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油泵级间壳体型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16989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3 04: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滑油泵级间壳体型线结构,所述的极间壳体位于两级齿轮泵之间,设置有进油槽和出油槽,所述的进油槽的滑油入口尺寸不小于壳体的进油口,进油槽内腔型线在原型线的基础上向外延展以增大油腔面积,所述的出油槽与进油槽对称,所述的进油槽的型线是从极间壳体入油口上边缘向最大容腔顶部延伸,至最大容腔边缘外侧,然后沿最大容腔边缘外侧过渡到齿轮泵内外齿轮的相交点,按原型线至下部并向下延伸至最低点后,回到入油口的下边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级间壳体型线构成的进、出油槽面积明显增加,既能有效密封进、出油口,又延长了进油时间,最大限度完成吸油过程,从而满足滑油泵低温、低压、高速的高空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滑油泵级间壳体型线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滑油泵级间壳体,尤其是一种滑油泵级间壳体型线结构。
技术介绍
滑油泵的进、出油槽分布在级间壳体上,进、出油槽的结构直接影响滑油泵的性能,现行的级间壳体进、出油槽的结构如图1所示。由于该结构进、出油槽的容积较小,工作油液填充效率很低,虽可满足滑油泵地面使用要求,但在航空领域,产品在高空使用时,由于高空环境中,低温导致滑油粘滞、阻力大,低压降低滑油压力,从而会导致滑油泵能力下降,无法满足航空产品低温、低压及高速的高空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滑油泵级间壳体型线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滑油泵的高空使用性能。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极间壳体位于两级齿轮泵之间,设置有进油槽和出油槽,所述的进油槽的滑油入口尺寸不小于壳体的进油口,进油槽内腔型线在原型线的基础上向外延展以增大油腔面积,所述的出油槽与进油槽对称。所述的进油槽的型线为当油泵形成最大容腔且位于最高点时,型线是从极间壳体入油口上边缘向最大容腔顶部延伸,至最大容腔边缘外侧与最大容腔不相交,即型线的最高点,然后沿最大容腔边缘外侧过渡到齿轮泵内齿轮和外齿轮位于入油口一侧的最上面接触点,并且与最大容腔互不相交;然后按原型线至下部并向下延伸至最低点后,回到入油口的下边缘,所述的型线最低点和最高点分别与极间壳体横向中心轴的距离相等。本专利技术专利是提供的级间壳体型线结构,其进、出油槽的一端在滑油泵壳体进、出油口的最大位置处,另一端在内、外转子形成的最大容腔边缘处,最大限度地增大了进油槽面积和油槽进油截面积,从而减小了进油的阻力,延长了进油时间,最大程度地完成了吸油过程,同时还可有效密封进、出油口,从而满足了航空产品在低温低压及高速条件下的使用要求。本专利技术的级间壳体型线构成的进、出油槽面积明显增加,既能有效密封进、出油口,又延长了进油时间,最大限度完成吸油过程,从而满足滑油泵低温、低压、高速的高空使用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原级间壳体的型线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级间壳体的型线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滑油泵的极间壳体位于两级齿轮泵之间,设置有进油槽3和出油槽5,所述的进油槽1的滑油入口尺寸不小于壳体的进油口,进油槽1内腔型线2在原型线的基础上向外延展以增大油腔面积,所述的出油槽5与进油槽3对称;所述的进油槽3的型线2为当油泵形成最大容腔1且位于最高点时,型线2是从极间壳体滑油入油口上边缘向最大容腔1顶部延伸,至最大容腔1边缘外侧与最大容腔1不相交,即至型线的最高点,然后沿最大容腔1边缘外侧过渡到齿轮泵内齿轮7和外齿轮6位于入油口一侧的最上面接触点,并且与最大容腔1互不相交;然后按原型线至下部并向下延伸至最低点后,回到入油口的下边缘,所述的型线2最低点和最高点分别与极间壳体横向中心轴的距离相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滑油泵级间壳体型线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滑油泵的极间壳体型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极间壳体位于两级齿轮泵之间,设置有进油槽(3)和出油槽(5),所述的进油槽(3)的滑油入口尺寸不小于壳体的进油口,进油槽(3)的腔线(2)在原型线的基础上向外延展以增大油腔面积,所述的出油槽(5)与进油槽(3)相对于极间壳体纵向中心轴对称;所述的进油槽(3)的型线(2)为当油泵形成最大容腔(1)且位于最高点时,型线(2)是从极间壳体滑油入油口上边缘向最大容腔(1)顶部延伸,至最大容腔(1)边缘外侧与最大容腔(1)不相交,即至型线的最高点,然后沿最大容腔(1)边缘外侧过渡到齿轮泵内齿轮(7)和外齿轮(6)位于入油口一侧的最上面接触点,并且与最大容腔(1)互不相交;然后按原型线至下部并向下延伸至最低点后,回到入油口的下边缘,所述的型线(2)最低点和最高点分别与极间壳体横向中心轴的距离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油泵的极间壳体型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极间壳体位于两级齿轮泵之间,设置有进油槽(3)和出油槽(5),所述的进油槽(3)的滑油入口尺寸不小于壳体的进油口,进油槽(3)的腔线(2)在原型线的基础上向外延展以增大油腔面积,所述的出油槽(5)与进油槽(3)相对于极间壳体纵向中心轴对称;所述的进油槽(3)的型线(2)为当油泵形成最大容腔(1)且位于最高点时,型线(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慕传琳那国雨翟振强徐扬张露武程倪宏伟张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