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钨粉还原的均流型双层舟皿,它包括一上舟皿、一下舟皿,上舟皿可拆卸架设于下舟皿之上,上、下舟皿均由前板、后板、两侧板及底板构成,上舟皿的底部分别对称接有前支座、中支座、后支座,其前支座、中支座、后支座上均设有可用于架靠下舟皿的座架;其特征在于:上舟皿的前板呈倾斜状与两侧板及底板固定相联接,上舟皿两侧板的前部略微向内倾斜;前支座上还包括有“L”型前插板,前座架与“L”型前插板的外侧壁固定相联接,“L”型前插板的“L”一端与底板固定相接,另一端可拆卸顶靠于下舟皿前板的内壁,前插板外侧壁可拆卸贴靠于下舟皿的侧板内壁上;后支座还包括有后插板,后座架与后插板的外侧壁固定相联接,后插板的一端与底板固定相接,后插板外侧壁可拆卸贴靠于下舟皿的侧板内壁上。(*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金属冶炼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钨粉还原的均流型双层舟皿。
技术介绍
钨是一种最难熔的金属,熔点高达3410℃左右,其硬度高,延性强,常温下不受空气的侵蚀,正因为钨具有这些特点,使得钨粉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如可用于制备高比重合金,应用于自动手表摆锤、电讯振动子、飞机平衡板、防χ射线、α射线、γ射线保护板等等;还可用于制备电工合金,如高压触头等。目前,国内外硬质合金生产厂家有相当一部分使用双层舟皿,甚至多层舟皿来还原生产钨粉,在采用双层舟皿时,其上、下层舟皿的形状基本相同,且上层略小于下层,在上层的底部设有若干的支撑座,上层通过支撑座架设在下层之上,这种结构一是由于上、下层舟皿与外部之间的间隙不相同,致使流入上、下层舟皿的氢气量不相同,一般上层流入的氢气量比下层要多,这样就造成了钨粉还原后上下层的粒度大小不相同,采用该结构后,当上、下层舟皿的装料量相同时,则生产结果是上、下层钨粉还原后的粒度大小差别大,若要使上、下层舟皿生产出来的钨粉粒度大小相同,则必须是上、下层舟皿的装料量不相同方可,这样,就带来了操作过程的繁锁,使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增加;二是由于上层舟皿容易在下层舟皿上产生前后移动,当移向下层舟皿的前部时,该下层舟皿的氢气流入量明显减少,当移向下层舟皿的后部时,该下层舟皿的氢气流入量明显增加,就造成了产品质量的不稳定,而上层舟皿的移动也会造成上层舟皿内物料层的不均匀,致使较厚的物料层处尚存在未还原的钨氧化物,同样造成了产品质量的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钨粉还原的均流型双层舟皿,使得制备过程简单、单位使用成本降低、产品质量稳定。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钨粉还原的均流型双层舟皿,它包括一上舟皿、一下舟皿,上舟皿可拆卸架设于下舟皿之上,上、下舟皿均由前板、后板、两侧板及底板构成,上舟皿的前板呈倾斜状与两侧板及底板固定相联接,上舟皿两侧板的前部略微向内倾斜,上舟皿的底部分别对称接有前支座、中支座、后支座,其前支座、中支座、后支座上均设有可用于架靠下舟皿的座架;前支座上还包括有“L”型前插板,前座架与“L”型前插板的外侧壁固定相联接,“L”型前插板的“L”一端与底板固定相接,另一端可拆卸顶靠于下舟皿前板的内壁,前插板外侧壁可拆卸贴靠于下舟皿的侧板内壁上;后支座还包括有后插板,后座架与后插板的外侧壁固定相联接,后插板的一端与底板固定相接,后插板外侧壁可拆卸贴靠于下舟皿的侧板内壁上。在使用时,下舟皿由前板、后板、两侧板、底板围接而成,形成一具有长方形凹腔的舟皿,凹腔内可放置用于还原钨粉的物料,上舟皿亦由前板、后板、两侧板、底板围接而成,所围成的凹腔可放置用于还原钨粉的物料,上舟皿的前板呈倾斜状与其两侧板及底板固定相联接,上舟皿两侧板的前部略微向内倾斜,这样在上舟皿的前部形成了一尖头状,可有利于引导气流进入下舟皿,上舟皿的底部分别对称接有前支座、中支座、后支座,其前支座、中支座、后支座上均设有可用于架靠下舟皿的座架;当上舟皿放在下舟皿之上时,前支座、中支座、后支座上的座架分别压靠在下舟皿两侧板的上沿;在前支座上还有“L”型前插板,前座架与“L”型前插板的外侧壁固定相联接,“L”型前插板的“L”一端与底板固定相接,上舟皿放在下舟皿之上时,前插板外侧壁刚好贴靠在下舟皿的侧板内壁上,“L”另一端则刚好顶靠在下舟皿前板的内壁,使上、下舟皿在其前部产生较大的间隙,等于加大了下舟皿的进气口;在后支座上还有后插板,后座架与后插板的外侧壁固定相联接,后插板的一端与底板固定相接,上舟皿放在下舟皿之上时,后插板外侧壁刚好贴靠在下舟皿的侧板内壁上。