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翼机后壳的通风散热窗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6400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0 2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旋翼机后壳的通风散热窗口,涉及旋翼机技术领域,解决了旋翼机后壳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该旋翼机后壳的通风散热窗口包括散热口,散热口设置在旋翼机后壳上,旋翼机后壳内部具有能容纳发动机的容置腔;散热口连通容置腔与旋翼机后壳外部的空间,发动机散发的热量能从所述散热口排到旋翼机后壳外部的环境中,散热口为散热口,散热口的数量为至少一个,所有的散热口并排设置,散热口上设置有网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散热效果好,而且外形美观、结构简单、能有效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翼机后壳的通风散热窗口
本技术涉及旋翼机
,尤其是涉及一种旋翼机后壳的通风散热窗口。
技术介绍
旋翼机是一种利用前飞时的相对气流吹动旋翼自转以产生升力的旋翼航空器。它的前进力由发动机带动螺旋桨直接提供,是一种介于直升机和飞机之间的飞行器,装有旋翼和固定翼面。旋翼机具有起降距离短、能作低速低空飞行、简单轻巧、便于隐蔽等特点,可用于空中摄影、武器发射、战地侦察等。旋翼机发动机设置在机身后部,为了保护发动机不被损坏需要在发动机外侧罩上一个牢固的保护外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保护外壳为一个封闭罩体,完全将发动机保护在内,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但是由于封闭保护外壳的设置,保护外壳的散热效果差,导致发动机的热量散失慢,容易因长期高温运转而造成发动机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旋翼机后壳的通风散热窗口,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保护外壳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旋翼机后壳的通风散热窗口,包括散热口,所述散热口设置在旋翼机后壳上,所述旋翼机后壳内部具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存在发动机安装空间以及螺旋桨旋转轴连接空间,螺旋桨旋转轴能通过螺旋桨旋转轴连接空间与所述发动机安装空间内安装的发动机相连接;所述散热口连通所述容置腔与所述旋翼机后壳外部的空间,发动机散发的热量能从所述散热口排到所述旋翼机后壳外部的环境中。进一步的,所述旋翼机后壳为筒形。通过以上结构设计,在发动机外部的旋翼机外壳上设置散热口,可提高散热效果,从而保证发动机运行稳定性,延长发动机寿命,降低使用成本。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口为条形结构,所述散热口的数量为至少一个,所有的所述散热口并排设置。所述散热口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或其他不规格形状。所有的所述散热口长度均不同,可采用长度顺次递增的结构设计。通过将散热口设置成长条形,且散热口数量为多条并排设置的条形孔,能够加大散热窗口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并排设置多个散热口还具有美观的特点。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有的所述散热口上均设置有网罩。通过设置网罩可防止异物通过散热口进入到后壳内部,网罩可以采用彩色或者有花纹的网罩,也更加美观,提高观赏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部为由三段弧形板呈环状连接而成的半圆形结构,三段弧形板分为两段第一弧形板和一段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二弧形板横截面为180度半圆弧形,两段所述第一弧形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弧形板两侧,且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弧度为90度,所有的所述散热口分为两组分别设置在两段所述第一弧形板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壳体部横截面为半圆弧形,所述第二壳体部上的所述散热口也分为两组设置,两组所述散热口分别正对位于所述第一壳体部上的两组所述散热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部的左右两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壳体部上还设置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为椭圆形结构,所述通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二壳体部中间,所述通风口能使所述第二壳体部内部和外部空间相连通,位于所述第二壳体部上的两组所述散热口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通风口两侧。通过设置通风口即可通过通风口观察发动机情况,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螺旋桨旋转轴自所述旋翼机后壳一端穿入与发动机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旋翼机后壳另一端与旋翼机机身通过快拆结构可拆卸连接。通过快拆结构可使旋翼机后壳与机身之间快速的分离和安装,具有拆卸方便、节约人力、减少维护时间的特点。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快拆结构包括卡座和卡钉,所述卡座为中空圆柱体形结构,所述卡座固定穿设在机身、以及所述第二壳体部与所述第一壳体部连接的左右两侧边上;所述卡钉顶端为具有十字沉头的钉帽,所述卡钉上活动套设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长度小于所述卡钉长度,所述卡钉通过所述固定套固定穿设在所述旋翼机后壳靠近机身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一壳体部左右两侧边上,所述卡钉能相对于所述固定套上下移动,所述固定套与所述钉帽之间设置有用于提供预紧力的弹簧,所述卡钉下端垂直设置有用于卡合在所述卡座底部的卡柱,所述卡柱两端均伸出所述卡钉轮廓线设置,所述卡座内的空腔直径与所述固定套外径相同,且所述空腔侧壁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凹槽,两个所述凹槽底部之间距离与所述卡柱长度相同。