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28138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3 1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热交换器,包括交换膜、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底板、顶板和侧板,所述底板和顶板之间设置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交替层叠设置多组,所述交换膜设置在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之间,所述侧板设置在层叠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侧面,所述侧板上部与顶板连接,并且所述侧板下部与底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全热交换器结构简单,便于清洁,保证空气清新,新型的气流通道布置方式能够明显提升全热交换的效率,使气体通过交换器时的速度更快,噪音更小,并且构成气流通道的隔板进行加固,防止结构变形,影响耐用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热交换器
本技术属于空气交换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空调设备的的换气功能,解决室内空气污染的问题,在空调系统中一边进行温度和湿度的交换一边进行换气的设备成为全热交换器。随着全热交换器的普及,为了提高全热交换的效率,并且使交换器体积没有变化,就需要合理的设置气流通道,达到更好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全热交换器,以提高全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并且使其方便清洁,保证空气清新。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全热交换器,包括交换膜、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底板、顶板和侧板,所述底板和顶板之间设置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交替层叠设置多组,所述交换膜设置在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之间,所述侧板设置在层叠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侧面,所述侧板上部与顶板连接,并且所述侧板下部与底板连接;所述第一框架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包括A、B、C三段,A段为入口端,C段为出口端,其中,A段与C段平行,B段设置在A段和C段之间,A段与B段夹角大于100度,且小于170度,B段与C段夹角大于100度,且小于170度;所述第二框架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包括D、E、F三段,D段为出口端,F段为入口端,其中,D段与A段垂直,E段与B段平行,F段与C段垂直;所述气流通道是由隔板和交换膜包围形成的空间,所述隔板上沿气体流动的方向设有凸起的导流体,所述导流体在隔板上间隔排列,相邻两排导流体交错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导流体设置在流体通道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即A段、C段、D段和F段。进一步的,在隔板上的所述气流通道的B段和E段设有用于减慢空气流动速度的翅片,所述翅片斜插设置在隔板上,使气流通道内的空气产生旋转。进一步的,所述导流体为椭圆形、圆角矩形或纺锤形中的一种。进一步的,所述交换膜为表面上覆盖透水涂层的聚烯烃薄膜。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框架的A段与B段之间、B段与C段之间设有加固梁,防止温度的变化使隔板产生变形。进一步的,所述交换膜表面涂有吸湿剂。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全热交换器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全热交换器结构简单,便于清洁,保证空气清新,独特的气流通道布置方式能够明显提升全热交换的效率,使气体进出交换器时的速度更快,噪音更小,在气流通道中的导流体有助于使气流稳定,降低噪音,空气在通道中的A段、C段、D段、F段由于导流体加快流动速度,在B段和E段由于翅片减慢的空气流动速度,可以使空气由充裕的时间进行换热,这种通道的设计既方便空间布局,又能最大化交换效率,并且构成气流通道的隔板进行加固,防止结构变形,影响耐用性和可靠性。