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四段联动旋转渡线道岔,包括由平行设置的固定轨构成的两条轨道以及渡线道岔,其中渡线道岔包括与两根固定轨对应设置的两根活动轨,活动轨前方对应设置有旋转直轨和旋转弯轨,在渡线道岔中部两条轨道之间设置有与旋转弯轨位置对应、弧度相同的转向固定轨。动力装置的一端由推杆推动活动轨的前端,另一端由旋转杆带动旋转直轨和旋转弯轨转动。动力装置动作实现两条轨道的对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于矿井下在同一条巷道中两条平行轨道之间的变道。能够实现车辆平稳、顺利地从一条轨道转移到另一轨道,同时避免对钢丝绳的滚轧和磨损。(*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矿山或煤矿井下采用绳牵引的轨道运输系统,特别是一种在同一条巷道中两条平行轨道之间,车辆从一条轨道转移到另一条轨道的变道道岔。
技术介绍
对于煤矿有轨运输系统而言,道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同一巷道中两条平行轨道之间的衔接过渡是靠渡线道岔来完成的。渡线道岔一般是由几组普通单开道岔构成,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一直是轨道系统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使用钢丝绳牵引的轨道运输系统,车辆通过渡线道岔时,容易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道岔活动轨和旋转轨与牵引绳之间产生干涉,道岔之间的衔接过渡等,这些问题降低了系统运输效率和安全系数,限制 了绳牵引运输系统的使用范围,约束了车辆的行驶速度,严重制约着煤矿辅助运输设备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现车辆平稳、顺利地从一条轨道转移到另一条轨道的渡线道岔,同时避免对钢丝绳的滚轧和磨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四段联动旋转渡线道岔,包括平行设置的主要由两根固定在固定轨枕上的固定轨构成的两条轨道以及渡线道岔,其中渡线道岔包括与两条轨道的两根固定轨对应设置的两根活动轨,两根活动轨固定连接为一体并通过转轴活动设置在渡线轨枕上,活动轨前方对应设置有在渡线轨枕上活动设置的旋转直轨及向两条轨道内侧圆弧弯曲的旋转弯轨,在渡线道岔中部两条轨道之间的渡线轨枕上还设置有与旋转弯轨位置对应、弧度相同的转向固定轨;在活动轨和旋转直轨连接处的外侧设置有动力装置,活动轨与固定轨对应的一端固定在固定轨枕上,活动轨的另一端连接有推杆,推杆通过换向摇臂连接到动力装置的一端,动力装置另一端连接旋转杆的一端,旋转杆的另一端通过销轴铰接定位,旋转弯轨及旋转直轨固定在旋转杆上,旋转杆位于旋转弯轨及旋转直轨的中部。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活动轨的前端设置有限制活动轨移动位置的定位块;在两根转向固定轨之间对应旋转直轨的位置设置有旋转轨定位块。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换向摇臂为两臂等长的L形,两条臂的前端分别活动连接动力装置和推杆,两条臂的交点由销轴活动连接在渡线轨枕上。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轨枕和渡线轨枕的中间设U型槽。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取得的技术进步是本技术四段联动旋转渡线道岔,为矿井下同一条巷道中两条平行轨道之间的渡线道岔,包括由两根固定在固定轨枕上的固定轨构成的两条轨道以及渡线道岔,其中渡线道岔包括与两根固定轨对应设置的两根活动轨,活动轨前方对应设置有旋转直轨及旋转弯轨,在两条轨道之间的渡线轨枕上设置一根和旋转弯轨位置对应、弧度相同的转向固定轨;活动轨、旋转直轨和旋转弯轨分别活动设置在渡线轨枕上。动力装置的一端由换向摇臂连接推杆推动活动轨的前端,另一端由旋转杆连接旋转弯轨中部的销轴带动旋转直轨和旋转弯轨转动。 动力装置动作时,一端由换向摇臂带动推杆推动活动轨的前端转动,另一端推动旋转杆带动旋转直轨和旋转弯轨旋转,分别使活动轨的内侧轨的前端与转向固定轨对接,外侧轨的前端与旋转弯轨后端对接。另一条轨道的动力装置动作,各轨道做相应动作,使旋转弯轨的前端和对面轨道的转向固定轨对接,转向固定轨的前端和对面轨道的旋转弯轨对接,从而实现两条轨道对接,车辆可以在同一条巷道中两条平行轨道之间平稳、顺利变道。定位块设置在活动轨的前端,定位间距为活动轨的前端到转向固定轨的横向距离。旋转轨定位块设置在旋转弯轨的前端,定位间距为旋转弯轨的前端到对面轨道的转向固定轨的转动距离。这两种定位装置会限制活动轨与旋转弯轨的运动,以保证轨道之间对接位置准确,并保持轨道间距不发生变化,使车辆平稳通过。换向摇臂为两臂等长的L形,两条臂的前端分别活动连接动力装置和推杆,两臂的交点由销轴活动连接在渡线轨枕上。