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13058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一种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结构包括对称布设的4根动力线芯以及设置于动力线芯外侧的2根接地线芯;4根动力线芯之间设置有芳纶丝加强柱;动力线芯外侧设置有对称分布的高强度纤维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助于提高电缆的整体强度和抗拉拽性,降低使用过程中的损坏率,提高电缆使用的安全性,降低输电过程中的电损耗,提高输电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
本技术涉及电力电缆生产
,特别涉及一种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农村及城市电网建设改造步伐的加快和各地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电力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为电力工业相配套的电工行业,尤其是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电线电缆的品种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现有的电力输送电缆,由于设计缺陷,强度有限,抗拉拽性差,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损伤,导致电缆的安全性和输电效率大大降低,基于以上分析,对现有输电电缆进行技术改进,设计一种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提高电缆的整体强度和抗拉拽性,降低使用过程中的损坏率,提高电缆使用的安全性,降低输电过程中的电损耗,提高输电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输电电缆存在的技术问题,设计一种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提高电缆的整体强度和抗拉拽性,降低使用过程中的损坏率,提高电缆使用的安全性,降低输电过程中的电损耗,提高输电效率。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其特征在于,结构包括对称布设的4根动力线芯(2)以及设置于动力线芯(2)外侧的2根接地线芯(3);4根动力线芯(2)之间设置有芳纶丝加强柱(1);所述动力线芯(2)外侧设置有对称分布的高强度纤维柱(30);所述动力线芯(2)、接地线芯(3)及高强度纤维柱(30)对称分布于芳纶丝加强柱(1)外周,动力线芯(2)、接地线芯(3)及高强度纤维柱(30)以芳纶丝加强柱(1)为中心轴对称绞合为电缆主体;所述电缆主体外侧设置有由内向外依次相接的聚酯膜加强层(4)、聚乙烯绝缘层(5)和铝塑铠装管套(6);所述动力线芯(2)由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动力线芯导体(21)、硅橡胶绝缘层(22)、防水膏绕包层(23)和云母带防火层(24)构成;所述接地线芯(3)由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接地线芯导体(31)、陶瓷硅橡胶绕包层(32)和聚氯乙烯挤包层(33)构成。进一步,所述芳纶丝加强柱(1)由10~15根芳纶丝绞合成缆状结构。进一步,所述高强度纤维柱(30)由8~12根高强度聚乙烯纤维丝绞合成缆状结构。进一步,所述电缆主体与聚酯膜加强层(4)之间填充有聚丙烯电缆填充绳(100)。进一步,所述芳纶丝加强柱(1)与动力线芯(2)之间以及动力线芯(2)与接地线芯(3)之间填充有聚丙烯电缆填充绳(10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设计的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结构包括对称布设的4根动力线芯(2)以及设置于动力线芯(2)外侧的2根接地线芯(3);4根动力线芯(2)之间设置有芳纶丝加强柱(1);动力线芯(2)外侧设置有对称分布的高强度纤维柱(30);上述设计,通过增加辅助的芳纶丝加强柱(1)和高强度纤维柱(30),大大提升了设计的电力输送电缆的整体强度和抗拉拽性,降低了电缆发生损伤和老化的几率。2、本技术设计的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电缆主体外侧设置有由内向外依次相接的聚酯膜加强层(4)、聚乙烯绝缘层(5)和铝塑铠装管套(6);上述设计,与现有的普通绝缘电缆相比,抗压性能大大提升,可承受一般强度的挤压,保证了电力输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3、本技术设计的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动力线芯(2)由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动力线芯导体(21)、硅橡胶绝缘层(22)、防水膏绕包层(23)和云母带防火层(24)构成;接地线芯(3)由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接地线芯导体(31)、陶瓷硅橡胶绕包层(32)和聚氯乙烯挤包层(33)构成;上述设计,通过在动力线芯(2)增加辅助的防水膏绕包层(23)和云母带防火层(24)有利于提升动力线芯(2)的防水性和防火性,安全等级更高,通过在接地线芯(3)的接地线芯导体(31)外侧增加相互配合的陶瓷硅橡胶绕包层(32)和聚氯乙烯挤包层(33),提升了接地缆芯的绝缘性和耐候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