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05903 阅读:6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8 1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属于跨座式单轨交通道岔技术领域,其中通过在两条平行轨道上对应设置一定长度可上下升降的第一轨道升降梁和第二轨道升降梁,在上述两升降梁之间设置第一固定梁,且在第一固定梁的周围设置有可上下升降并可分别连通第一轨道升降梁两端轨道梁的第一道岔升降梁和第四道岔升降梁,以及可分别连通第二轨道升降梁两端轨道梁的第三道岔升降梁和第二道岔升降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述升降梁与固定梁的对应匹配组合来实现两列并行轨道的斜向连通,从而不仅有效实现了单轨列车的交叉渡线,还大大简化了交叉渡线的结构,降低了交叉渡线的经济成本,推动了单轨列车的应用。

A kind of lifting type cross line monorail turnou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lifting type cross line monorail switch,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 cross seat monorail traffic switch, in which a first fixed beam and a second track lift beam are arranged on two parallel tracks, and a first fixed beam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two lifting beams, and the first fixed beam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above two lifting beams, and the first fixed beam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above mentioned lifting beams. Around the first fixed beam, the first fork lift beam and fourth fork lift beam, which can be connected up and down up and down and can be connected to the two ends of the first rail lift beam respectively, and the Liang Dedi three fork lift beam and the second fork lift and drop beam which can be connected to the two ends of the second track lifting beam respectively. By matching the corresponding matching combination of the above lifting beam and the fixed beam, the utility model can realize the oblique connection of two rows of parallel tracks, which not only effectively realizes the cross crossing of the monorail train, but also greatly simplifies the structure of the crossing line, reduces the economic cost of the crossing line, and push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norail tra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
本技术属于跨座式单轨交通道岔
,具体涉及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道路拥挤带来的交通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还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跨座式单轨交通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交通拥挤的问题,更好地适应了现代城市的交通状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轻轨交通为主要形式的跨座式单轨交通已成为城市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轨道交通列车的行车组织中,为满足列车折返需求,在轨道线路中需要设置交叉渡线的道岔结构来进行轨道交通列车的渡线。但是,现有技术中没有可以适用于单轨交通列车进行交叉渡线的相关技术和产品,现有的单轨交通列车为实现渡线功能,通常是采用两个单渡线进行替代或者采用四组单开道岔结构来构成交叉渡线。然而,上述两种方法不仅会大大增加单轨交通的成本投入,而且两组渡线串联会导致道岔平台的加长,不利于远端道岔的维护与控制,四组单开道岔结构的设计会导致道岔平台的加宽,影响城市规划以及轨道交通的景观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其中通过在两条平行轨道上对应设置一定长度可上下升降的第一轨道升降梁和第二轨道升降梁,并在上述两升降梁之间设置第一固定梁,且在第一固定梁的周围设置有可上下升降并可分别连通第一轨道升降梁两端轨道梁的第一道岔升降梁和第四道岔升降梁,以及可分别连通第二轨道升降梁两端轨道梁的第三道岔升降梁和第二道岔升降梁,通过上述升降梁与固定梁的匹配组合连通,有效实现了单轨列车的交叉渡线,简化了交叉渡线的结构,降低了交叉渡线的经济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设置于两并行轨道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轨道升降梁和第二轨道升降梁,其分别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上,各自分别与对应的轨道共线,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使其与对应的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将对应的轨道连通或断开;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其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之间,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使其与两平行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在第一方向将两并行轨道进行过渡连接或断开;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其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之间,并与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交叉设置,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使其与两平行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在第二方向将两并行轨道进行过渡连接或断开。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一道岔升降梁和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二道岔升降梁,第一道岔升降梁和第二道岔梁可分别沿竖直方向升降,两者组合形成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包括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第三道岔升降梁和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第四道岔升降梁,第三道岔升降梁和第四道岔升降梁可分别沿竖直方向升降,两者组合形成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横交。