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内部结构爆炸视图;图4为图2的俯视图;图5为图4中P视角的投影视图;图6为图5中沿N—N的剖面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顶板;2-侧板;3-底板;4-第一框架;5-第二框架;6-加固梁;7-导流体;8-隔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一种全热交换器,包括交换膜、第一框架4、第二框架5、底板3、顶板1和侧板2,所述交换膜、第一框架4、第二框架5、底板3、顶板1均为八边形,所述底板3和顶板1之间设置第一框架4和第二框架5,所述第一框架4与第二框架5交替层叠设置多组,所述交换膜设置在第一框架4与第二框架5之间,所述侧板2间隔设置在层叠的第一框架4和第二框架5的其中四个侧面,所述侧板2上部与顶板1连接,并且所述侧板2下部与底板3连接;所述第一框架4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包括A、B、C三段,A段为入口端,C段为出口端,其中,A段与C段平行,B段设置在A段和C段之间,A段与B段夹角大于100度,且小于170度,B段与C段夹角大于100度,且小于170度;所述第二框架5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包括D、E、F三段,D段为出口端,F段为入口端,其中,D段与A段垂直,E段与B段平行,F段与C段垂直;所述气流通道是由隔板8和交换膜包围形成的空间,所述隔板8上沿气体流动的方向设有导流体7,所述导流体7在隔板上间隔排列,相邻两排导流体7交错设置,所述导流体7为椭圆形、圆角矩形或纺锤形中的一种。在隔板8上的所述气流通道的B段和E段设有用于减慢空气流动速度的翅片,所述翅片斜插设置在隔板8上,使气流通道内的空气产生旋转。所述导流体7设置在流体通道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即A段、C段、D段和F段。所述交换膜为表面上覆盖透水涂层的聚烯烃薄膜。所述透水涂层为交联的非离子聚氨酯-聚醚聚合物,所述交换膜表面还涂有吸湿剂。所述第一框架的A段与B段之间、B段与C段之间设有加固梁6。如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全热交换器在使用时热空气从A段进入第一框架4的气流通道中,经过B段从C段出口排出,冷空气从F段进入第二框架5的气流通道中,经过E段从D段出口排出,冷空气和热空气在在气流通道中通过交换膜隔开,透过交换膜进行温度和湿度的交换,冷空气和热空气开始时流向交叉,中段流向相反,最后流向再交叉,在通道中的导流体7有助于使气流稳定,降低噪音,空气在通道中的A段、C段、D段、F段由于导流体7加快流动速度,在B段和E段由于翅片减慢的空气流动速度,可以使空气由充裕的时间进行换热,这种通道的设计既方便空间布局,又能最大化交换效率。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全热交换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换膜、第一框架(4)、第二框架(5)、底板(3)、顶板(1)和侧板(2),所述底板(3)和顶板(1)之间设置第一框架(4)和第二框架(5),所述第一框架(4)与第二框架(5)交替层叠设置多组,所述交换膜设置在第一框架(4)与第二框架(5)之间,所述侧板(2)设置在层叠的第一框架(4)和第二框架(5)侧面,所述侧板(2)上部与顶板(1)连接,并且所述侧板(2)下部与底板(3)连接;所述第一框架(4)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包括A、B、C三段,A段为入口端,C段为出口端,其中,A段与C段平行,B段设置在A段和C段之间,A段与B段夹角大于100度,且A段与B段夹角小于170度,B段与C段夹角大于100度,且B段与C段夹角小于170度;所述第二框架(5)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包括D、E、F三段,D段为出口端,F段为入口端,其中,D段与A段垂直,E段与B段平行,F段与C段垂直;所述气流通道是由隔板(8)和交换膜包围形成的空间,所述隔板(8)上沿气体流动的方向设有凸起的导流体(7),所述导流体(7)在隔板(8)上间隔排列,相邻两排导流体(7)交错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换膜、第一框架(4)、第二框架(5)、底板(3)、顶板(1)和侧板(2),所述底板(3)和顶板(1)之间设置第一框架(4)和第二框架(5),所述第一框架(4)与第二框架(5)交替层叠设置多组,所述交换膜设置在第一框架(4)与第二框架(5)之间,所述侧板(2)设置在层叠的第一框架(4)和第二框架(5)侧面,所述侧板(2)上部与顶板(1)连接,并且所述侧板(2)下部与底板(3)连接;所述第一框架(4)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包括A、B、C三段,A段为入口端,C段为出口端,其中,A段与C段平行,B段设置在A段和C段之间,A段与B段夹角大于100度,且A段与B段夹角小于170度,B段与C段夹角大于100度,且B段与C段夹角小于170度;所述第二框架(5)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包括D、E、F三段,D段为出口端,F段为入口端,其中,D段与A段垂直,E段与B段平行,F段与C段垂直;所述气流通道是由隔板(8)和交换膜包围形成的空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深呼吸博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