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1304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包括设置于芳纶加强柱外围均匀布设的12根控制线芯;控制线芯由自内向外依次相接的控制线芯导体、控制线芯导体绝缘层、铜丝屏蔽编织层和同心云母带绕包加强层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助于提高信号控制电缆的整体强度和耐候性,避免由于电缆缆体损伤后漏电而发生火灾隐患,提高信号控制电缆的防火性和使用寿命,从而保证信号控制电缆的产品等级,保证控制信号传递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
本技术涉及控制电缆生产
,特别涉及一种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
技术介绍
信号控制电缆广泛应用于信号控制
,对于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等行业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现有的控制线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①整体强度差,极易发生损害,导致控制信号传递受阻;②控制信号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临近信号通路干扰,致使信号质量差;③控制电缆的耐候性差,主要体现在防火和防水性能上,致使寿命较短,不利于数字化智能社会发展。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物向高层发展,各种电气设施的增加以及电网建设的加快发展,火灾隐患也随之增多,增加了发生火灾的危险水平。诸多火灾隐患中,以电器线路引起的火灾最为常见。因此提升控制电缆的耐火性显得极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信号控制电缆存在的的技术问题,设计一种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提高信号控制电缆的整体强度和耐候性,避免由于电缆缆体损伤后漏电而发生火灾隐患,提高信号控制电缆的防火性和使用寿命,从而保证信号控制电缆的产品等级,保证控制信号传递的稳定性。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其特征在于,结构包括设置于芳纶加强柱(1)外围均匀布设的12根控制线芯(2);所述控制线芯(2)由自内向外依次相接的控制线芯导体(21)、控制线芯导体绝缘层(22)、铜丝屏蔽编织层(23)和同心云母带绕包加强层(24)构成;所述控制线芯(2)外侧设置有由内向外依次相接的聚乙烯绝缘层(3)、阻水带绕包层(4)、陶瓷硅橡胶层(5)绝缘层、高强度玻璃丝加强层(6)、镀镍铜丝编织层(7)、铝塑铠装管层(8)和乙烯四氟乙烯护套层(9);所述镀镍铜丝编织层(7)内部集成有交错分布的玄武岩纤维丝(700)。进一步,所述控制线芯导体绝缘层(22)与铜丝屏蔽编织层(23)之间设置聚酯膜层。进一步,所述铜丝屏蔽编织层(23)与同心铝塑加强层(24)之间设置防水膏层。进一步,所述芳纶加强柱(1)由6~13根芳纶丝绞合成缆状结构。进一步,所述控制线芯导体(21)为铜导体。进一步,所述控制线芯导体绝缘层(22)为乙烯四氟乙烯绝缘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设计的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在12根控制线芯(2)正中心位置集成有芳纶加强柱(1),此种结构,大大提升了设计的控制电缆的抗拉伸性和整体强度,可有效避免使用过程中发生线芯断裂现象,降低了控制电缆线芯断裂发生漏电现象的几率。2、本技术设计的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控制线芯(2)由自内向外依次相接的控制线芯导体(21)、控制线芯导体绝缘层(22)、铜丝屏蔽编织层(23)和同心云母带绕包加强层(24)构成;上述设计,在控制线芯导体(21)外侧设置依次相接的控制线芯导体绝缘层(22)、铜丝屏蔽编织层(23)和同心云母带绕包加强层(24),有利于提升控制电缆的屏蔽性和防火能行,提高控制电缆结构的稳定性,避免使用过程中受外界干涉而发生径向或轴向变形。