通过换向摇臂可以使动力装置活塞杆推动的方向从平行于轨道的方向换向成为垂直于轨道的方向,便于推动活动轨旋转。固定轨枕和渡线轨枕的中间采用U型槽结构,钢丝绳从U型槽内通过,避免轨道在转向过程中和钢丝绳缠绕及车辆对钢丝绳的滚轧,同时减少钢丝绳磨损,使绳牵引卡轨车辆顺利通过。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四段联动旋转渡线道岔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四段联动旋转渡线道岔变轨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I.固定轨枕,2.固定轨,3.活动轨,4.定位块,4-1.旋转轨定位块,5.旋转直轨,5-1.旋转弯轨,6.转向固定轨,7.渡线轨枕,8.旋转杆,9.动力装置,10.推杆,11.换向摇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四段联动旋转渡线道岔,如图I所示,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条轨道和两条轨道之间的渡线道岔,两条轨道的固定轨2分别设置在固定轨枕I上,两条轨道之间渡线道岔的各根轨道设置在渡线轨枕7上。在固定轨枕I上固定两根平行的固定轨2,固定轨2的前端对应设置两根固定连接为一体的活动轨3,活动轨3通过转轴连接在渡线轨枕7上,在活动轨3的前方对应设置旋转直轨5和旋转弯轨5-1,这两条轨道活动设置在渡线轨枕7上。旋转直轨5在两条轨道的外侧,旋转弯轨5-1在两条轨道的内侧。旋转弯轨5-1为一根向两条轨道内侧弯曲的圆弧形轨。旋转直轨5和旋转弯轨5-1的两端接触。在渡线道岔中部,两条轨道之间设置转向固定轨6,转向固定轨6固定设置在渡线轨枕7上;转向固定轨6与旋转弯轨5-1位置对应,弧度相同。动力装置9为液压缸,设置在活动轨3和旋转直轨5连接处的外侧。动力装置9 一端连接L形的换向摇臂11,换向摇臂11两条臂的交点由销轴活动连接在渡线轨枕7上,换向摇臂11的另一端活动连接推杆10,推杆10固定连接到活动轨3的前端。动力装置9的另一端连接旋转杆8,旋转杆8的另一端通过销轴铰接定位在渡线轨枕7上,旋转弯轨5-1及旋转直轨5固定在旋转杆8上,旋转杆8位于旋转弯轨5-1及旋转直轨5的中部。定位块4设置在活动轨3的前端,限制活动轨3的移动距离,定位间距为活动轨3的前端到转向固定轨6之间的横向距离。旋转轨定位块4-1设置在旋转弯轨5-1的前端,在两根转向固定轨6之间的位置,和旋转直轨5相对应。定位间距为旋转弯轨5-1到对面轨道的转向固定轨6之间的距离。固定轨枕和渡线轨枕的中间采用U型槽结构,钢丝绳从U型槽内通过,车辆通过钢丝绳的牵引,在轨道上行进。如图2所示,动力装置9动作时可以同时带动换向摇臂11和旋转杆8做伸缩运动。当动力装置9的活塞杆伸出时,旋转杆8推动旋转直轨5和旋转弯轨5-1绕销轴旋转,此时旋转轨定位块4-1限制旋转弯轨5-1转动的距离,使其转动到和对面轨道的转向固定 轨6对应的位置。动力装置9同时带动换向摇臂11绕销轴转动,带动换向摇臂11另一端的推杆10推动活动轨3的前端转动,活动轨3与固定轨2对应的一端固定在固定轨枕I上不动,定位块4限制活动轨3转动的距离,使活动轨3内轨的前端旋转到和转向固定轨6对应的位置,活动轨3外侧轨的前端旋转到旋转弯轨5-1旋转完成后端对应的位置。对面的另一条轨道做同样的动作,使转向固定轨6和对面轨道的旋转弯轨5-1对接,旋转弯轨5-1的前端和对面轨道的转向固定轨6对接,从而完成两条轨道的对接。使用四段联动旋转渡线道岔时,在动力装置9不动作时,车辆可在原轨道系统中顺利运行;当动力装置9动作时,活动轨3和旋转弯轨5-1旋转,当活动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四段联动旋转渡线道岔,包括平行设置的主要由两根固定在固定轨枕(1)上的固定轨(2)构成的两条轨道以及渡线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渡线道岔包括与两条轨道的两根固定轨(2)对应设置的两根活动轨(3),两根活动轨(3)固定连接为一体并通过转轴活动设置在渡线轨枕(7)上,活动轨(3)前方对应设置有在渡线轨枕(7)上活动设置的旋转直轨(5)及向两条轨道内侧圆弧弯曲的旋转弯轨(5?1),在渡线道岔中部两条轨道之间的渡线轨枕(7)上还设置有与旋转弯轨(5?1)位置对应、弧度相同的转向固定轨(6);在活动轨(3)和旋转直轨(5)连接处的外侧设置有动力装置(9),活动轨(3)与固定轨(2)对应的一端固定在固定轨枕(1)上,活动轨(3)的另一端连接有推杆(10),推杆(10)通过换向摇臂(11)连接到动力装置(9)的一端,动力装置(9)另一端连接旋转杆(8)的一端,旋转杆(8)的另一端通过销轴铰接定位,旋转弯轨(5?1)及旋转直轨(5)固定在旋转杆(8)上,旋转杆(8)位于旋转弯轨(5?1)及旋转直轨(5)的中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胜国,侯江波,苗胜杰,王艳英,陈红波,李振烨,刘东双,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