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充电电路及LED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84855 阅读:2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4: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电子照明领域,提供了一种蓄电池充电电路及LED灯具。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采用包括EMI滤波单元、整流滤波单元、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变压单元、输出级滤波单元、PWM控制单元、第二漏感电流吸收单元、电流反馈单元以及充电检测单元构成的蓄电池充电电路,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实时调整蓄电池的充电电流,并在蓄电池充满电后对其进行恒压充电,以补充蓄电池自放电时的电量损耗,避免了过充电现象的发生,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无法自动调整充电电流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子照明领域,尤其涉及ー种蓄电池充电电路及LED灯具
技术介绍
目前,LED作为ー种新型光源,具有节能、环保、高效的特点,已被作为照明光源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许多需要临时提供LED照明的场所,LED灯具中必须配置有蓄电池以维持其正常供电。现有技术所采用的LED灯具中的蓄电池充电电路是通过直接将恒定的直流电加载在蓄电池的正极以进行充电操作,当蓄电池满电时通过指示灯提示用户切断直流电供给。然而,上述现有技术是采用恒定电流持续对蓄电池进行充电会导致蓄电池的使用寿命缩短,且在蓄电池满电时并不能自动调整充电电流以防止蓄电池过充电。因此,现有技术存在无法自动调整充电电流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蓄电池充电电路,g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无法自动调整充电电流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ー种蓄电池充电电路,与交流电源、蓄电池及LED负载电路相连接,所述蓄电池充电电路包括:依次相连的EMI滤波单元、整流滤波单元、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变压单元及输出级滤波単元,所述EMI滤波单元的输入端接所述交流电源,所述EMI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整流滤波単元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的输入端及所述变压单元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和回路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単元的第一输入端和控制端相连接,所述变压単元的输出端接所述输出级滤波単元的输入端,所述输出级滤波単元的输出端同时与所述LED负载电路的输入端及所述蓄电池的正极相连接;所述蓄电池充电电路还包括:PWM控制单元、第二漏感电流吸收单元以及电流反馈单元;PWM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和反馈电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的第ニ输出端和所述电流反馈单元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漏感电流吸收单元的输入端和回路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単元的第二输入端和反馈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漏感电流吸收单元的输出端接所述电流反馈单元的第一电源端;所述蓄电池充电电路还包括用于对所述蓄电池的充电状态进行检测的充电检测単元,所述充电检测单元的电流输出端和第一回路端分别与所述电流反馈单元的第二电源端和第二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充电检测单元的第一电源端和第二电源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蓄电池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充电检测单元的第二回路端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充电检测单元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基准电压源ZD1、电容Cl、电阻R4、电阻R5、可变电阻RWl及电阻R6,;所述电阻Rl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为所述充电检测单元的第一电源端和电流输出端,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接所述电阻Rl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及所述基准电压源ZDl的阴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接所述电容Cl的第一端,所述基准电压源ZDl的參考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l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4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基准电压源ZDl的阳极接地,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为所述充电检测单元的第二电源端,所述可变电阻RWl连接于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与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为所述充电检测单元的第二回路端,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接地。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ー种包括所述蓄电池充电电路的LED灯具。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采用包括所述EMI滤波单元、所述整流滤波单元、所述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所述变压単元、所述输出级滤波単元、所述PWM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漏感电流吸收单元、所述电流反馈单元以及所述充电检测单元构成的所述蓄电池充电电路,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实时调整蓄电池的充电电流,并在蓄电池充满电后对其进行恒压充电,以补充蓄电池自放电时的电量损耗,避免了过充电现象的发生,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无法自动调整充电电流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充电电路的模块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充电电路的示例电路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ー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充电电路的模块结构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蓄电池充电电路100与交流电源200、蓄电池300及LED负载电路400相连接,蓄电池充电电路100包括:依次相连的EMI滤波单元101、整流滤波单元102、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103、变压单元104及输出级滤波单元105,EMI滤波单元101的输入端接交流电源200,EMI滤波单兀101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整流滤波单兀102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整流滤波单元102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103的输入端和变压单元104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103的第一输出端和回路端分别与变压单元104的第一输入端和控制端相连接,变压单元104的输出端接输出级滤波单元105的输入端,输出级滤波单元105的输出端同时与LED负载电路400的输入端及蓄电池300的正极相连接。 蓄电池充电电路100还包括:PWM控制单元106、第二漏感电流吸收单元107以及电流反馈单元108 ;PWM控制单元106的电源端和反馈电流输入端分别与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103的第二输出端和电流反馈单元108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漏感电流吸收单元107的输入端和回路端分别与变压单元104的第二输入端和反馈端相连接,第二漏感电流吸收单元107的输出端接电流反馈单元108的第一电源端。蓄电池充电电路100还包括用于对蓄电池300的充电状态进行检测的充电检测单元109,充电检测单元109的电流输出端和第一回路端分别与电流反馈单元108的第二电源端和第二输出端相连接,充电检测单元109的第一电源端和第二电源端分别与变压单元104的输出端和蓄电池300的正极相连接,充电检测单元109的第二回路端接蓄电池300的负极;充电检测单元109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基准电压源ZD1、电容Cl、电阻R4、电阻R5、可变电阻RWl及电阻R6 ;电阻Rl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为充电检测単元109的第一电源端和电流输出端,电阻R2的第一端接电阻Rl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二端同时与电阻R3的第一端及基准电压源ZDl的阴极相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接电容Cl的第一端,基准电压源ZDl的參考极同时与电容Cl的第二端、电阻R4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5的第一端相连接,基准电压源ZDl的阳极接地,电阻R4的第二端为充电检测单元109的第二电源端,可变电阻RWl连接于电阻R5的第二端与电阻R6的第一端之间,电阻R6的第一端为充电检测单元109的第二回路端,电阻R6的第二端接地。