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编程存储单元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997378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9 14: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编程存储单元及其控制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一个可编程连接结构,在写入信息后,可编程连接结构接收编程电压并将其输入浮栅中,则在编程电压的作用下,在浮栅晶体管中形成一个电阻,以解决现有存储器存储数据易丢失的技术问题,提高存储单元的数据稳定性,确保数据不易丢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编程存储单元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存储器领域,尤其是一种可编程存储单元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EEPROM在辐照环境中,单个空间高能带电粒子击中微电子器件的灵敏部位(浮栅),失去电子的原子或分子成为带正电荷的离子,就产生了电子-空穴对;自由电子能量足够时,会碰撞材料中其他中性原子或分子而产生新的电子-空穴对。一般荷电粒子穿过各种物质,只要损失大于30电子伏的能量,就能产生一对电子-空穴对。这些过剩的电子-空穴对造成电离损伤由于电离作用产生额外电荷,使器件逻辑状态改变。即现有EEPROM存储单元在辐照效应下,EEPROM结构中的存储电子容易摆脱栅氧化层的束缚,造成浮栅上存储的电子流失,导致存储数据丢失。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编程存储单元及其控制方法,用于提高存储单元的数据稳定性,确保数据不易丢失。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编程存储单元,包括位线、字线、衬底、在衬底上形成的存储晶体管和选择晶体管,所述存储晶体管为浮栅晶体管,所述选择晶体管的源极与存储晶体管的漏极连接,所述选择晶体管的栅极与字线连接,所述选择晶体管的漏极与位线连接,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还包括与浮栅晶体管的浮栅接触的可编程连接结构,所述可编程连接结构用于在对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进行编程时接收编程电压并将其输入浮栅中,在所述编程电压的作用下,在所述浮栅晶体管中形成一个电阻。进一步地,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衬底上方的栅氧化层。进一步地,所述衬底为P型衬底。进一步地,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还包括设置于P型衬底中的N+埋层、N+有源区源极和N+有源区漏极,以及设置于所述栅氧化层中的浮栅、控制栅和选择栅,所述控制栅位于浮栅上方;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还包括从栅氧化层的表面下凹的接触槽,所述接触槽填充有导电物质;所述接触槽包括下凹至所述N+有源区源极的源极接触槽、下凹至所述浮栅的浮栅接触槽、下凹至所述控制栅的控制栅接触槽、下凹至所述选择栅的选择栅接触槽和下凹至所述N+有源区漏极的漏极接触槽;所述N+埋层、选择栅和N+有源区漏极分别作为所述选择晶体管的源极、栅极和漏极;所述N+有源区源极、控制栅和N+埋层分别作为所述存储晶体管的源极、栅极和漏极;所述浮栅接触槽为可编程连接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物质为金属。进一步地,所述浮栅接触槽的大小和控制栅接触槽的大小一致。进一步地,所述栅氧化层为二氧化硅。进一步地,所述编程电压范围为17 ̄20V。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编程存储单元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的可编程存储单元,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的控制方法包括对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进行编程的方法:对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进行编程时,在可编程连接结构施加编程电压,所述可编程连接结构接收所述编程电压并将其输入浮栅中,则在所述编程电压的作用下,在浮栅晶体管中形成一个电阻。进一步地,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对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进行读写的方法:写步骤:当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存储的信息为1时,设置字线为高电位,位线为高电位以将所述信息写入所述浮栅中;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存储的信息为0时,设置所述字线为高电位,所述位线为低电位以将所述信息写入所述浮栅中;读步骤:当读取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存储的信息时,设置所述字线为高电位以将所述存储的信息传送到所述位线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一个可编程连接结构,在写入信息后,可编程连接结构接收编程电压并将其输入浮栅中,则在编程电压的作用下,在浮栅晶体管中形成一个电阻,以解决现有存储器存储数据易丢失的技术问题,提高存储单元的数据稳定性,确保数据不易丢失。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可编程存储单元的一具体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等效电路原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可编程存储单元编程时的等效电路原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可编程存储单元编程完成后的一具体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可编程存储单元进行读操作的一具体实施例等效电路原理图;其中,1-P型衬底;2-N+有源区源极;3-二氧化硅;4-源极接触槽;5-浮栅;6-浮栅接触槽;7-控制栅接触槽;8-控制栅;9-N+埋层;11-选择栅;12-选择栅接触槽;13-N+有源区漏极;14-漏极接触槽。