阅附图1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本技术涉及一种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其特征在于,结构包括对称布设的4根动力线芯(2)以及设置于动力线芯(2)外侧的2根接地线芯(3);4根动力线芯(2)之间设置有芳纶丝加强柱(1);所述动力线芯(2)外侧设置有对称分布的高强度纤维柱(30);所述动力线芯(2)、接地线芯(3)及高强度纤维柱(30)对称分布于芳纶丝加强柱(1)外周,动力线芯(2)、接地线芯(3)及高强度纤维柱(30)以芳纶丝加强柱(1)为中心轴对称绞合为电缆主体;所述电缆主体外侧设置有由内向外依次相接的聚酯膜加强层(4)、聚乙烯绝缘层(5)和铝塑铠装管套(6);所述动力线芯(2)由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动力线芯导体(21)、硅橡胶绝缘层(22)、防水膏绕包层(23)和云母带防火层(24)构成;所述接地线芯(3)由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接地线芯导体(31)、陶瓷硅橡胶绕包层(32)和聚氯乙烯挤包层(33)构成。优选地,作为改进,所述芳纶丝加强柱(1)由10~15根芳纶丝绞合成缆状结构。优选地,作为改进,所述高强度纤维柱(30)由8~12根高强度聚乙烯纤维丝绞合成缆状结构。优选地,作为改进,所述电缆主体与聚酯膜加强层(4)之间填充有聚丙烯电缆填充绳(100)。优选地,作为改进,所述芳纶丝加强柱(1)与动力线芯(2)之间以及动力线芯(2)与接地线芯(3)之间填充有聚丙烯电缆填充绳(10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设计的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结构包括对称布设的4根动力线芯(2)以及设置于动力线芯(2)外侧的2根接地线芯(3);4根动力线芯(2)之间设置有芳纶丝加强柱(1);动力线芯(2)外侧设置有对称分布的高强度纤维柱(30);上述设计,通过增加辅助的芳纶丝加强柱(1)和高强度纤维柱(30),大大提升了设计的电力输送电缆的整体强度和抗拉拽性,降低了电缆发生损伤和老化的几率。本技术设计的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电缆主体外侧设置有由内向外依次相接的聚酯膜加强层(4)、聚乙烯绝缘层(5)和铝塑铠装管套(6);上述设计,与现有的普通绝缘电缆相比,抗压性能大大提升,可承受一般强度的挤压,保证了电力输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本技术设计的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动力线芯(2)由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动力线芯导体(21)、硅橡胶绝缘层(22)、防水膏绕包层(23)和云母带防火层(24)构成;接地线芯(3)由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接地线芯导体(31)、陶瓷硅橡胶绕包层(32)和聚氯乙烯挤包层(33)构成;上述设计,通过在动力线芯(2)增加辅助的防水膏绕包层(23)和云母带防火层(24)有利于提升动力线芯(2)的防水性和防火性,安全等级更高,通过在接地线芯(3)的接地线芯导体(31)外侧增加相互配合的陶瓷硅橡胶绕包层(32)和聚氯乙烯挤包层(33),提升了接地缆芯的绝缘性和耐候性。按照以上描述,即可对本技术进行应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其特征在于,结构包括对称布设的4根动力线芯(2)以及设置于动力线芯(2)外侧的2根接地线芯(3);4根动力线芯(2)之间设置有芳纶丝加强柱(1);所述动力线芯(2)外侧设置有对称分布的高强度纤维柱(30);所述动力线芯(2)、接地线芯(3)及高强度纤维柱(30)对称分布于芳纶丝加强柱(1)外周,动力线芯(2)、接地线芯(3)及高强度纤维柱(30)以芳纶丝加强柱(1)为中心轴对称绞合为电缆主体;所述电缆主体外侧设置有由内向外依次相接的聚酯膜加强层(4)、聚乙烯绝缘层(5)和铝塑铠装管套(6);所述动力线芯(2)由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动力线芯导体(21)、硅橡胶绝缘层(22)、防水膏绕包层(23)和云母带防火层(24)构成;所述接地线芯(3)由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接地线芯导体(31)、陶瓷硅橡胶绕包层(32)和聚氯乙烯挤包层(33)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导电性电力输送电缆,其特征在于,结构包括对称布设的4根动力线芯(2)以及设置于动力线芯(2)外侧的2根接地线芯(3);4根动力线芯(2)之间设置有芳纶丝加强柱(1);所述动力线芯(2)外侧设置有对称分布的高强度纤维柱(30);所述动力线芯(2)、接地线芯(3)及高强度纤维柱(30)对称分布于芳纶丝加强柱(1)外周,动力线芯(2)、接地线芯(3)及高强度纤维柱(30)以芳纶丝加强柱(1)为中心轴对称绞合为电缆主体;所述电缆主体外侧设置有由内向外依次相接的聚酯膜加强层(4)、聚乙烯绝缘层(5)和铝塑铠装管套(6);所述动力线芯(2)由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动力线芯导体(21)、硅橡胶绝缘层(22)、防水膏绕包层(23)和云母带防火层(24)构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旭亚李武斌苗岩峰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川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