蓄电池充电电路100还包括连接于变压单元104的输出端与输出级滤波单元105的输入端之间的整流ニ极管Dl。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充电电路的示例电路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作为本专利技术ー实施例,EMI滤波单元101包括电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电池充电电路,与交流电源、蓄电池及LED负载电路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充电电路包括:依次相连的EMI滤波单元、整流滤波单元、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变压单元及输出级滤波单元,所述EMI滤波单元的输入端接所述交流电源,所述EMI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的输入端及所述变压单元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和回路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和控制端相连接,所述变压单元的输出端接所述输出级滤波单元的输入端,所述输出级滤波单元的输出端同时与所述LED负载电路的输入端及所述蓄电池的正极相连接;所述蓄电池充电电路还包括:PWM控制单元、第二漏感电流吸收单元以及电流反馈单元;PWM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和反馈电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和所述电流反馈单元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漏感电流吸收单元的输入端和回路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单元的第二输入端和反馈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漏感电流吸收单元的输出端接所述电流反馈单元的第一电源端;所述蓄电池充电电路还包括用于对所述蓄电池的充电状态进行检测的充电检测单元,所述充电检测单元的电流输出端和第一回路端分别与所述电流反馈单元的第二电源端和第二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充电检测单元的第一电源端和第二电源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蓄电池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充 电检测单元的第二回路端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充电检测单元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基准电压源ZD1、电容C1、电阻R4、电阻R5、可变电阻RW1及电阻R6,;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为所述充电检测单元的第一电源端和电流输出端,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接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及所述基准电压源ZD1的阴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接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基准电压源ZD1的参考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4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基准电压源ZD1的阳极接地,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为所述充电检测单元的第二电源端,所述可变电阻RW1连接于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与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为所述充电检测单元的第二回路端,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充电电路,与交流电源、蓄电池及LED负载电路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充电电路包括: 依次相连的EMI滤波单元、整流滤波单元、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变压单元及输出级滤波单元,所述EMI滤波单元的输入端接所述交流电源,所述EMI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整流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的输入端及所述变压单元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和回路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和控制端相连接,所述变压単元的输出端接所述输出级滤波単元的输入端,所述输出级滤波単元的输出端同时与所述LED负载电路的输入端及所述蓄电池的正极相连接; 所述蓄电池充电电路还包括: PWM控制单元、第二漏感电流吸收单元以及电流反馈单元; PWM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和反馈电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漏感电流吸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和所述电流反馈单元 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漏感电流吸收单元的输入端和回路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単元的第二输入端和反馈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漏感电流吸收单元的输出端接所述电流反馈单元的第一电源端; 所述蓄电池充电电路还包括用于对所述蓄电池的充电状态进行检测的充电检测単元,所述充电检测单元的电流输出端和第一回路端分别与所述电流反馈单元的第二电源端和第二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充电检测单元的第一电源端和第二电源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単元的输出端和所述蓄电池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充电检测单元的第二回路端接所述蓄电池的负极;所述充电检测单元包括: 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基准电压源ZD1、电容Cl、电阻R4、电阻R5、可变电阻RWl及电阻R6,; 所述电阻Rl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为所述充电检测单元的第一电源端和电流输出端,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接所述电阻Rl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及所述基准电压源ZDl的阴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接所述电容Cl的第一端,所述基准电压源ZDl的參考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l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4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基准电压源ZDl的阳极接地,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为所述充电检测单元的第二电源端,所述可变电阻RWl连接于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与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为所述充电检测单元的第二回路端,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接地。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充电电路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变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输出级滤波単元的输入端之间的整流ニ极管D1。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EMI滤波单元包括 电容C2、变压器Tl、电容C3、电阻R7、电容C4以及电容C5 ; 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构成所述EMI滤波单元的输入端,所述变压器Tl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和次级绕组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电容C2和所述电阻R7均连接于所述变压器Tl的初级绕组的第二端和次级绕组的第二端之间,所述电容C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明杰管伟芳
申请(专利权)人: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洋王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