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建新专利>正文

防脱圈细纱经纱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3413 阅读:3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脱圈细纱经纱管,由圆柱形管体、管头、管尾、工作表面等组成,在经纱管的工作表面上即卷绕的部分为凹凸面或一道道沟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有槽的凹凸面的工作表面代替光滑的工作表面,有效地避免了纱层在络筒过程中的非正常移动,解决了纱与纱管表面摩擦力不足而导致络筒脱圈的问题,从而减少了纱的接头,节省了接头时间,减少了中断生产的时间和回丝量。(*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纺织机械领域。目前,纺织厂广泛使用的细纱经纱管,其主要工作表面为光滑圆柱面。纺纱时,卷绕机构将纱逐级分层地卷绕在纱管上,每一层都有若干圈与光滑圆柱面接触。络筒时,纱分层沿轴向退绕。当上一层纱沿轴向退绕时,下一层的纱就受到一个轴向的作用力,如果此作用力大于纱与纱管表面间的静摩擦力,就会发生脱圈现象。此静摩擦力与纺纱张力和摩擦系数有关,由于纺纱张力和摩擦系数都有限,因此,现有的细纱经纱管无法避免脱圈现象的发生。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有效地避免纱层在络筒过程中的非正常移动、解决脱圈问题的细纱经纱管。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由圆柱形管体、管头、管尾、工作表面等组成防脱圈细纱经纱管,在经纱管的工作表面上即卷绕纱的部分为一道道沟槽或凹凸面,纱首先与沟槽或凹凸面接触,沟槽或凹凸面可以有效地阻挡纱的非正常移动从而也就消除了脱圈现象。沟槽可以为螺旋型沟槽、环形沟槽,槽口宽大于或等于0.2毫米,槽与槽中心距大于或等于槽口宽。附图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述附图中,1为圆柱形管体,由注塑而成,2为管头,3为管底,4为工作表面,工作表面4上有环形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脱圈细纱经纱管,包括圆柱体的管体1、管头2、管底3、工作表面4,其特征在于其工作表面4上有沟槽5或凹凸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建新
申请(专利权)人:朱建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2[中国|湖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