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型小线间距交叉渡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24548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3 08: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跨座式单轨交通道岔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组合型小线间距交叉渡线,包括过渡固定道岔梁和两组线间过渡机构,所述过渡固定道岔梁为菱形,并且这两组梁间交换线路围绕所述过渡固定道岔梁的中心对称分布,每组所述线间过渡机构均包括第一道岔梁固定段和两组梁间过渡单元,每组所述梁间过渡单元均包括轨道梁、第二道岔梁固定段、转动道岔梁、第一升降道岔梁和第二升降道岔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交叉渡线的道岔形式,允许车辆从左右线、正反向过岔,提高了线路的灵活性,而且道岔长度较一般非组合型换梁道岔减少,对与以高架为主的单轨交通,缩减了道岔平台的长度尺寸,占用城市空间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型小线间距交叉渡线
本技术属于跨座式单轨交通道岔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组合型小线间距交叉渡线。
技术介绍
在轨道交通列车行车组织中,为满足折返需求,在线路中需要设置交叉渡线道岔进行换线。现有的技术中没有可以适用于单轨交通的交叉渡线相关技术和产品,目前为实现交叉换线功能,可用两个单渡线进行替代或采用四组单开道岔构成交叉渡线,但两种方法都会导致工程投资的大量增加,两组单渡线串联会导致道岔平台的加长,不利于远端道岔的维护与控制,四组单开道岔会导致道岔平台的加宽,极大地占用了城市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型小线间距交叉渡线,既能保证较高的过岔速度,又能减少线间距,进而减少道岔整体长度和宽度,利用道岔梁的升降动作,形成不同的行车路径,可以满足左、右线,正、反向所有方向上的列车换线需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型小线间距交叉渡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渡固定道岔梁和两组线间过渡机构,所述过渡固定道岔梁为菱形,并且这两组梁间交换线路围绕所述过渡固定道岔梁的中心对称分布,其中,每组所述线间过渡机构均包括第一道岔梁固定段和两组梁间过渡单元,这两组所述梁间过渡单元左右对称布置在所述第一道岔梁固定段的两侧,每组所述梁间过渡单元均包括轨道梁、第二道岔梁固定段、转动道岔梁、第一升降道岔梁和第二升降道岔梁,所述轨道梁、第二道岔梁固定段和第一道岔梁固定段布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道岔梁固定段固定在所述轨道梁上,所述转动道岔梁铰接在所述第二道岔梁固定段上,以用于实现轨道梁与第一升降道岔梁和第二升降道岔梁的过渡,并且所述第一升降道岔梁作为转动道岔梁与第一道岔梁固定段的中间通道,所述第二升降道岔梁作为转动道岔梁与过渡固定道岔梁的中间通道。优选地,所述第二道岔梁固定段上设置有梁间锁定装置,以用于锁定第二道岔梁固定段与第一升降道岔梁。优选地,所述过渡固定道岔梁上设置有梁间连接装置,以用于连接过渡固定道岔梁与第二升降道岔梁。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1)提供了交叉渡线的道岔形式,允许车辆从左右线、正反向过岔,提高了线路的灵活性。2)道岔长度较一般非组合型换梁道岔减少,对与以高架为主的单轨交通,缩减了道岔平台的长度尺寸,占用城市空间少。3)线间距可以减少到5000mm以内,较现有道岔线间距更小,对线路影响更少。4)解决了升降型道岔结合部分尖锐角度的缺点,列车过岔更平顺,对车轮磨损更小。5)单根道岔梁长度较短,对驱动、锁定、承力机构的要求降低,。6)组合型的道岔梁可以同步运动,且由于单根道岔梁动作行程短,转辙时间相比既有道岔进一步优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示意图;图2a、图2b分别是车辆侧向过岔的示意图;图3是车辆正向过岔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参照各附图,一种组合型小线间距交叉渡线,包括过渡固定道岔梁8和两组线间过渡机构,并且这两组梁间交换线路围绕所述过渡固定道岔梁8的中心对称分布,其中,每组所述线间过渡机构均包括第一道岔梁固定段2和两组梁间过渡单元,这两组所述梁间过渡单元左右对称布置在所述第一道岔梁固定段2的两侧,每组所述梁间过渡单元均包括轨道梁1、第二道岔梁固定段9、转动道岔梁3、第一升降道岔梁4和第二升降道岔梁5,所述轨道梁1、第二道岔梁固定段9和第一道岔梁固定段2布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道岔梁固定段9固定在所述轨道梁1上,所述转动道岔梁3铰接在所述第二道岔梁固定段9上,以用于实现轨道梁1与第一升降道岔梁4和第二升降道岔梁5的过渡,并且所述第一升降道岔梁4作为转动道岔梁3与第一道岔梁固定段2的中间通道,所述第二升降道岔梁5作为转动道岔梁3与过渡固定道岔梁8的中间通道。