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左红专利>正文

一种无冲突点立体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90381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13: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无冲突点立体交通系统,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人行通道层,非机动车通道层和机动车通道层,其中机动车通道层包括上下错开并呈交叉状设置的两段桥体,两段所述桥体之间连接有互通引桥,在所述桥体上分别设有移动式隔离带,该移动式隔离带将所述桥体的桥面分隔为双向通行的行车道,所述移动式隔离带包括依次首尾对接的墩座,该墩座底部设有容置腔,该容置腔内设有助移座,该助移座用于辅助移动墩座。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用助移座能够方便移动重量较大的墩座,实现整个隔离带的移动,移动式隔离带能够方便划分双向车道的分界,从而完成车道分配,形成的物理分界线提高了行车安全性和通行速度,满足立交桥上潮汐变化的车辆通行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冲突点立体交通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交桥,具体涉及一种无冲突点立体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城市道路密集,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流量大,特别是在交通枢纽区,往往需要在不同方向快速变换,才能减少行程,提高效率,因此需要复杂的立交系统。机动车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主力,由于通行速度快,因而不同方向、不同变道需求的车辆在交通枢纽处易出现行驶冲突。公路立交桥是一种常见的多道路连接方式,它能够帮助车辆实现行车方向的快速转换,如转弯、掉头。但目前立交桥的行车路线是固定的。一方面,车辆右转弯进入另一段桥体后,可能与该车道上靠右侧行驶准备右转的车辆发生车道冲突。因此,需要合理设置桥体之间的引桥以解决这种冲突。另一方面,在上班高峰期,双向通行的主干道上往往出现一个方向上车辆很多发生拥堵,而逆向行驶车辆很少,车道空置;相反地,在下班高峰期,往往出现相反方向的车道拥堵和车道空置。这种潮汐性地变化引起的拥堵极大地影响通行效率。如果将双向道路上的部分车道设置为潮汐车道,仅采用人力或交通信号控制的方式,由于驾驶员易出现混淆,逆向行驶的车辆极易发生碰撞,为稳妥起见,不得不牺牲行车速度,通行效率得不到提升。因此,需要在双向车道上设置可移动式分隔带,以合理引导不同方向的车辆行驶,保证行驶安全性和通行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冲突点立体交通系统。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冲突点立体交通系统,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人行通道层,非机动车通道层和机动车通道层,其中机动车通道层包括上下错开并呈交叉状设置的两段桥体,两段所述桥体之间连接有互通引桥,其关键在于,在所述桥体上分别设有移动式隔离带,该移动式隔离带将所述桥体的桥面分隔为双向通行的行车道;所述移动式隔离带包括依次首尾对接的墩座,该墩座底部设有容置腔,该容置腔内设有助移座,该助移座位于所述墩座的底面上方。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各层形成不同的功能通道层,将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相互隔开;移动式隔离带能够方便划分双向车道的分界,帮助分配车道以适应通行车辆潮汐变化,形成的物理分界线提高了行车安全性,避免冲突,使用助移座能够方便移动重量较大的墩座。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互通引桥包括右转引桥和左转引桥。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方便车辆在立体交叉的两条道路上变换行驶路线。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同一段所述桥体的双向通行的行车道之间分别连接有调头引桥。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方便车辆在双向行车道路上掉头。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容置腔开设在所述墩座底面,且开口朝下。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方便将助移座收纳于墩座下方的容置腔内,不占用行车道空间。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助移座包括墩座移动支架和设在该墩座移动支架上的滚动件。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滚动件方便助移座移动,从而较易通过助移座移动墩座。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墩座呈长条状,所述容置腔沿墩座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墩座移动支架沿所述容置腔的走向放置,所述墩座上设有支架换向操作杆,该支架换向操作杆与所述墩座移动支架连接。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墩座固定放置时,墩座移动支架能够完全内收到容置腔内,需要移动墩座时,通过支架换向操作杆可转动墩座移动支架,由于其呈长条状,从而可将墩座放置到墩座移动支架上以移动墩座,完成车道变化。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支架换向操作杆竖向贯穿所述墩座,所述支架换向操作杆活动穿过所述墩座后,其下端与所述墩座移动支架连接。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墩座套在支架换向操作杆上,墩座与墩座移动支架连为一体,不易分开,同时方便提升墩座和转动墩座移动支架,将墩座放置到墩座移动支架并移动墩座。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容置腔为与所述墩座长度方向一致的槽体,所述墩座移动支架包括水平设置的墩座支撑杆,该墩座支撑杆沿所述容置腔的长度方向放置,所述滚动件为滚轮,在所述墩座支撑杆两端分别安装有所述滚轮,所述支架换向操作杆的下端与所述墩座支撑杆的中部固定连接。