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辆的蓄电池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6279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0 2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车辆的蓄电池保护电路,包括:51单片机控制器、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和四个比较器,所述的51单片机控制器的P14、P15引脚分别与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的栅极相连接,在正常情况下,51单片机控制器的P14、P15引脚均输出高电平,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可以自由充放电,51单片机控制器的P10、P11、P12、INT1引脚分别比较器A、比较器B、比较器C、比较器D的输入端引脚相连接,所述的比较器A的正输入端、比较器B、C、D的负输入端均接参考正电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防止蓄电池过充、过放和短路保护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车辆的蓄电池保护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蓄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电动车辆的蓄电池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传统能源的逐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人们对于绿色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多。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电动汽车的一系列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动汽车对蓄电池的要求较高,蓄电池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电动车能否正常运转。蓄电池对充电供电控制和保护电路的要求较高,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避免出现过充、过放、过流等现象。在过度充电状态下,电池温度上升后能量将过剩,蓄电池电解液会分解而产生气体,致使内压上升而产生自然或破裂的情况,而在过度供电状态下,电解液分解导致电池特性和耐久性劣化,降低蓄电池可充电次数。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车辆的蓄电池保护电路,能够实现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防止蓄电池过充、过放和短路保护的功能,具有延长电动车辆蓄电池寿命和减少蓄电池出现事故等优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动车辆的蓄电池保护电路,包括:51单片机控制器、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和四个比较器,所述的51单片机控制器的P14、P15引脚分别与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的栅极相连接,在正常情况下,51单片机控制器的P14、P15引脚均输出高电平,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可以自由充放电,51单片机控制器的P10、P11、P12、INT1引脚分别比较器A、比较器B、比较器C、比较器D的输入端引脚相连接,所述的比较器A的正输入端、比较器B、C、D的负输入端均接参考正电压,比较器A的负输入端、比较器B的正输入端均接蓄电池正极,所述比较器C、D的正输入端均接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的漏极相连接,所述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的漏极与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的栅极相连接,所述的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与蓄电池的负极相连接。作为本设计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的源极与栅极之间沿着源极指向栅极的方向设置有第一二极管V1,所述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的栅极与源极之间沿着栅极指向源极的方向设置有第二二极管V2。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如果外部充电器电路出现在故障失去控制,当电池电压达到最大允许电压时,比较器A翻转,51单片机控制器的P10引脚采集到低电平,控制P15引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使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由导通为截止,从而切断充电回路,使充电器无法再对电池进行充电,避免蓄电池电压继续上升,导致蓄电池损坏或出现安全问题,起到过充电保护作用,而此时通过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自带的第二二极管V2,电池可以通过该二极管对外部负载进行供电。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在供电时,当蓄电池电压低于最低要求值时,51单片机控制器的P11引脚采到低电平,控制P14引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使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由导通转为截止,切断供电回路,使蓄电池无法再对负载进行供电,起到对供电保护的作用,而此时由于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自带的第一二极管V1的存在,充电器可以通过该二极管对蓄电池进行充电。蓄电池在对外部负载供电过程中,若回路电流大于线路最大规定值,则判断为负载短路,51单片机控制器的INT1引脚采集到低电平,51单片机控制器控制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由导通转为截止,从而切断供电回路,起到短路保护作用。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可以能够实现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防止蓄电池过充、过放和短路保护的功能,具有延长电动车辆蓄电池寿命和减少蓄电池出现事故等优点。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如图1所示,一种电动车辆的蓄电池保护电路,包括:51单片机控制器、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和四个比较器,所述的51单片机控制器的P14、P15引脚分别与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的栅极相连接,在正常情况下,51单片机控制器的P14、P15引脚均输出高电平,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可以自由充放电,51单片机控制器的P10、P11、P12、INT1引脚分别比较器A、比较器B、比较器C、比较器D的输入端引脚相连接,所述的比较器A的正输入端、比较器B、C、D的负输入端均接参考正电压,比较器A的负输入端、比较器B的正输入端均接蓄电池正极,所述比较器C、D的正输入端均接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的漏极相连接,所述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的漏极与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的栅极相连接,所述的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与蓄电池的负极相连接。作为本设计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的源极与栅极之间沿着源极指向栅极的方向设置有第一二极管V1,所述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的栅极与源极之间沿着栅极指向源极的方向设置有第二二极管V2。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如果外部充电器电路出现在故障失去控制,当电池电压达到最大允许电压时,比较器A翻转,51单片机控制器的P10引脚采集到低电平,控制P15引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使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由导通为截止,从而切断充电回路,使充电器无法再对电池进行充电,避免蓄电池电压继续上升,导致蓄电池损坏或出现安全问题,起到过充电保护作用,而此时通过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自带的第二二极管V2,电池可以通过该二极管对外部负载进行供电。电动车辆的蓄电池在供电时,当蓄电池电压低于最低要求值时,51单片机控制器的P11引脚采到低电平,控制P14引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使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由导通转为截止,切断供电回路,使蓄电池无法再对负载进行供电,起到对供电保护的作用,而此时由于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自带的第一二极管V1的存在,充电器可以通过该二极管对蓄电池进行充电。蓄电池在对外部负载供电过程中,若回路电流大于线路最大规定值,则判断为负载短路,51单片机控制器的INT1引脚采集到低电平,51单片机控制器控制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由导通转为截止,从而切断供电回路,起到短路保护作用。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的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动车辆的蓄电池保护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车辆的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51单片机控制器、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和四个比较器,所述的51单片机控制器的P14、P15引脚分别与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的栅极相连接,51单片机控制器的P10、P11、P12、INT1引脚分别比较器A、比较器B、比较器C、比较器D的输入端引脚相连接,所述的比较器A的正输入端、比较器B、C、D的负输入端均接正参考电压,比较器A的负输入端、比较器B的正输入端均接蓄电池正极,所述比较器C、D的正输入端均接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的漏极相连接,所述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的漏极与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的栅极相连接,所述的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与蓄电池的负极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车辆的蓄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51单片机控制器、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和四个比较器,所述的51单片机控制器的P14、P15引脚分别与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1、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Q2的栅极相连接,51单片机控制器的P10、P11、P12、INT1引脚分别比较器A、比较器B、比较器C、比较器D的输入端引脚相连接,所述的比较器A的正输入端、比较器B、C、D的负输入端均接正参考电压,比较器A的负输入端、比较器B的正输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杰许明李国军朱孟楠杨晨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中宜电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