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5302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09: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缆连接器组件,包含一第一电路板、一第一承载座以及一缆线。第一电路板具有一第一连接端子。第一承载座固定于第一电路板上。缆线具有一第一连接器。第一连接器连接于第一连接端子且固定于第一承载座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缆连接器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缆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利用承载座固定缆线与电路板的电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电路板通过其上的连接端子与缆线的连接器连接,而使得电路板与缆线之间形成信号通路。由于电路板与缆线之间无其它固定结构,因此,电路板的连接端子与缆线的连接器在信号传递上不仅具有风险,且也容易因碰撞而松脱,进而造成信号中断的问题。此外,生产线的作业员或终端用户在组装电路板的连接端子与缆线的连接器时,亦有可能发生插错边的问题。因此,确有必要对于上述加以改良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承载座固定缆线与电路板的电缆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根据一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包含一第一电路板、一第一承载座以及一缆线。第一电路板具有一第一连接端子。第一承载座固定于第一电路板上。缆线具有一第一连接器。第一连接器连接于第一连接端子且固定于第一承载座上。在此实施例中,电缆连接器组件可另包含一第二电路板以及一第二承载座。第二电路板具有一第二连接端子。第二承载座固定于第二电路板上。缆线可另具有一第二连接器。第二连接器连接于第二连接端子且固定于第二承载座上。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利用承载座固定缆线与电路板。因此,在承载座固定缆线与电路板后,电路板的连接端子与缆线的连接器便不会因碰撞而松脱,使得电缆连接器组件的组装架构能够更加稳定与稳固。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缆线的连接器仅能由特定方向固定于承载座上,以避免生产线的作业员或终端用户在组装电路板的连接端子与缆线的连接器时,发生插错边的问题。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专利技术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电缆连接器组件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为图1中的电缆连接器组件的爆炸图;图4为图3中的电缆连接器组件于另一视角的爆炸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的爆炸图;图6为图5中的电缆连接器组件于另一视角的爆炸图。图中1、1′电缆连接器组件10第一电路板12第一承载座14第二电路板16第二承载座18缆线20第一固定件22第二固定件24第一架体26第二架体100第一连接端子120第一定位孔140第二连接端子160第二定位孔180第一连接器182第二连接器1800第一定位部1820第二定位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和权利要求书,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请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1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电缆连接器组件1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为图1中的电缆连接器组件1的爆炸图,图4为图3中的电缆连接器组件1于另一视角的爆炸图。如图1至图4所示,电缆连接器组件1包含一第一电路板10、一第一承载座12、一第二电路板14、一第二承载座16、一缆线18、一第一固定件20、一第二固定件22、一第一架体24以及一第二架体26。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10可为一SAS(SerialAttachedSCSI)电路板,且第二电路板14可为一FROC(FrontRAIDonChip)电路板,但不以此为限。第一电路板10设置于第一架体24上,且第一电路板10具有一第一连接端子100。第二电路板14设置于第二架体26上,且第二电路板14具有一第二连接端子140。第一承载座12固定于第一电路板10上,且第二承载座16固定于第二电路板14上。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承载座12与第二承载座16可由铁片制成,但不以此为限。第一承载座12以螺丝锁固的方式固定于第一电路板10上,且第二承载座16以螺丝锁固的方式固定于第二电路板14上。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承载座12可呈U字形,使得第一承载座12与第一电路板10之间可有两个固定点,进而提升第一承载座12与第一电路板10之间的固定强度。第二承载座16亦呈U字形,使得第二承载座16与第二电路板14之间可有两个固定点,进而提升第二承载座16与第二电路板14之间的固定强度。缆线18具有一第一连接器180以及一第二连接器182。缆线18的第一连接器180连接于第一电路板10的第一连接端子100且固定于第一承载座12上。缆线18的第二连接器182连接于第二电路板14的第二连接端子140且固定于第二承载座16上。在此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固定件20将缆线18的第一连接器180固定于第一承载座12上,且以第二固定件22将缆线18的第二连接器182固定于第二承载座16上。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20与第二固定件22可为螺丝,但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5以及图6,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1′的爆炸图,图6为图5中的电缆连接器组件1′于另一视角的爆炸图。电缆连接器组件1′与上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1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在电缆连接器组件1′中,第一连接器180具有一第一定位部1800,第一承载座12具有一第一定位孔120,第二连接器182具有一第二定位部1820,且第二承载座16具有一第二定位孔160。组装时,生产线的作业员或终端使用者先将第一承载座12与第二承载座16分别锁附至第一电路板10及第二电路板14上,再将缆线18的第一连接器180与第二连接器182分别连接至第一电路板10的第一连接端子100与第二电路板14的第二连接端子140。当缆线18的第一连接器180连接至第一电路板10的第一连接端子100时,第一定位部1800会先与第一定位孔120对位,进而插设于第一定位孔120中,使得第一连接器180固定于第一承载座12上。当缆线18的第二连接器182连接至第二电路板14的第二连接端子140时,第二定位部1820会先与第二定位孔160对位,进而插设于第二定位孔160中,使得第二连接器182固定于第二承载座16上。换言之,只有在第一定位部1800与第二定位部1820分别插设于第一定位孔120与第二定位孔160中时,缆线18的第一连接器180与第二连接器182才可分别连接至第一电路板10的第一连接端子100与第二电路板14的第二连接端子140。因此,藉由上述的定位部与定位孔的搭配,即可达到防呆功能,进而避免生产线的作业员或终端用户在组装电路板的连接端子与缆线的连接器时,发生插错边的问题。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系利用承载座固定缆线与电路板。因此,在承载座固定缆线与电路板后,电路板的连接端子与缆线的连接器便不会因碰撞而松脱,使得电缆连接器组件的组装架构能够更加稳定与稳固。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缆线的连接器仅能由特定方向固定于承载座上,以避免生产线的作业员或终端用户在组装电路板的连接端子与缆线的连接器时,发生插错边的问题。上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对本专利技术起到任何限制作用。任何所属
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对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方案和
技术实现思路
做任何形式的等同替换或修改等变动,均属未脱离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内容,仍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电路板,具有一第一连接端子;一第一承载座,固定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以及一缆线,具有一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且固定于所述第一承载座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电路板,具有一第一连接端子;一第一承载座,固定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以及一缆线,具有一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且固定于所述第一承载座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一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承载座具有一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部插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中,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固定于所述第一承载座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座以螺丝锁固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固定于所述第一承载座上。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一架体,所述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架体上。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启成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