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助移座结构简单,与墩座配合良好,整体结构紧凑。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支架换向操作杆的上端连接有操作手柄。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方便操作。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墩座顶部设有至少两个挂环。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方便抬升墩座。有益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将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相互隔开,避免通行冲突;助移座与墩座的设计紧凑,操作便捷,使用助移座能够方便移动重量较大的墩座,实现整个隔离带的移动,移动式隔离带能够方便划分双向车道的分界,从而完成车道分配,形成的物理分界线提高了行车安全性和通行速度,满足立交桥上潮汐变化的车辆通行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无冲突点立体交通系统的空间分布结构示意图;图2为最下层人行通道层的结构示意图3;图3为中层非机动车通道层的结构示意图2;图4为上层机动车通道层1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助移座c3内收于墩座c1下方的容置腔c2内的示意图,此时墩座c1置于路面上;图6为使用助移座c3移动墩座c1的示意图,墩座c1放置于墩座助移支架c31上;图7为沿着墩座c1长度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无冲突点立体交通系统,包括由下到上依次设置的人行通道层3,非机动车通道层2和机动车通道层1。如图2所示,人行通道层3为井字形平层结构,由于行人的自主避让性,其能够满足通行需求。如图3所示,非机动车通道层2为类环岛行驶的道路结构,每个方向的行车道包括了右转弯、直行、左转和左转调头四个行车道,在车道交错的地方以跨越的方式相互分开,各个车道均无行驶冲突。如图4所示,所述机动车通道层1包括上下错开并呈交叉状设置的两段桥体a,两段所述桥体a之间连接有互通引桥b,在所述桥体a上分别设有移动式隔离带c,该移动式隔离带c将所述桥体a的桥面分隔为双向通行的行车道,所述移动式隔离带c包括依次首尾对接的墩座c1。为实现车辆在两条交叉路上的上行变道或下行变道,所述互通引桥b包括右转引桥b1和左转引桥b2。同一段所述桥体a的双向通行的行车道之间分别连接有各自方向的调头引桥d,该调头引桥d从所述移动式隔离带c上方跨过。如图5~7所示,所述墩座c1底部设有容置腔c2,该容置腔c2内设有助移座c3,该助移座c3位于所述墩座c1的底面以上。具体地,所述容置腔c2开设在所述墩座c1底面,且开口朝下。所述助移座c3包括墩座移动支架c31和设在该墩座移动支架c31上的滚动件c32。所述容置腔c2沿墩座c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墩座移动支架c31沿所述容置腔c2的走向放置,所述墩座c1上设有支架换向操作杆c4,所述支架换向操作杆c4竖向贯穿所述墩座c1,所述支架换向操作杆c4活动穿过所述墩座c1后,其下端与所述墩座移动支架c31连接。具体地,如图7所示,所述墩座c1呈长条状,所述墩座c1内可按需设置两个容置腔c2,所述容置腔c2为与所述墩座c1长度方向一致的槽体,所述墩座移动支架c31包括水平设置的墩座支撑杆,该墩座支撑杆沿所述容置腔c2的长度方向放置,所述滚动件c32为滚轮,在所述墩座支撑杆两端分别安装有所述滚轮,所述支架换向操作杆c4的下端与所述墩座支撑杆的中部固定连接。为方便操作,所述支架换向操作杆c4的上端连接有操作手柄c5。为方便抬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无冲突点立体交通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冲突点立体交通系统,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人行通道层(3),非机动车通道层(2)和机动车通道层(1),其中机动车通道层(1)包括上下错开并呈交叉状设置的两段桥体(a),两段所述桥体(a)之间连接有互通引桥(b),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桥体(a)上分别设有移动式隔离带(c),该移动式隔离带(c)将所述桥体(a)的桥面分隔为双向通行的行车道;所述移动式隔离带(c)包括依次首尾对接的墩座(c1),该墩座(c1)底部设有容置腔(c2),该容置腔(c2)内设有助移座(c3),该助移座(c3)位于所述墩座(c1)的底面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1.15 CN 20171005329901.一种无冲突点立体交通系统,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人行通道层(3),非机动车通道层(2)和机动车通道层(1),其中机动车通道层(1)包括上下错开并呈交叉状设置的两段桥体(a),两段所述桥体(a)之间连接有互通引桥(b),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桥体(a)上分别设有移动式隔离带(c),该移动式隔离带(c)将所述桥体(a)的桥面分隔为双向通行的行车道;所述移动式隔离带(c)包括依次首尾对接的墩座(c1),该墩座(c1)底部设有容置腔(c2),该容置腔(c2)内设有助移座(c3),该助移座(c3)位于所述墩座(c1)的底面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冲突点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互通引桥(b)包括右转引桥(b1)和左转引桥(b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冲突点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同一段所述桥体(a)的双向通行的行车道之间分别连接有调头引桥(d)。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个所述的一种无冲突点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c2)开设在所述墩座(c1)底面,且开口朝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冲突点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移座(c3)包括墩座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红
申请(专利权)人:左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