进一步,所述第二道岔梁固定段9上设置有梁间锁定装置6,以用于锁定第二道岔梁固定段9与第一升降道岔梁4。进一步,所述过渡固定道岔梁8上设置有梁间连接装置7,以用于连接过渡固定道岔梁8与第二升降道岔梁5。本技术由两部分组成:旋转换梁型道岔和升降换梁型道岔。旋转换梁型道岔为转动道岔梁3,其作为换线的起始段,采用一根直梁偏离较小的角度,节省道岔长度;升降换梁型道岔采用两根升降道岔梁,其作为换线的主要工作段,根据换线需求设置平滑曲线线性,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本技术驱动梁体进行运动的驱动系统包括旋转驱动电机、升降驱动电机、驱动电源、安装支架、控制柜等。使用到的传动系统包括传动机构、连接架、同步系统等。锁定系统包括锁定销、锁定槽,控制系统等。转动道岔梁3安装在旋转传动装置上,连接旋转驱动电机,由驱动电机产生的驱动力在水平方向上转动,根据换线要求摆动到对应工作位置。升降道岔梁安装在升降传动装置上,连接升降驱动电机,由驱动电机产生的驱动力在竖直方向上垂直移动,一个道岔梁上升到工作位置时,另一个道岔梁下降到避让位置。锁定装置在道岔梁运动到位后动作,保证道岔梁在工作、避让位置不发生偏离和位移。控制系统在接收到信号系统的指令后控制驱动电机、协调同步系统使道岔梁运动,并在锁定机构正常动作后,反馈可以通行的指令给信号,允许车辆通过。转辙时,转动道岔梁3沿道岔梁端部的旋转轴进行旋转运动,同时,升降型道岔梁沿竖直导轨进行升降运动(由于梁间间隙的存在,且角度不大,不会产生干涉)。所述的驱动系统、传动系统、锁定系统、连接装置由于与本专利核心技术弱相关,故未在图中未示出。所有可旋转或可升降的道岔梁上均设置了导向机构(例如导向杆、导轨、导向轮等其他导向装置)、锁定机构(例如电磁锁定装置、锁定销、锁定块等其他锁定装置)、梁间连接装置7(例如指型板、翻转板、升降板等梁间连接装置7),升降道岔梁上还设置了车辆载荷承力机构(例如承力块、承力顶杆、承力平台等其他承力装置)。下面就正向过岔(工况A)和侧向过岔(包括左向过岔B和右向过岔C)讨论组合型道岔的动作状态。工况A:列车即将过岔前,向信号系统发送确认信号,信号系统向组合型道岔发送工况A动作指令。四组转动道岔梁3在旋转驱动电机的作用下转动到直向工作位置,同时四组升降道岔梁上升至工作位置,四组升降道岔梁下降到避让位置。所有道岔梁动作到位后锁定机构进行锁定,升降道岔梁上的承力机构动作到位,完成所有动作后向信号系统反馈道岔转辙到位的信号,等待列车通过。工况B:列车即将过岔前,向信号系统发送确认信号,信号系统向组合型道岔发送工况B动作指令。左向两组转动道岔梁3在旋转驱动电机的作用下转动到左向工作位置,同时右向、正向共六组升降道岔梁下降至避让位置,左向两组升降道岔梁上升到工作位置。所有道岔梁动作到位后锁定机构进行锁定,升降道岔梁上的承力机构动作到位,完成所有动作后向信号系统反馈道岔转辙到位的信号,等待列车通过。工况C:列车即将过岔前,向信号系统发送确认信号,信号系统向组合型道岔发送工况C动作指令。左向两组转动道岔梁3在旋转驱动电机的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组合型小线间距交叉渡线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型小线间距交叉渡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渡固定道岔梁和两组线间过渡机构,所述过渡固定道岔梁为菱形,并且这两组梁间交换线路围绕所述过渡固定道岔梁的中心对称分布,其中,每组所述线间过渡机构均包括第一道岔梁固定段和两组梁间过渡单元,这两组所述梁间过渡单元左右对称布置在所述第一道岔梁固定段的两侧,每组所述梁间过渡单元均包括轨道梁、第二道岔梁固定段、转动道岔梁、第一升降道岔梁和第二升降道岔梁,所述轨道梁、第二道岔梁固定段和第一道岔梁固定段布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道岔梁固定段固定在所述轨道梁上,所述转动道岔梁铰接在所述第二道岔梁固定段上,以用于实现轨道梁与第一升降道岔梁和第二升降道岔梁的过渡,并且所述第一升降道岔梁作为转动道岔梁与第一道岔梁固定段的中间通道,所述第二升降道岔梁作为转动道岔梁与过渡固定道岔梁的中间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型小线间距交叉渡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渡固定道岔梁和两组线间过渡机构,所述过渡固定道岔梁为菱形,并且这两组梁间交换线路围绕所述过渡固定道岔梁的中心对称分布,其中,每组所述线间过渡机构均包括第一道岔梁固定段和两组梁间过渡单元,这两组所述梁间过渡单元左右对称布置在所述第一道岔梁固定段的两侧,每组所述梁间过渡单元均包括轨道梁、第二道岔梁固定段、转动道岔梁、第一升降道岔梁和第二升降道岔梁,所述轨道梁、第二道岔梁固定段和第一道岔梁固定段布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道岔梁固定段固定在所述轨道梁上,所述转动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卫垚朱丹罗小华张浩耿明周明翔刘辉刘大玲汪永元张俊岭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