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全热交换芯体和全热交换新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07521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全热交换芯体和全热交换新风系统,涉及新风机系统领域。该全热交换芯体包括芯体本体和相变热交换组件。芯体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相变热交换组件设置在室内进风面和/或室内送风面,用于对流经气体产生温变作用。该全热交换芯体对温度的调控能力强,通过充分利用昼夜温差的自然资源,进一步降低负荷,节能减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采用该全热交换芯体,实现对温度的灵活调控,高效节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热交换芯体和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本技术涉及新风机系统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热交换芯体和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技术介绍
全热交换型新风系统利用新风和排风气流的温差和水蒸汽的分压力差进行显热和潜热的回收,可以降低或提高进入室内空气的温度,使空调负荷在夏季减少约57%,在冬季增加约64%,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但现有的全热交换芯体仍然存在以下缺点:(1)仅仅做到对流经气体进行能量回收,有一定局限性;(2)通过分隔板密封圈时会有少量气体泄漏,造成能量的损失;(3)安装过程中保护不当会影响新风系统的运行效果。因此,研发一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全热交换芯体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热交换芯体,该全热交换芯体对温度的调控能力强,通过充分利用昼夜温差的自然资源,进一步降低负荷,节能减排。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全热交换芯体,充分利用昼夜温差的自然资源,实现对温度的灵活调控,高效节能。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全热交换芯体,包括芯体本体和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芯体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设置在所述室内进风面和/或所述室内送风面,用于对流经气体产生温变作用。进一步地,所述芯体本体还包括与所述室内进风面及所述室内送风面连接的室外进风面,所述室外进风面也设置有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进一步地,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包括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并设置在所述室内进风面和/或所述室内送风面。进一步地,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还包括第二相变热交换件,并设置在所述室内进风面和/或所述室内送风面,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多个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交错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均呈条状,并分别沿所述芯体本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进一步地,所述芯体本体内设置有复合型空气过滤网。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包括新风机箱体、第一风机、第一送风管、第一排风管和所述的全热交换芯体,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和所述第一风机均设置在所述新风机箱体内,所述第一送风管和所述第一排风管分别与所述新风机箱体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排风管与所述室内送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之间。进一步地,所述芯体本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室外进风面和室外送风面,所述室外进风面和所述室外送风面分别与所述室内进风面及所述室内送风面连接;所述全热交换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二风机、第二送风管和第二排风管;所述第二送风管和所述第二排风管分别与所述新风机箱体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送风管与所述室外进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排风管与所述室外送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送风管与所述室外进风面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包括初效过滤网和高效过滤网,所述初效过滤网和所述高效过滤网分别设置在所述新风机箱体内,所述初效过滤网设置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室内进风面之间,所述高效过滤网设置在所述第一排风管和所述室内送风面之间。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全热交换芯体其相变热交换组件设置在芯体本体的室内进风面或者室内送风面,或者同时设置在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该相变热交换组件可以对流经气体产生温变作用。因此对温度的调控能力强,并且,该相变热交换组件可以充分利用昼夜温差的自然资源,恢复原状,循环利用,节能减排,降低了芯体本体的负荷。本技术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全热交换芯体,对温度的调控能力强,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昼夜温差的自然资源,使得相变热交换组件可以多次重复使用,资源节约,实用性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个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全热交换芯体的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全热交换芯体的另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一种工作模式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另一种工作模式示意图。图标:100-全热交换新风系统;110-新风机箱体;121-第一风机;122-第二风机;131-第一送风管;132-第一排风管;133-第二送风管;134-第二排风管;200-全热交换芯体;210-芯体本体;211-室内进风面;212-室内送风面;213-室外进风面;214-室外送风面;220-相变热交换组件;221-第一相变热交换件;223-第二相变热交换件;141-初效过滤网;142-高效过滤网;150-旁通管;161-第一风阀;162-第二风阀;163-第三风阀。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有更明确的规定与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更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是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全热交换芯体和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芯体本体和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芯体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设置在所述室内进风面和/或所述室内送风面,用于对流经气体产生温变作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芯体本体和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芯体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设置在所述室内进风面和/或所述室内送风面,用于对流经气体产生温变作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本体还包括与所述室内进风面及所述室内送风面连接的室外进风面,所述室外进风面也设置有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包括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并设置在所述室内进风面和/或所述室内送风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还包括第二相变热交换件,并设置在所述室内进风面和/或所述室内送风面,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间隔设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多个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交错设置。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均呈条状,并分别沿所述芯体本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本体内设置有复合型空气过滤网。8.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军竺彦光郭晓彤熊峰陈翔宇邹秋生王曦张理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