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座式单轨转盘型道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2454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3 08: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跨座式单轨交通道岔技术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跨座式单轨转盘型道岔,其包括固定过渡梁组件和转动梁组件,所述固定过渡梁组件包括第一固定过渡梁、第二固定过渡梁和第三固定过渡梁,该第一固定过渡梁、第二固定过渡梁和第三固定过渡梁均与一轨道梁相连;所述转动梁组件包括第一转动梁和第二转动梁,其中该第一转动梁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过渡梁和第二固定过渡梁之间,并在第一转动机构的作用下做旋转运动,该第二转动梁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过渡梁和第三固定过渡梁之间,并在第二转动机构的作用下做旋转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跨座式单轨转盘型道岔
本技术属于跨座式单轨交通道岔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跨座式单轨转盘型道岔。
技术介绍
目前跨座式单轨交通道岔包括:关节型道岔、枢轴型道岔、换梁型道岔、平移型道岔,根据动作原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根道岔梁(或多根梁组成关节道岔梁)在水平面摆动,实现路径变化,如关节型道岔、枢轴型道岔;另一类是两根道岔梁在水平面替换,实现路径变化,如换梁型道岔、平移型道岔。第一类道岔的摆动道岔梁通常为直线或多段直线拟合的类曲线,在列车过岔时会造成强烈的冲击,考虑对列车的冲击力及乘客的舒适度,因此该类型道岔的列车侧向过岔的速度较低。目前,有一种可挠机构可部分改善问题,但会造成投资的大幅增加。第二类道岔的替换需要两根道岔梁,一根道岔梁处于工作位置时,另一根道岔处于避让状态,该种道岔有两种替换方式,一种是两根道岔梁通过平行移动替换,另一种是两根道岔梁通过以端部为旋转中心转动替换,无论哪种方式,换梁时都会造成占用的水平空间增加,往往需要大面积、不规则的道岔平台来安装道岔,影响高架线路美观,在高架为主的单轨交通中,道岔的设置会破坏城市景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跨座式单轨转盘型道岔,通过对其关键组件如固定过渡梁组件和转动梁组件的结构及其具体设置方式进行研究和设计,相应的可有效解决现有道岔结构水平空间占用大、过岔速度低等问题,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生产成本低等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跨座式单轨转盘型道岔,其包括固定过渡梁组件和转动梁组件,其中:所述固定过渡梁组件包括第一固定过渡梁、第二固定过渡梁和第三固定过渡梁,该第一固定过渡梁、第二固定过渡梁和第三固定过渡梁均与一轨道梁相连;所述转动梁组件包括第一转动梁和第二转动梁,其中该第一转动梁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过渡梁和第二固定过渡梁之间,并在第一转动机构的作用下做旋转运动,该第二转动梁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过渡梁和第三固定过渡梁之间,并在第二转动机构的作用下做旋转运动。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和第二转动机构结构相同,均包括电机、转轴和转盘,所述电机与转轴的一端相连以驱动转轴转动,该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转盘相连,该转盘与所述第一转动梁或第二转动梁相连。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梁与所述第一固定过渡梁和第二固定过渡梁的高度相同,三者共同组成正向过岔线路。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梁与所述第一固定过渡梁和第三固定过渡梁的高度相同,三者共同组成侧向过岔线路。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梁为直线道岔梁,所述第二转动梁为曲线道岔梁。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梁和第二转动梁的下方设有台车。作为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锁定组件,该锁定组件包括动力源、锁定销和锁定槽,该锁定槽开设在所述第一转动梁和第二转动梁上,该锁定销与所述动力源相连,并与所述锁定槽相配合。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具备以下的技术优点:1.本技术结合现有各类型道岔存在的缺陷,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转盘型道岔,通过对其关键组件如固定过渡梁组件和转动梁组件的具体结构及其具体布置方式进行研究与设计,获得了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生产成本低的新型道岔,可应用于跨座式单轨及有类似走行结构的轨道交通(如悬挂式单轨、磁浮)的道岔中。2.本技术通过分别设置转动机构将第一转动梁和第二转动梁(即道岔梁)转动到工作位置或避让位置,并且转动机构设于道岔梁的底部,有效减少了非工作状态时道岔梁的避让空间,极大减少了道岔对水平空间的占用,保证高架线路城市景观,减少了道岔结构的整体体积。