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共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22411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6 15: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第一培养容器内设有用于盛放除氧剂的除氧腔室,除氧腔室与第一培养容器的第一培养腔连通。该细胞共培养装置可以在体外模拟体内真实环境,用于厌氧细菌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如可以用于厌氧细菌与其定植处细胞及体内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该细胞共培养装置可实现对共培养系统中各成分的精确控制,从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对共培养系统的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进行精确分析,为体内厌氧菌群、药物等的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验证方法。 1

Cell co culture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ell co culture device. The first culture container is provided with an oxygen deoxidizing chamber for deaerator, and the deaeration chamb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ulture chamber of the first culture container. The cell co culture device can simulate the real environment of the body in vitro, and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aerobic bacteria and other cells, such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aerobic bacteria and their colonization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in the body. The cell co culture device can accurately control the components of the co culture system, and accurately analyze the genome, proteome and metabolic group of the co culture system from the cell level and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provide a reliable verification method for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the anaerobes and drugs in the body. O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细胞共培养装置
本技术涉及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厌氧细菌与需氧细胞相互作用研究的细胞共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人体内存在大量的厌氧菌群,包括肠道菌群、阴道菌群、口腔菌群等。厌氧菌群对人体的微生态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肠道菌群中微生物数量达到1012~1014个,是人体自身细胞数目的10倍,其所包含的基因数目是人体自身基因数目的100倍。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具有信息交流,能够消耗、贮藏和重新分配能量;调控具有代谢重要性的化学转换过程;能够通过自身复制来维持和修复自身,具有人体自身不具备的代谢功能。目前研究发现,健康肠道菌群移植不但可以治疗肠道、肝脏等消化系统疾病,同时还对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具有重大影响。肠道菌群紊乱会造成各系统疾病。同样,阴道菌群的紊乱也容易引起多种妇科疾病,并且还易诱发早产;口腔菌群紊乱除了会引起牙龈炎等疾病外,还与心血管疾病以及结肠癌有直接关系。目前对厌氧菌群的研究除了其厌氧培养条件、无菌动物模型等限制,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厌氧菌与体内相互作用的研究受到限制而无法开展。以肠道菌群为例,针对肠道菌群对体内的影响研究一般以无菌动物为研究模型。然而,无菌动物从获得到饲养均需要较高的实验室条件费用昂贵,同时,研究只能从动物整体水平至组织水平进行,无法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且动物个体的差异较大,不同动物个体会影响实验结果,导致对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缓慢。肠道菌群为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需要特定的厌氧培养环境。然而肠道上皮细胞尽管和肠道菌群处于相同的厌氧环境,但在体内有血液供氧,因此肠道上皮细胞是需氧的培养条件。由于对氧气需求的不同,目前尚无模拟体内环境的体外模型建立,导致两者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长期处在模糊状态,无法实现精确的实验设计及研究。其次,厌氧菌群不但对其所处部位有影响,同时还对身体各个系统均有影响,而其对其他系统的所有影响均为厌氧菌群与其所处部位细胞相互作用后发生的,目前亦无合适的体外模型、方法研究厌氧菌群与其所处部位细胞相互作用后对体内其他系统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用于研究厌氧细菌与需氧细胞相互作用以及研究该相互作用对其他系统影响的细胞共培养装置。