大于相邻的综框的开口冲程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多个综框沿它们的厚度方向排列并利用往复驱动机构的动作使前述多个综框往复动作的织机中的开口装置
技术介绍
用于形成经纱的开口的综框离织物的织口越远,综框的上下活动的冲程量(开口冲程量)越大。综框的开口冲程量越大,该综框的最大速度以及最大加速度越大。因此,用于驱动综框的能量消耗越多。又,综框的开口冲程量越大,通过该综框的综片的经纱的张力越大,经纱的茸毛增大。茸毛的增大,导致容易发生紧邻的经纱之间的缠绕,增加开口不良。开口不良会妨碍纬纱的良好投纬。因此,要尽可能减小多个综框的排列间距,且使最后尾的综框尽可能靠近织物的织口。一般来说,使综框上下往复动作的往复驱动机构与综框经由联轴节连接(例如,参照特许文献1~4)。特许文献1实开平2-94277号公报。特许文献2实开平4-118485号公报。特许文献3特开平10-72737号公报。特许文献4特开2001-140139号公报。当紧邻的综框向上下方向相互反向移动时,联轴节必须不干扰邻近的综框。特许文献1~4介绍的联轴节,安装在综框的下框上。因此,紧邻的综框向上下方向相互反向移动时,联轴节与邻近的综框的下框在综框的排列方向(织机的前后方向)所视时是交叉的。即,联轴节会制约综框的排列间距的减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减小多个综框的排列间距。本专利技术,对象是将多个综框沿它们的厚度方向排列成并排并利用往复驱动机构的动作使前述多个综框往复动作的织机中的开口装置,在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以成为前述往复驱动机构的驱动通路的一部分的方式将辅助杆的一端连接在前述综框上,同时在辅助杆的另一端连接联轴节,将前述辅助杆的厚度设计得小于前述综框的厚度,使前述辅助杆的长度大于织机后方的综框的开口冲程量。辅助杆的厚度和综框的厚度,是指综框的排列方向(织机的前后方向)的厚度。所谓织机后方的综框,是比连接辅助杆的综框更向后1个侧的综框。如果在具有前述厚度以及长度的辅助杆上连接联轴节,则联轴节不会制约综框的排列间距的减小。方案2的专利技术,是在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使对应织机最后方的综框的辅助杆的长度大于比织机最后方的综框更靠前1个侧的综框的开口冲程量。所谓织机最后方的综框,是指在织机的前后方向上最后侧的综框。如果如前述那样设计连接在织机最后方的综框上的辅助杆的长度,则连接在对应织机最后方的综框的辅助杆上的联轴节不会干扰前侧的综框。方案3的专利技术,是在方案1或方案2的任1项中,使前述辅助杆的长度大于前述多个综框中的最大的开口冲程量。具有最大的开口冲程量的综框,是在织机前后上最后侧的综框。如果使辅助杆的长度大于最大的开口冲程量,则联轴节一直位于所有综框的下侧。方案4的专利技术,是在方案1至方案3的任1项中,将多个前述辅助杆的长度设计得相同。因此不必制作长度不同的多种辅助杆,可抑制辅助杆的制作成本。方案5的专利技术,是在方案1至方案4的任1项中,将前述联轴节与前述辅助杆分体设计。联轴节与辅助杆分体的构成,使得可使用现有的联轴节。附图说明图1是将本专利技术具体化的第1实施形式的正视图。图2是一侧视图。图3是另一侧视图。图4是主要部分放大正视图。图5(a)、(b)是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图6是表示第2实施形式的主要部分放大正视图。符号说明11A、11B、11C、11D...综框12、12A、12B、12C、12D、13A、13B、13C、13D...成为驱动通道的一部分的辅助杆20、20A、20B、20C、20D、21A、21B、21C、21D...联轴节22A、22B、22C、22D、23A、23B、23C、23D...成为驱动通道的一部分的传递棒35、45...构成往复驱动机构的曲柄圆盘Y1、Y2、Y3、Y4...开口冲程量t...辅助杆的厚度H...综框的厚度L...辅助杆的长度具体实施形式以下,参照图1~图5说明将本专利技术具体化的第1的实施形式。