3.本技术的转盘型道岔结构,通过一直线道岔梁与两固定过渡梁构成正向过岔线路,并通过一曲线道岔梁与两固定过渡梁构成一曲线型侧向过岔线路,相比现有的通过多段直线拟合的类曲线道岔结构而言,列车过岔时不会造成强烈的冲击,因此列车可以较高的速度进行侧向过岔。4.本技术还对道岔中转动机构的具体结构进行了研究与设计,获得了可满足道岔梁转动需求的转动机构,在该转动机构的作用下可保证道岔梁的可靠转动,操作简单方便,且可靠。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座式单轨转盘型道岔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座式单轨转盘型道岔的俯视图;图3是正向过岔示意图;图4是侧向过岔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座式单轨转盘型道岔,其包括固定过渡梁组件和转动梁组件,其中,固定过渡梁组件为固定梁,用于实现转动梁组件与轨道梁之间的过渡连接,其包括第一固定过渡梁3、第二固定过渡梁4和第三固定过渡梁5,该第一固定过渡梁3、第二固定过渡梁4和第三固定过渡梁5均与一轨道梁相连,如图1所示,第一固定过渡梁3与第一轨道梁6相连,第二固定过渡梁4与第二轨道梁7相连,第三固定过渡梁5与第三轨道梁8相连;转动梁组件为转盘型道岔的主要道岔组件,其可实现整体旋转,其包括第一转动梁1和第二转动梁2,其中第一转动梁1设置在第一固定过渡梁3和第二固定过渡梁4之间,并在转动机构9的作用下做整体旋转运动,该第二转动梁2设置在第一固定过渡梁3和第三固定过渡梁5之间,并同样在转动机构9的作用下做整体旋转运动。具体的,第一转动梁为直线道岔梁,第二转动梁为曲线道岔梁,转动机构用于实现转动梁的旋转运动,以使得一个转动梁旋转至工作位置时,另一个转动梁旋转至避让位置,其中第一转动梁和第二转动梁的转动机构独立设置,即第一转动梁和第二转动梁均在各自独立设置的转动机构的驱动下,彼此独立的在水平面上做旋转运动。其中,第一转动梁与第一固定过渡梁和第二固定过渡梁的高度相同,第一转动梁、第一固定过渡梁和第二固定过渡梁三者共同组成正向过岔线路;第二转动梁与第一固定过渡梁和第三固定过渡梁的高度相同,第二转动梁、第一固定过渡梁和第三固定过渡梁三者共同组成侧向过岔线路。进一步的,第一转动梁和第二转动梁的转动机构的结构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其中第一转动梁的转动机构设于第一转栋梁的下方,第二转动梁的转动机构设于第二转栋梁的下方,为了设计方便起见,并简化转盘型道岔的整体结构,第一转动梁和第二转动梁的转动机构均包括电机、转轴和转盘,所述电机与转轴的一端例如通过联轴器相连以驱动转轴转动,或者与转轴的一端通过一对相互啮合的锥齿轮传动以带动转轴转动,该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转盘相连,该转盘与第一转动梁或第二转动梁相连。由此通过电机的转动带动转轴转动,从而带动转轴上的转盘转动,最终带动转盘上的第一转动梁、第二转动梁转动,实现第一转动梁和第二转动梁位置的调整,以使一个转栋梁在工作位置,另一个转动梁在避让位置。为了保证转栋梁对列车的支持稳定性,在第一转动梁和第二转动梁的下方均设置有多个台车10,以实现对第一转动梁、第二转动梁的支撑,保证第一转动梁和第二转动梁的支撑可靠性。此外,为了保证道岔梁(即第一转动梁和第二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跨座式单轨转盘型道岔

【技术保护点】
一种跨座式单轨转盘型道岔,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过渡梁组件和转动梁组件,其中:所述固定过渡梁组件包括第一固定过渡梁、第二固定过渡梁和第三固定过渡梁,该第一固定过渡梁、第二固定过渡梁和第三固定过渡梁均与一轨道梁相连;所述转动梁组件包括第一转动梁和第二转动梁,其中该第一转动梁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过渡梁和第二固定过渡梁之间,并在第一转动机构的作用下做旋转运动,该第二转动梁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过渡梁和第三固定过渡梁之间,并在第二转动机构的作用下做旋转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座式单轨转盘型道岔,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过渡梁组件和转动梁组件,其中:所述固定过渡梁组件包括第一固定过渡梁、第二固定过渡梁和第三固定过渡梁,该第一固定过渡梁、第二固定过渡梁和第三固定过渡梁均与一轨道梁相连;所述转动梁组件包括第一转动梁和第二转动梁,其中该第一转动梁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过渡梁和第二固定过渡梁之间,并在第一转动机构的作用下做旋转运动,该第二转动梁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过渡梁和第三固定过渡梁之间,并在第二转动机构的作用下做旋转运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座式单轨转盘型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和第二转动机构结构相同,均包括电机、转轴和转盘,所述电机与转轴的一端相连以驱动转轴转动,该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转盘相连,该转盘与所述第一转动梁或第二转动梁相连。3.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卫垚朱丹张浩耿明倪琍汪永元崔万里周明翔刘辉汪宇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