所述弹簧的作用是保持一定弹力,防止所述卡钉从所述卡座上松开。所述卡座顶部垂直向外延伸形成固定卡圈,所述固定卡圈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卡座通过所述固定卡圈固定安装在机身、以及所述第二壳体部与所述第一壳体部连接的左右两侧边上;所述固定套顶部设置有卡台,所述卡台直径大于所述固定套直径,所述卡台上设置有向下凹陷的凹坑,所述凹坑直径与所述钉帽直径相同,所述卡台和所述钉帽分别用于限位所述弹簧。通过以上结构设计,需要进行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安装时,或者进行旋翼机后壳与机身之间的安装时,首先将卡钉上的固定套穿进卡座的空腔内,按压钉帽,卡钉相对于固定套向下移动,且卡钉末端的卡柱穿出空腔然后旋转卡钉,由于偏离凹槽部分的卡座空腔直径小于卡柱长度,松开钉帽在弹簧弹力作用下,卡柱牢固的卡合在卡座底部端面上,需要进行拆卸时,按压钉帽并向与安装时相反方向旋转使卡柱旋转进入到凹槽位置,从而将卡柱和卡钉从凹槽内取出,实现拆卸工作。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座底部端面自两个所述凹槽分别沿顺时针方向依次设置有凸起段、卡槽和限位段,两个所述凸起段、两个所述卡槽和两个所述限位段均为对称设置,所述凸起段为拱形结构,所述凸起段两端分别与所述凹槽和所述卡槽连接,所述卡槽为向下凹陷的凹坑,所述卡槽用于卡合所述卡柱,所述限位段高度大于所述凸起段高度,所述限位段用于限制所述卡柱超过所述卡槽继续旋转,所述卡钉穿过所述空腔后,所述卡柱旋转通过所述凸起段后卡合在所述卡槽内形成所述卡钉与所述卡座之间的卡合连接。通过以上结构设计,在卡座底部端面上设置凸起段、卡槽和限位段,可快速的实现卡柱入位,而且每次安装仅需旋转从凹槽到卡槽之间的角度即可,凸起段和限位段的设置能防止卡柱在卡槽内左右晃动,以保证卡柱卡合的稳定性,提高飞行安全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壳体部外侧设置有进气结构,所述第二壳体部内侧对应所述进气结构位置设置有进气筒,所述进气结构和所述进气筒连通设置,所述进气筒末端套设在发动机进气过滤器上,所述第二壳体部上还设置有出气口,发动机烟囱从所述出气口内穿出延伸到所述第二壳体部外部,所述第一壳体部靠近机身一端顶部设置有软轴伸出口。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部和所述第二壳体部内侧均设置有隔热布,所述隔热布采用耐高温材料制成。通过设置隔热布,可防止发动机散发的热量直接传递到旋翼机后壳上,从而可避免长期高温对塑料材质的旋翼机后壳造成脆化而降低寿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翼机后壳采用塑料材质制成。所述塑料材料为耐高温塑料。采用塑料材质即可降低生产成本,又可降低重量,可减少旋翼机能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通过设置多个散热口,可大大提高旋翼机后壳的散热效果,保证发动机运行稳定,延长发动机寿命。2、本技术通过在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上均设置两组散热口,加大散热窗的面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旋翼机后壳的通风散热窗口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翼机后壳的通风散热窗口,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口(3),所述散热口(3)设置在旋翼机后壳上,所述旋翼机后壳内部具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存在发动机安装空间以及螺旋桨旋转轴连接空间,螺旋桨旋转轴能通过螺旋桨旋转轴连接空间与所述发动机安装空间内安装的发动机相连接;所述散热口(3)连通所述容置腔与所述旋翼机后壳外部的空间,发动机散发的热量能从所述散热口(3)排到所述旋翼机后壳外部的环境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翼机后壳的通风散热窗口,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口(3),所述散热口(3)设置在旋翼机后壳上,所述旋翼机后壳内部具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存在发动机安装空间以及螺旋桨旋转轴连接空间,螺旋桨旋转轴能通过螺旋桨旋转轴连接空间与所述发动机安装空间内安装的发动机相连接;所述散热口(3)连通所述容置腔与所述旋翼机后壳外部的空间,发动机散发的热量能从所述散热口(3)排到所述旋翼机后壳外部的环境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翼机后壳的通风散热窗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口(3)为条形结构,所述散热口(3)的数量为至少一个,所有的所述散热口(3)并排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翼机后壳的通风散热窗口,其特征在于:所有的所述散热口(3)上均设置有网罩(3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翼机后壳的通风散热窗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旋翼机后壳为分体结构,包括第一壳体部(1)和第二壳体部(2),所述第一壳体部(1)为由三段弧形板呈环状连接而成的半圆形结构,三段弧形板分为两段第一弧形板(11)和一段第二弧形板(12),所述第二弧形板(12)横截面为180度半圆弧形,两段所述第一弧形板(11)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弧形板(12)两侧,且所述第一弧形板(11)的板面弧度为90度,所有的所述散热口(3)分为两组分别设置在两段所述第一弧形板(11)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翼机后壳的通风散热窗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部(2)横截面为半圆弧形,所述第二壳体部(2)上的所述散热口(3)也分为两组设置,两组所述散热口(3)分别正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梓涵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天启通宇航空器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