这样,上舟皿放在下舟皿之上时,上舟皿基本上不会相对于下舟皿作太大的移动,得到相对的固定;当若干组的上、下舟皿在炉管内移动时,其下舟皿进入的气流在上舟皿前部尖头的导流作用下大大增加,使得进入上、下舟皿的氢气量相同,在上、下舟皿装料量相同的情况下,可生产同一粒度的钨粉。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将上舟皿的前板形成一倾斜状与其两侧板及底板固定相联接,将上舟皿两侧板的前部制成略微向内倾斜,并使上舟皿的前插板顶靠在下舟皿前板的内壁上,这样可使下舟皿的前部与上舟皿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使下舟皿进入的氢气量可以增加许多,而上舟皿前板的倾斜状还具有较好的导流作用,更有利于氢气的流入,这样,就形成了均流型的双层舟皿,使上、下舟皿流入的气流相同,可以实现在装料量相同的情况下,生产出同一粒度的钨粉,使得整个制备过程简化,单位使用成本获得大大降低;由于在上舟皿前部和后部各接有前插板和后插板,前插板的一“L”型端部顶靠在下舟皿前板的内壁,前插板外侧壁贴靠在下舟皿的侧板内壁上,而后插板外侧壁贴靠在下舟皿的侧板内壁上,使上舟皿相对固定于下舟皿上,在上、下舟皿向前移动过程中,上舟皿不会相对于下舟皿产生位移,避免了上舟皿移动后,造成下层舟皿的氢气流入量发生变化,而造成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同时,也可避免由于上层舟皿的活动所造成的上层舟皿内物料层的不均匀,致使较厚的物料层处尚存在未还原的钨氧化物,而造成了产品质量的不稳定。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用于钨粉还原的均流型双层舟皿不局限于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构造图;图2是本技术的构造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上舟皿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上舟皿的俯视图; 图5是本技术上舟皿的左视图;图6是本技术上舟皿的右视图;图7是沿图4中A-A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附图所示,本技术的用于钨粉还原的均流型双层舟皿,它包括一上舟皿1、一下舟皿2,上舟皿1可拆卸架设于下舟皿2之上,下舟皿由前板、后板、两侧板、底板围接而成,形成一具有长方形的凹腔;上舟皿由前板11、两侧板12、底板1 3、后板14构成,上舟皿1的前板11呈倾斜状与两侧板12及底板13固定相联接,上舟皿两侧板12的前部略微向内倾斜121,上舟皿1的底部分别对称接有前支座15、中支座16、后支座17,其前支座15、中支座16、后支座17上均设有可用于架靠下舟皿的座架;其中支座16即为座架,前支座15由前座架151和“L”型前插板152组成,前座架151与“L”型前插板152的外侧壁固定相联接,“L”型前插板152的“L”一端与底板13固定相接,另一端可拆卸顶靠于下舟皿2前板的内壁,前插板152外侧壁可拆卸贴靠于下舟皿2的侧板内壁上;后支座17由后座架171和后插板172,后座架171与后插板172的外侧壁固定相联接,后插板171的一端与底板13固定相接,后插板172外侧壁可拆卸贴靠于下舟皿2的侧板内壁上。在使用时,下舟皿2由前板、后板、两侧板、底板围接而成,形成一具有长方形凹腔的舟皿,舟皿内可放置用于还原钨粉的物料,上舟皿1由前板11、后板14、两侧板12、底板13围接而成,所形成的凹腔可放置用于还原钨粉的物料,上舟皿1的前板11呈倾斜状与其两侧板12及底板13固定相联接,上舟皿1两侧板12的前部略微向内倾斜121,这样在上舟皿的前部形成了一尖头,可有利于引导气流进入下舟皿2,上舟皿1的底部分别对称接有前支座15、中支座16、后支座17,其前支座15、中支座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冲浒,陈维铉,吴高潮,陈金铃,李凌祥,谢启超,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