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形式中,使用4个综框11A、11B、11C、11D。综框11A、11B、11C、11D,按该顺序从织物W的织口W1侧向织机的后侧(将图2的左侧设为织机的后侧,右侧设为前侧)等间隔排列。图1表示从织机的前侧所见的综框11A、11B。综框11A的下框111的下面上连接有一对辅助杆12A、13A的一端(上端)。在辅助杆12A、13A的另一端(下端)连接联轴节20A、21A,在联轴节20A、21A上连接有传递棒22A、23A。如图4所示,在辅助杆12A的一端(上端)一体形成一对连接用突起14、15。连接用突起14、15,利用螺纹连接在下框111上的螺栓16、17的紧固而固定在下框111的下面。这样,辅助杆12A被连接并固定在综框11A的下框111上。在辅助杆12A的另一端(下端)一体形成一对连接用突起18、19。联轴节20A由轴承24、支撑在轴承24上的轴25构成。在轴承24上一体形成一对连接用突起26、27。连接用突起26、27,利用螺纹连接在辅助杆12A的连接用突起18、19上的螺栓28、29的紧固而固定在辅助杆12A的下端。在轴25上可转动地连接传递棒22A。辅助杆13A、联轴节21A以及传递棒23A,分别与辅助杆12A、联轴节20A以及传递棒22A同样地构成。而且,从综框11A到传递棒23A的连接构成,与辅助杆12A、联轴节20A以及传递棒22A的情况相同。如图2所示,传递棒22A的下端,通过轴销30被可转动地连接在驱动杆31上。驱动杆31连接并固定在支轴32上。在支轴32上连接并固定从动杆33。在从动杆33上连接连杆34,连杆34连接在曲柄圆盘35上。曲柄圆盘35,与从织机驱动用的马达(未图示)获得驱动力的驱动轴36一体地向一个方向转动。当驱动轴36旋转时,从动杆33以支轴32为中心往复摆动,驱动杆31以支轴32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往复摆动。支轴32向下框111的纵向延伸。如图3所示,传递棒23A的下端,通过轴销37可转动地连接在驱动杆38上。驱动杆38连接并固定在支轴32上。当驱动轴36旋转时,驱动杆38以支轴32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往复摆动。驱动杆31、38,机械地完全同步地在上下方向上往复摆动,综框11A上下往复活动。综框11C,通过分别与辅助杆12A、联轴节20A以及传递棒22A同样地构成的辅助杆12C、联轴节20C以及传递棒22C连接在驱动杆31上。又,综框11C,通过分别与辅助杆13A、联轴节21A以及传递棒23A同样地构成的辅助杆13C、联轴节21C以及传递棒23C连接在驱动杆38上。因此,综框11A、11C利用驱动轴36的旋转向上下的同一方向移动。如图2所示,综框11B,通过分别与辅助杆12A、联轴节20A以及传递棒22A同样构成的辅助杆12B、联轴节20B以及传递棒22B连接在驱动杆39上。如图3所示,综框11B,通过分别与辅助杆13A、联轴节21A以及传递棒23A同样构成的辅助杆13B、联轴节21B以及传递棒23B连接在驱动杆40上。如图3所示,传递棒23B的下端,通过轴销41可转动地连接在驱动杆40上。驱动杆40连接并固定在支轴42上。从动杆43连接并固定在支轴42上。在从动杆43上连接有连杆44,连杆44连接在曲柄圆盘45上。曲柄圆盘45,与从织机驱动用的马达获得驱动力的驱动轴46一体地向一个方向转动。当驱动轴4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织机中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多个综框沿它们的厚度方向排列成并排并利用往复驱动机构的动作使前述多个综框往复动作的织机中的开口装置中,以成为前述往复驱动机构的驱动通路的一部分的方式将辅助杆的一端连接在前述综框上,并且在辅助杆的另一端连接联轴节,将前述辅助杆的厚度设计为前述综框的厚度以下,前述辅助杆的长度大于织机后方的综框的开口冲程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岛崎春雄大道寺雄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