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纵梁上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33746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6 0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纵梁上部,包括纵梁上部本体和加强模块,其中纵梁上部本体包括上薄板、与所述上薄板连接接的侧板以及与所述侧板连接接的下薄板,上薄板、侧板和下薄板上设有多个减压凹槽、装配圆孔和裙边,可增强纵梁上部减压吸能、抗形变作用;所述加强模块为S型或Z型结构,可放置在上薄板、侧板和下薄板上,进一步提升纵梁上部的结构强度。

The upper part of a high strength longitudinal bea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igh strength longitudinal beam upper part, including the upper part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strengthening module, in which the upper part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comprises an upper plate, a side plate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plate, and a lower plate connected to the side plate, and a plurality of decompression grooves, assembly holes and skirts are provided on the upper plate, the side plate and the lower plate. At the edge, the upper part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can be enhanced by pressure reduction and anti deformation. The reinforced module is S or Z structure, which can be placed on the upper plate, side plate and lower plate to further enhance the structure strength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纵梁上部
本技术涉及汽车新式配件
,具体地说是一种高强度纵梁上部。
技术介绍
虽然很多车辆都配备了前后防撞梁,但是在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时,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两条被发动机遮盖大部分的前纵梁,在碰撞事故中担负主要吸能作用的是前后纵梁,纵梁通过压溃变形和弯曲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其中前纵梁更是要担负总碰撞能量的60%左右,后纵梁所需要承担的吸能压力虽然较前纵梁较小,但是仍然是在追尾事故中吸收能量的主力,因此要求纵梁具有良好的抗冲击和抗弯曲能力。纵梁上部作为汽车车身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梁上部的强度及质量直接影响了汽车整体强度安全性的好坏,因此纵梁上部的结构强度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高强度纵梁上部,相较于普通纵梁上部具有减压吸能、抗形变作用和高强度特点。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强度纵梁上部,包括纵梁上部本体和加强模块,其中纵梁上部本体包括上薄板、与所述上薄板连接的侧板以及与所述侧板连接的下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薄板包括左横板以及与左横板弯折连接的右横板,其中所述右横板设有多个台阶式的横向面;所述侧板为左侧窄右侧宽结构,所述侧板左侧设有多个弯折连接左纵板,侧板右侧设有与左纵板弯折连接的右纵板,该右纵板上设置有类三角形状的第一减压凹槽和靠近第一减压凹槽的长直形第二减压凹槽,第一减压凹槽下端与第二减压凹槽左端处设置有内凹的第一装配圆孔,第一减压凹槽上端中靠近纵板上端处设置有内凹的第二装配圆孔;所述下薄板为横向弧形结构,该下薄板右侧设置有内凹的第三装配圆孔,所述下薄板远离侧板的横向一端设置有垂直裙边,该裙边的延伸方向为远离上薄板方向;所述加强模块为S型或Z型结构,可放置于第一减压凹槽与第二装配圆孔上方,加强模块的弯折部分匹配于上薄板和侧板的弯折部分,所述加强模块纵向设有半圆形外凸弯折,加强模块上侧的该半圆外凸形弯折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加强孔和第二加强孔。进一步地,所述上薄板横向一端与侧板上端的连接方式以及所述侧板下端与下薄板横向一端的连接方式均为弯折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上薄板左横板与右横板弯折连接的弯折次数为多次,所述左横板与左纵板设有安装孔。进一步地,所述右横板上的多个台阶式横向面为不规则平面,不规则平面起始、终止于点或面,所述每个台阶式横向面分别由一段不同曲度的的平面拼接而成。进一步地,所述纵梁上部本体构成左侧窄右侧宽的不规则凹槽。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模块可焊接于纵梁上部本体上。