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第一培养容器和第二培养容器;所述第一培养容器具有第一培养腔,所述第一培养容器还具有与所述第一培养腔直接连通的第一加样口,该第一加样口处设有用于密封该第一加样口的第一密封塞,所述第一培养容器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培养腔连通的开口且该开口由多孔滤膜封住,所述第一培养容器内设有用于盛放除氧剂的除氧腔室,所述除氧腔室具有第二加样口,该第二加样口处设有用于密封该第二加样口的第二密封塞,所述除氧腔室与所述第一培养腔连通;所述第二培养容器具有第二培养腔,所述第二培养容器还具有所述第二培养腔连通的开口,所述第一培养容器的底部能够从该开口伸入至所述第二培养腔中,且当所述第一培养容器伸入至所述第二培养容器中后,所述第一培养容器能够卡在所述第二培养容器上以使所述第一培养容器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培养容器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样口和/或所述第二加样口位于所述第一培养容器的顶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除氧腔室的腔壁上具有气孔,所述除氧腔室通过所述气孔与所述第一培养腔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孔靠近所述第二密封塞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孔滤膜的孔径为0.4μ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孔滤膜为PC膜或PE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培养容器为圆台体结构,且底面积较小的一端设有所述多孔滤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培养容器为圆柱体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培养容器的外壁上设有用于支撑在所述第二培养容器的开口端的支撑柱。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培养容器集成在一起构成多孔板结构。上述细胞共培养装置可以在体外模拟体内真实环境,用于厌氧细菌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如可以用于厌氧细菌与其定植处细胞及体内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该细胞共培养装置可实现对共培养系统中各成分的精确控制,从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对共培养系统的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进行精确分析,为体内厌氧菌群、药物等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验证方法。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细胞共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所示,一实施方式的细胞共培养装置10包括第一培养容器100和第二培养容器200。第一培养容器100具有第一培养腔102。第一培养容器100还具有与第一培养腔102直接连通的第一加样口(图中未标示)。该第一加样口处设有用于密封该第一加样口的第一密封塞110。第一培养容器100的底部设有与第一培养腔102连通的开口且该开口由多孔滤膜120封住。第一培养容器100内设有用于盛放除氧剂的除氧腔室104。除氧腔室104具有第二加样口(图中未标示)。该第二加样口处设有用于密封该第二加样口的第二密封塞130。除氧腔室104与第一培养腔102连通。第二培养容器200具有第二培养腔202。第二培养容器200还具有第二培养腔连通的开口204。第一培养容器100的底部能够从该开口伸入至第二培养腔202中。当第一培养容器100伸入至第二培养容器200中后,第一培养容器100能够架在第二培养容器200上并使第一培养容器100的底部与第二培养容器200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在图示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培养容器100为圆台体结构,且顶部为底面积较大的一端,底部为底面积较小的一端,设有多孔滤膜120。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圆台体结构的顶部直径为16mm,底部内径为8mm,高度为15mm。第二培养容器为圆柱体结构,如内径是16mm的圆柱体,高度15mm。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培养容器100的外壁上设有用于支撑在第二培养容器200的开口端的支撑柱140。支撑柱140有多个,如2个、3个或4个等,多个支撑柱140均匀分布在第一培养容器100的外壁上。在图示所示实施例中,四个支撑柱位于第一培养容器100的靠近上方的位置,具体是距离顶部6mm处。第一培养容器100通过支撑柱140架在第二培养容器200的上方,第一培养容器100的外周壁与第二培养容器200之间有间隙,从而不会形成密封,可使空气或氧气等进入第二培养容器200中。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培养容器10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架在第二培养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细胞共培养装置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培养容器和第二培养容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培养容器和第二培养容器;所述第一培养容器具有第一培养腔,所述第一培养容器还具有与所述第一培养腔直接连通的第一加样口,该第一加样口处设有用于密封该第一加样口的第一密封塞,所述第一培养容器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培养腔连通的开口且该开口由多孔滤膜封住,所述第一培养容器内设有用于盛放除氧剂的除氧腔室,所述除氧腔室具有第二加样口,该第二加样口处设有用于密封该第二加样口的第二密封塞,所述除氧腔室与所述第一培养腔连通;所述第二培养容器具有第二培养腔,所述第二培养容器还具有所述第二培养腔连通的开口,所述第一培养容器的底部能够从该开口伸入至所述第二培养腔中,且当所述第一培养容器伸入至所述第二培养容器中后,所述第一培养容器能够卡在所述第二培养容器上以使所述第一培养容器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培养容器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样口和/或所述第二加样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倩何兴祥陈斯泽王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