3、本技术设计的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控制线芯(2)外侧设置有由内向外依次相接的聚乙烯绝缘层(3)、阻水带绕包层(4)、陶瓷硅橡胶层(5)绝缘层、高强度玻璃丝加强层(6)、镀镍铜丝编织层(7)、铝塑铠装管层(8)和乙烯四氟乙烯护套层(9),镀镍铜丝编织层(7)内部集成有交错分布的玄武岩纤维丝(700);上述设计,通过阻水带绕包层(4)的设计有利于提高控制电缆的防水性,通过增加镀镍铜丝编织层(7)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控制电缆的屏蔽性,避免信号干扰,保证了信号传递的稳定性;通过玄武岩纤维丝(700)、高强度玻璃丝加强层(6)、铝塑铠装管层(8)及乙烯四氟乙烯护套层(9)的配合,大大提升了信号控制电缆的防火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阅附图1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本技术涉及一种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其特征在于,结构包括设置于芳纶加强柱(1)外围均匀布设的12根控制线芯(2);所述控制线芯(2)由自内向外依次相接的控制线芯导体(21)、控制线芯导体绝缘层(22)、铜丝屏蔽编织层(23)和同心云母带绕包加强层(24)构成;所述控制线芯(2)外侧设置有由内向外依次相接的聚乙烯绝缘层(3)、阻水带绕包层(4)、陶瓷硅橡胶层(5)绝缘层、高强度玻璃丝加强层(6)、镀镍铜丝编织层(7)、铝塑铠装管层(8)和乙烯四氟乙烯护套层(9);所述镀镍铜丝编织层(7)内部集成有交错分布的玄武岩纤维丝(700)。作为改进,所述控制线芯导体绝缘层(22)与铜丝屏蔽编织层(23)之间设置聚酯膜层。作为改进,所述铜丝屏蔽编织层(23)与同心铝塑加强层(24)之间设置防水膏层。作为改进,所述芳纶加强柱(1)由6~13根芳纶丝绞合成缆状结构。作为改进,所述控制线芯导体(21)为铜导体。作为改进,所述控制线芯导体绝缘层(22)为乙烯四氟乙烯绝缘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设计的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在12根控制线芯(2)正中心位置集成有芳纶加强柱(1),此种结构,大大提升了设计的控制电缆的抗拉伸性和整体强度,可有效避免使用过程中发生线芯断裂现象,降低了控制电缆线芯断裂发生漏电现象的几率。本技术设计的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控制线芯(2)由自内向外依次相接的控制线芯导体(21)、控制线芯导体绝缘层(22)、铜丝屏蔽编织层(23)和同心云母带绕包加强层(24)构成;上述设计,在控制线芯导体(21)外侧设置依次相接的控制线芯导体绝缘层(22)、铜丝屏蔽编织层(23)和同心云母带绕包加强层(24),有利于提升控制电缆的屏蔽性和防火能行,提高控制电缆结构的稳定性,避免使用过程中受外界干涉而发生径向或轴向变形。本技术设计的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控制线芯(2)外侧设置有由内向外依次相接的聚乙烯绝缘层(3)、阻水带绕包层(4)、陶瓷硅橡胶层(5)绝缘层、高强度玻璃丝加强层(6)、镀镍铜丝编织层(7)、铝塑铠装管层(8)和乙烯四氟乙烯护套层(9),镀镍铜丝编织层(7)内部集成有交错分布的玄武岩纤维丝(700);上述设计,通过阻水带绕包层(4)的设计有利于提高控制电缆的防水性,通过增加镀镍铜丝编织层(7)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控制电缆的屏蔽性,避免信号干扰,保证了信号传递的稳定性;通过玄武岩纤维丝(700)、高强度玻璃丝加强层(6)、铝塑铠装管层(8)及乙烯四氟乙烯护套层(9)的配合,大大提升了信号控制电缆的防火性能。本技术在控制线芯(2)之间、控制线芯(2)与芳纶加强柱(1)之间,以及控制线芯(2)之间均填充有云母带电缆填充层(100),提升了控制电缆的整体紧密度。本技术中,各控制线芯(2)以芳纶加强柱(1)为中心轴聚拢为圆柱体结构,整体强度大大提升。按照以上描述,即可对本技术进行应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其特征在于,结构包括设置于芳纶加强柱(1)外围均匀布设的12根控制线芯(2);所述控制线芯(2)由自内向外依次相接的控制线芯导体(21)、控制线芯导体绝缘层(22)、铜丝屏蔽编织层(23)和同心云母带绕包加强层(24)构成;所述控制线芯(2)外侧设置有由内向外依次相接的聚乙烯绝缘层(3)、阻水带绕包层(4)、陶瓷硅橡胶层(5)绝缘层、高强度玻璃丝加强层(6)、镀镍铜丝编织层(7)、铝塑铠装管层(8)和乙烯四氟乙烯护套层(9);所述镀镍铜丝编织层(7)内部集成有交错分布的玄武岩纤维丝(70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火型信号控制电缆,其特征在于,结构包括设置于芳纶加强柱(1)外围均匀布设的12根控制线芯(2);所述控制线芯(2)由自内向外依次相接的控制线芯导体(21)、控制线芯导体绝缘层(22)、铜丝屏蔽编织层(23)和同心云母带绕包加强层(24)构成;所述控制线芯(2)外侧设置有由内向外依次相接的聚乙烯绝缘层(3)、阻水带绕包层(4)、陶瓷硅橡胶层(5)绝缘层、高强度玻璃丝加强层(6)、镀镍铜丝编织层(7)、铝塑铠装管层(8)和乙烯四氟乙烯护套层(9);所述镀镍铜丝编织层(7)内部集成有交错分布的玄武岩纤维丝(700)。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旭亚李武斌苗岩峰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川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