再进一步地,所述纵梁上部的材质为欧标EN10346中的HX340LAD+Z100MB,其中质量百分数分别为:碳≤0.11%、硅≤0.50%、锰≤1.00%、磷≤0.03%、硫≤0.025%、铌≤0.09%、钛≤0.15%、铝≥0.015%,其余为铁和杂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纵梁上部中的上薄板设置台阶式右横板、在侧板的右纵板上设置第一减压凹槽和第二减压凹槽以及分布在第一减压凹槽和第二减压凹槽两侧的第一装配圆孔和第二装配圆孔、在下薄板的右横板上设置第三装配圆孔以及下薄板的侧裙边、和放置在第一减压凹槽上端的加强模块,增强了纵梁上部减压吸能、抗形变作用,提升了纵梁上部的结构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高强度纵梁上部本体的侧视图;图2是加强模块的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强度纵梁上部,包括纵梁上部本体A和加强模块4,其中纵梁上部本体A包括上薄板1、与上薄板1连接的侧板2以及与侧板2连接的下薄板3,上薄板1包括左横板11以及与左横板11弯折连接的右横板12,其中右横板12设有多个台阶式的横向面121;侧板2为左侧窄右侧宽结构,侧板2左侧设有多个弯折连接左纵板21,侧板2右侧设有与左纵板21弯折连接的右纵板22,该右纵板22上设置有类三角形状的第一减压凹槽221和靠近第一减压凹槽221的长直形第二减压凹槽222,第一减压凹槽221下端与第二减压凹槽222左端处设置有内凹的第一装配圆孔223,第一减压凹槽221上端中靠近纵板2上端处设置有内凹的第二装配圆孔224;下薄板3为横向弧形结构,该下薄板3右侧的设置有内凹的第三装配圆孔31,下薄板3远离侧板2的横向一端设置有垂直裙边32,该裙边的延伸方向为远离上薄板1方向;加强模块4为S型或Z型结构,可放置于第一减压凹槽221与第二装配圆孔224上方,加强模块4的弯折部分41匹配于上薄板1和侧板2的弯折部分13,加强模块4纵向设有半圆形外凸弯折42,加强模块4上侧的该半圆外凸形弯折42两侧分别设有加强孔43和加强孔44。作为其中一种改进,上薄板1横向一端与侧板2上端的连接方式以及侧板2下端与下薄板4横向一端的连接方式均为弯折连接,弯折连接可有效地提高连接处的抗形变强度、降低纵梁上部的加工难度。作为其中一种改进,上薄板1左横板11与上薄板1右横板12弯折连接的弯折次数为多次,可根据不同的纵梁上部结构进行调整,适用性增强;该左横板11与左纵板21设有多个安装孔,便于纵梁上部安装在不同的纵梁上。作为其中一种改进,上薄板1右横板12上的多个台阶式横向面121为不规则平面,不规则平面起始、终止于点或面,每个台阶式横向面121分别由一段不同曲度的的平面拼接而成,各个台阶式横向面121之间弯折连接,在受冲击时可通过分段抗冲击来提高纵梁上部的抗冲击能力。作为另一种改进,加强模块4可焊接在纵梁上部本体A的上薄板1、侧板2上和下薄板3上,可进一步提高纵梁上部的强度。本实施例中,纵梁上部的材质为欧标的EN10346中的HX340LAD+Z100MB,其中质量百分数分别为:碳≤0.11%、硅≤0.50%、锰≤1.00%、磷≤0.03%、硫≤0.025%、铌≤0.09%、钛≤0.15%、铝≥0.015%,其余为铁和杂质。本实施例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或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方案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强度纵梁上部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强度纵梁上部,包括纵梁上部本体(A)和加强模块(4),其中纵梁上部本体(A)包括上薄板(1)、与所述上薄板(1)连接的侧板(2)以及与所述侧板(2)连接的下薄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薄板(1)包括左横板(11)以及与左横板(11)弯折连接的右横板(12),其中所述右横板(12)设有多个台阶式的横向面(121);所述侧板(2)为左侧窄右侧宽结构,所述侧板(2)左侧设有多个弯折连接左纵板(21),侧板(2)右侧设有与左纵板(21)弯折连接的右纵板(22),该右纵板(22)上设置有类三角形状的第一减压凹槽(221)和靠近第一减压凹槽(221)的长直形第二减压凹槽(222),第一减压凹槽下(221)端与第二减压凹槽(222)左端处设置有内凹的第一装配圆孔(223),第一减压凹槽(221)上端中靠近侧板(2)上端处设置有内凹的第二装配圆孔(224);所述下薄板(3)为横向弧形结构,该下薄板右侧设置有内凹的第三装配圆孔(31),所述下薄板(3)远离侧板(2)的横向一端设置有垂直裙边(32),该裙边的延伸方向为远离上薄板(1)方向;所述加强模块(4)为S型或Z型结构,可放置于第一减压凹槽(221)与第二装配圆孔(224)上方,加强模块(4)的弯折部分(41)匹配于上薄板(1)和侧板(2)的弯折部分(13),所述加强模块(4)纵向设有半圆形外凸弯折(42),加强模块(4)上侧的该半圆外凸形弯折(42)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加强孔(43)和第二加强孔(4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纵梁上部,包括纵梁上部本体(A)和加强模块(4),其中纵梁上部本体(A)包括上薄板(1)、与所述上薄板(1)连接的侧板(2)以及与所述侧板(2)连接的下薄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薄板(1)包括左横板(11)以及与左横板(11)弯折连接的右横板(12),其中所述右横板(12)设有多个台阶式的横向面(121);所述侧板(2)为左侧窄右侧宽结构,所述侧板(2)左侧设有多个弯折连接左纵板(21),侧板(2)右侧设有与左纵板(21)弯折连接的右纵板(22),该右纵板(22)上设置有类三角形状的第一减压凹槽(221)和靠近第一减压凹槽(221)的长直形第二减压凹槽(222),第一减压凹槽下(221)端与第二减压凹槽(222)左端处设置有内凹的第一装配圆孔(223),第一减压凹槽(221)上端中靠近侧板(2)上端处设置有内凹的第二装配圆孔(224);所述下薄板(3)为横向弧形结构,该下薄板右侧设置有内凹的第三装配圆孔(31),所述下薄板(3)远离侧板(2)的横向一端设置有垂直裙边(32),该裙边的延伸方向为远离上薄板(1)方向;所述加强模块(4)为S型或Z型结构,可放置于第一减压凹槽(221)与第二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辉李聪谢石平张丁支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沪荣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