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全热交换新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075216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涉及新风机系统领域。该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包括新风机箱体、第一风机、第一送风管、第一排风管和全热交换芯体。全热交换芯体包括芯体本体和相变热交换组件。芯体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均设置有相变热交换组件。第一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至全热交换芯体内,并依次经室内进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一次温变作用、芯体本体的第二次温变作用以及室内送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三次温变作用后,通过第一排风管输送至室内。该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充分利用昼夜温差的自然资源,对温度的调控能力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本技术涉及新风机系统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技术介绍
全热交换型新风系统利用新风和排风气流的温差和水蒸汽的分压力差进行显热和潜热的回收,可以降低或提高进入室内空气的温度,使空调负荷在夏季减少约57%,在冬季增加约64%,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但现有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仍然存在以下缺点:(1)仅仅做到对流经气体进行能量回收,有一定局限性;(2)通过分隔板密封圈时会有少量气体泄漏,造成能量的损失;(3)安装过程中保护不当会影响新风系统的运行效果。因此,研发一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该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充分利用昼夜温差的自然资源,对温度的调控能力强。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包括新风机箱体、第一风机、第一送风管、第一排风管和全热交换芯体;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和所述第一风机均设置在所述新风机箱体内。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包括芯体本体和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芯体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所述室内进风面和所述室内送风面均设置有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第一送风管和所述第一排风管分别与所述新风机箱体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排风管与所述室内送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之间,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内,并依次经所述室内进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一次温变作用、所述芯体本体的第二次温变作用以及所述室内送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三次温变作用后,通过所述第一排风管输送至室内。进一步地,所述芯体本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室外进风面和室外送风面,所述室外进风面和所述室外送风面分别与所述室内进风面及所述室内送风面连接;所述室外进风面也设置有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全热交换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二风机、第二送风管和第二排风管;所述第二送风管和所述第二排风管分别与所述新风机箱体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送风管与所述室外进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排风管与所述室外送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送风管与所述室外进风面之间,所述第二风机用于将室内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内,并依次经所述室外进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一次温变作用、所述芯体本体的第二次温变作用后,通过所述第二排风管输送至室外。进一步地,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包括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第二相变热交换件,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均呈条状,并分别沿所述芯体本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均匀交错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包括旁通管,所述旁通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排风管和所述第二送风管之间,并连通所述第一排风管和所述第二送风管;所述第一排风管内设置有第二风阀,所述第二送风管内设置有第一风阀;所述旁通管内设置有第三风阀;当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均处于闭阀状态,且所述第三风阀处于开阀状态下,所述第一送风管和第二排风管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包括控制器,所述第一风阀、所述第二风阀和所述第三风阀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三风阀闭阀,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开阀,或者,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闭阀,并控制所述第三风阀开阀。进一步地,所述全热交换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和所述第四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管、所述第一排风管、所述第二送风管和所述第二排风管内,并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生成第一温差信号,所述第三传感器和所述第四传感器用于生成第二温差信号,所述控制器用于将所述第一温差信号和所述第二温差信号与预设值比对。当所述第一温差信号和所述第二温差信号超过所述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三风阀闭阀,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开阀;当所述第一温差信号或所述第二温差信号小于所述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闭阀,并控制所述第三风阀开阀。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送风管、所述第一排风管、所述第二送风管和第二排风管均包括多个风管段,多个所述风管段可拆卸连接。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包括新风机箱体、第一风机、第一送风管、第一排风管和全热交换芯体;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和所述第一风机均设置在所述新风机箱体内。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包括芯体本体和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芯体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所述第一送风管和所述第一排风管分别与所述新风机箱体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排风管与所述室内送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之间。所述室内进风面设置有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内,并依次经所述室内进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一次温变作用、所述芯体本体的第二次温变作用后,通过所述第一排风管输送至室内。或者,所述室内送风面设置有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内,并依次经所述芯体本体的第一次温变作用以及所述室内送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二次温变作用后,通过所述第一排风管输送至室内。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通过在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设置相变热交换组件,利用相变热交换组件对室外昼夜变化温度所带来热能的储存与释放,有机补偿对温度的调控能力,降低空调负荷,实现自然能源的最大化利用,节能减排,安全环保。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通过在室内进风面或室内送风面设置相变热交换组件,利用相变热交换组件对室外昼夜变化温度所带来热能的储存与释放,有机补偿对温度的调控能力,降低空调负荷,实现自然能源的最大化利用,节能减排,安全环保。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个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全热交换芯体的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全热交换芯体的另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一种工作模式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另一种工作模式示意图。图标:100-全热交换新风系统;110-新风机箱体;121-第一风机;122-第二风机;131-第一送风管;132-第一排风管;133-第二送风管;134-第二排风管;200-全热交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机箱体、第一风机、第一送风管、第一排风管和全热交换芯体;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和所述第一风机均设置在所述新风机箱体内;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包括芯体本体和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芯体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所述室内进风面和所述室内送风面均设置有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第一送风管和所述第一排风管分别与所述新风机箱体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排风管与所述室内送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之间,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内,并依次经所述室内进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一次温变作用、所述芯体本体的第二次温变作用以及所述室内送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三次温变作用后,通过所述第一排风管输送至室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机箱体、第一风机、第一送风管、第一排风管和全热交换芯体;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和所述第一风机均设置在所述新风机箱体内;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包括芯体本体和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芯体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所述室内进风面和所述室内送风面均设置有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第一送风管和所述第一排风管分别与所述新风机箱体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排风管与所述室内送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之间,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内,并依次经所述室内进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一次温变作用、所述芯体本体的第二次温变作用以及所述室内送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三次温变作用后,通过所述第一排风管输送至室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本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室外进风面和室外送风面,所述室外进风面和所述室外送风面分别与所述室内进风面及所述室内送风面连接;所述室外进风面也设置有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全热交换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二风机、第二送风管和第二排风管;所述第二送风管和所述第二排风管分别与所述新风机箱体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送风管与所述室外进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排风管与所述室外送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送风管与所述室外进风面之间,所述第二风机用于将室内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内,并依次经所述室外进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一次温变作用、所述芯体本体的第二次温变作用后,通过所述第二排风管输送至室外。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包括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第二相变热交换件,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间隔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均呈条状,并分别沿所述芯体本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均匀交错设置。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包括旁通管,所述旁通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排风管和所述第二送风管之间,并连通所述第一排风管和所述第二送风管;所述第一排风管内设置有第二风阀,所述第二送风管内设置有第一风阀;所述旁通管内设置有第三风阀;当所述第一风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军竺彦光郭晓彤熊峰陈翔宇邹秋生王曦张理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