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夜视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21185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1 00:54
一种红外夜视仪,包括连接板、位于所述连接板上方的支撑框装置、收容于所述支撑框装置内的转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转动装置上的红外夜视仪本体、设置于所述转动装置下方的配重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保持在摇晃剧烈的环境下保持红外夜视仪成像的稳定,稳定性高,成像效果好,能够满足在摇晃环境下使用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外夜视仪
本技术涉及红外线
,尤其是涉及一种红外夜视仪。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红外夜视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红外夜视仪也逐渐的普遍起来。然而,由于使用环境的不同,特别是一些摇晃剧烈的环境,比如船等,导致红外夜视仪成像不稳定,影响成像的效果。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红外夜视仪。为达到本技术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红外夜视仪,包括连接板、位于所述连接板上方的支撑框装置、收容于所述支撑框装置内的转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转动装置上的红外夜视仪本体、设置于所述转动装置下方的配重装置,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安装孔、位于其上方的挡框,所述支撑框装置包括光滑框、位于所述光滑框外侧的支撑框、位于所述支撑框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杆,所述转动装置包括转动球、设置于所述转动球上的配重板、位于所述配重板上方的第一配重球、位于所述转动球上方的第二固定杆,所述配重装置包括连接线、位于所述连接线下方的第二配重球。所述安装孔设有若干个,所述挡框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挡框的下表面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框呈空心的半球状,所述支撑框的下表面设有贯穿其内外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光滑框呈空心的半球状,所述光滑框收容于所述支撑框内且与所述支撑框固定连接,所述光滑框的下表面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一固定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挡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框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球呈空心的球状,所述转动球收容于所述光滑框内且与所述光滑框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转动球的下表面设有贯穿其内外表面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上方,所述配重板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内且与所述转动球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配重球呈球状,所述第一配重球与所述配重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配重球的质量大于所述转动球的质量,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转动球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红外夜视仪本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线的上端与所述配重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配重球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线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配重球呈球状,所述第二配重球的质量大于所述转动球的质量,所述第二配重球收容于所述挡框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红外夜视仪能够保持在摇晃剧烈的环境下保持红外夜视仪成像的稳定,稳定性高,成像效果好,能够满足在摇晃环境下使用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红外夜视仪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红外夜视仪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红外夜视仪包括连接板1、位于所述连接板1上方的支撑框装置2、收容于所述支撑框装置2内的转动装置3、设置于所述转动装置3上的红外夜视仪本体4、设置于所述转动装置3下方的配重装置5。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板1呈长方体,所述连接板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安装孔11、位于其上方的挡框12。所述连接板1呈长方体。所述安装孔11设有若干个,所述安装孔11呈圆形且可供螺栓穿过,以便将其固定。所述挡框12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挡框12的下表面与所述连接板1固定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框装置2包括光滑框21、位于所述光滑框21外侧的支撑框22、位于所述支撑框22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杆23。所述支撑框22呈空心的半球状,所述支撑框22的下表面设有贯穿其内外表面的第一通孔212。所述光滑框21呈空心的半球状,所述光滑框21收容于所述支撑框21内且与所述支撑框21固定连接,所述光滑框21采用光滑材料制成,即采用摩擦系数小的材料制成,所述光滑框21的下表面设有第二通孔211,所述第二通孔211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12的上方。所述第一固定杆23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23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固定杆23的下端与所述挡框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23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框22固定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转动装置3包括转动球31、设置于所述转动球31上的配重板32、位于所述配重板32上方的第一配重球33、位于所述转动球31上方的第二固定杆34。所述转动球31呈空心的球状,所述转动球31收容于所述光滑框21内且与所述光滑框2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转动球31可以在所述光滑框31内转动,所述转动球31的下表面设有贯穿其内外表面的第三通孔311,所述第三通孔311位于所述第二通孔211的上方。所述配重板32的纵截面呈弯曲状,所述配重板32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311内且与所述转动球31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球31采用轻质材料制成,所述配重板32的质量大于所述转动球31的质量。所述第一配重球33呈球状,所述第一配重球33与所述配重板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配重球33的质量大于所述转动球31的质量。所述第二固定杆34的下端与所述转动球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34的上端与所述红外夜视仪本体4固定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红外夜视仪本体4为市面上常见的红外夜视仪,其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如图1所示,所述配重装置5包括连接线51、位于所述连接线51下方的第二配重球52。所述连接线51的上端与所述配重板3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线5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配重球5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线51穿过所述第一通孔212及第二通孔211。所述第二配重球52呈球状,所述第二配重球52的质量大,且大于所述转动球31的质量,所述第二配重球52收容于所述挡框12内,防止空气流动带动第二配重球52移动。如图1所示,所述本技术红外夜视仪使用时,首先将连接板1固定在需要的位置上,然后在摇晃时,所述配重板32、第一配重球33及第二配重球52的设置使得所述连接线51始终处于竖直状态,进而可以保持所述红外夜视仪本体4不随之摇晃,成像稳定。所述挡框12可以减少空气流动对所述第二配重球52的影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红外夜视仪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红外夜视仪,包括连接板、位于所述连接板上方的支撑框装置、收容于所述支撑框装置内的转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转动装置上的红外夜视仪本体、设置于所述转动装置下方的配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安装孔、位于其上方的挡框,所述支撑框装置包括光滑框、位于所述光滑框外侧的支撑框、位于所述支撑框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杆,所述转动装置包括转动球、设置于所述转动球上的配重板、位于所述配重板上方的第一配重球、位于所述转动球上方的第二固定杆,所述配重装置包括连接线、位于所述连接线下方的第二配重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夜视仪,包括连接板、位于所述连接板上方的支撑框装置、收容于所述支撑框装置内的转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转动装置上的红外夜视仪本体、设置于所述转动装置下方的配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安装孔、位于其上方的挡框,所述支撑框装置包括光滑框、位于所述光滑框外侧的支撑框、位于所述支撑框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杆,所述转动装置包括转动球、设置于所述转动球上的配重板、位于所述配重板上方的第一配重球、位于所述转动球上方的第二固定杆,所述配重装置包括连接线、位于所述连接线下方的第二配重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夜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设有若干个,所述挡框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挡框的下表面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夜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呈空心的半球状,所述支撑框的下表面设有贯穿其内外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光滑框呈空心的半球状,所述光滑框收容于所述支撑框内且与所述支撑框固定连接,所述光滑框的下表面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上方。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夜视仪,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领航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