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一种可编程存储单元,包括位线BL、字线WL、衬底、在衬底上形成的存储晶体管和选择晶体管,存储晶体管为浮栅晶体管,选择晶体管的源极与存储晶体管的漏极连接,选择晶体管的栅极与字线WL连接,选择晶体管的漏极与位线BL连接,可编程存储单元还包括与浮栅晶体管的浮栅接触的可编程连接结构,可编程连接结构用于在对可编程存储单元进行编程时接收编程电压并将其输入浮栅中,在编程电压的作用下,在浮栅晶体管中形成一个电阻。进一步地,存储晶体管和选择晶体管为开关管的作用,编程电压范围为17 ̄20V。本专利技术的可编程存储单元在写入数据后,通过可编程连接结构实现编程,在浮栅晶体管中形成一个电阻,解决现有存储器存储数据易丢失的技术问题,提高存储单元的数据稳定性,确保数据不易丢失,并且在工艺实现简单。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可编程存储单元的一具体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等效电路原理图;衬底为P型衬底1,即P型单晶硅;可编程存储单元还包括设置于P型衬底1上方的栅氧化层,栅氧化层为二氧化硅3。可编程存储单元还包括设置于P型衬底1中的N形掺杂区,N形掺杂区包括N+埋层9、N+有源区源极2和N+有源区漏极13三个区域,以及设置于二氧化硅3中的浮栅5、控制栅8和选择栅11,控制栅8位于浮栅5的上方;可编程存储单元还包括从栅氧化层的表面下凹的接触槽,接触槽填充有导电物质,导电物质为金属,即为导电体;接触槽包括下凹至N+有源区源极2的源极接触槽3、下凹至浮栅5的浮栅接触槽6、下凹至控制栅8的控制栅接触槽7、下凹至选择栅11的选择栅接触槽12和下凹至N+有源区漏极13的漏极接触槽14;其中,N+埋层9、选择栅11和N+有源区漏极13分别作为选择晶体管Gs的源极S、栅极G和漏极D;N+有源区源极2、控制栅8和N+埋层9分别作为存储晶体管Gc的源极S、栅极G和漏极D,即选择晶体管Gs为N沟道选择管,存储晶体管Gc是N沟道存储管;浮栅接触槽6即为可编程连接结构。具体地,可编程连接结构具有可编程性,可编程存储单元进行写入操作后,进行编程操作时,参考图1和图2,在浮栅接触槽6接一个编程电压,持续时间为1微秒,参考图3,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可编程存储单元编程时的等效电路原理图;则在外电场作用下,电流呈丝状形式漂移穿过二氧化硅膜(即二氧化硅3)。这种丝状电流直径仅数纳米,电流密度很大,而二氧化硅的导热率很低(300K时约为0.01W/cm.℃),就会使得存储单元的局部产生很大的焦耳热,使得其温度升高。局部的温度升高,又促进了浮栅5与N+埋层9之间的电流增加。这样相互促进的正反馈作用,形成存储单元的局部高温。最终将浮栅5和N+埋层9间距离较近部分的二氧化硅3击穿,这种物理击穿是不可逆的,将形成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编程存储单元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编程存储单元,包括位线、字线、衬底、在衬底上形成的存储晶体管和选择晶体管,所述存储晶体管为浮栅晶体管,所述选择晶体管的源极与存储晶体管的漏极连接,所述选择晶体管的栅极与字线连接,所述选择晶体管的漏极与位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还包括与浮栅晶体管的浮栅接触的可编程连接结构,所述可编程连接结构用于在对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进行编程时接收编程电压并将其输入浮栅中,在所述编程电压的作用下,在所述浮栅晶体管中形成一个电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编程存储单元,包括位线、字线、衬底、在衬底上形成的存储晶体管和选择晶体管,所述存储晶体管为浮栅晶体管,所述选择晶体管的源极与存储晶体管的漏极连接,所述选择晶体管的栅极与字线连接,所述选择晶体管的漏极与位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还包括与浮栅晶体管的浮栅接触的可编程连接结构,所述可编程连接结构用于在对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进行编程时接收编程电压并将其输入浮栅中,在所述编程电压的作用下,在所述浮栅晶体管中形成一个电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编程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衬底上方的栅氧化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编程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为P型衬底。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编程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还包括设置于P型衬底中的N+埋层、N+有源区源极和N+有源区漏极,以及设置于所述栅氧化层中的浮栅、控制栅和选择栅,所述控制栅位于浮栅上方;所述可编程存储单元还包括从栅氧化层的表面下凹的接触槽,所述接触槽填充有导电物质;所述接触槽包括下凹至所述N+有源区源极的源极接触槽、下凹至所述浮栅的浮栅接触槽、下凹至所述控制栅的控制栅接触槽、下凹至所述选择栅的选择栅接触槽和下凹至所述N+有源区漏极的漏极接触槽;所述N+埋层、选择栅和N+有源区漏极分别作为所述选择晶体管的源极、栅极和漏极;所述N+有源区源极、控制栅和N+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明谢文刚裴国旭刘云龙曾嘉兴李晓辉邹黎吕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国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