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和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交叉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固定梁,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和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通过该第一固定梁实现交叉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轨道升降梁升到最高处时其两端设置有可将其与两端轨道梁匹配连通的第二固定梁和第三固定梁,所述第二轨道升降梁升到最高处时其两端设置有可将其与两端轨道梁匹配连通的第四固定梁和第五固定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轨道升降梁的两端设置为一定深度的楔形弧面,用以与所述第一轨道升降梁两端的固定梁以楔形弧面匹配连通,相应的,所述第二轨道升降梁的两端设置有内凹一定深度的楔形弧面,用以与所述第二轨道升降梁两端的固定梁以楔形弧面匹配连通,且所述第一轨道升降梁上的楔形弧面与所述第二轨道升降梁上的楔形弧面相向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梁呈四方形,其每一侧边可分别对应匹配连接上升到最高处的所述第一道岔升降梁、所述第四道岔升降梁、所述第三道岔升降梁和所述第二道岔升降梁的一端。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和所述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的端部设置为斜向楔形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梁的底部设置有连通控制系统的升降系统,以用于控制各升降梁的组合升降,且与升降系统还匹配设置有锁定装置,以用于各升降梁升降到位后能够锁定。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升降型交叉渡线单轨道岔,通过在并行轨道上对应设置可升降的第一轨道升降梁和第二轨道升降梁,不仅可在两列轨道有通行需求时升到最高处连通两侧轨道梁从而保证两列轨道可通行,还能在两列轨道有交叉渡线需求时降到最低处以断开两侧轨道梁以确保交叉渡线的准确性;(2)本技术的升降型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在两列并行跨座式单轨轨道之间设置呈横交结构的四根升降梁,通过任一斜向设置的两根升降梁匹配组合并以端部连通两列并行轨道上的轨道梁,继而实现了两列并行轨道的斜向连通,通过两组斜向升降梁和第一轨道升降梁及第二轨道升降梁的匹配升降,有效实现了两列轨道之间的单轨列车交叉渡线;(3)本技术的升降型交叉渡线单轨道岔,通过不同升降梁与固定梁的匹配组合,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控制,不仅有效实现了两列轨道间单轨列车的交叉渡线,还大大降低了传统交叉渡线方式产生的经济成本,提升了单轨列车的经济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沿A-A向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处于初始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处于状态一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处于状态二示意图;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第一轨道升降梁,2.第二轨道升降梁,3.第一道岔升降梁,4.第四道岔升降梁,5.第三道岔升降梁,6.第二道岔升降梁,7.第一固定梁,8.第二固定梁,9.第三固定梁,10.第四固定梁,11.第五固定梁,12.轨道梁,13.升降系统。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升降型交叉渡线单轨道岔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其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沿A-A向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处于初始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处于状态一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处于状态二示意图。进一步地,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升降型交叉渡线单轨道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同于跨座式单轨列车形式的两列轨道平行设置,分别为一号轨道和二号轨道,两列轨道上的单轨列车可以并行行驶或者相向行驶。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设置于两并行轨道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轨道升降梁(1)和第二轨道升降梁(2),其分别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上,各自分别与对应的轨道共线,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使其与对应的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将对应的轨道连通或断开;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其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之间,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使其与两平行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在第一方向将两并行轨道进行过渡连接或断开;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其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之间,并与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交叉设置,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使其与两平行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在第二方向将两并行轨道进行过渡连接或断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设置于两并行轨道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轨道升降梁(1)和第二轨道升降梁(2),其分别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上,各自分别与对应的轨道共线,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使其与对应的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将对应的轨道连通或断开;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其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之间,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使其与两平行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在第一方向将两并行轨道进行过渡连接或断开;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其设置在两并行轨道之间,并与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交叉设置,其可在竖直方向上升降使其与两平行轨道高度平齐或不平齐,从而可在第二方向将两并行轨道进行过渡连接或断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一道岔升降梁(3)和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二道岔升降梁(6),第一道岔升降梁(3)和第二道岔升降梁(6)可分别沿竖直方向升降,两者组合形成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其中,所述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包括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第三道岔升降梁(5)和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第四道岔升降梁(4),第三道岔升降梁(5)和第四道岔升降梁(4)可分别沿竖直方向升降,两者组合形成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横交。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型的交叉渡线单轨道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和第二方向道岔升降梁交叉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固定梁(7),第一方向道岔升降梁和第二方向道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卫垚朱丹耿明张浩周明翔倪琍刘辉孙骥崔万里张银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