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混合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49108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4 0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混合连接节点,包括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梁,钢梁包括上翼缘、下翼缘和腹板,腹板设于上翼缘和下翼缘之间,上翼缘和下翼缘平行设置,上翼缘的长度小于下翼缘的长度,腹板与钢管混凝土柱固定连接,钢管混凝土柱的外侧固定有外环板和套管,套管设于外环板的下方,外环板设有四个焊接端部,相邻两个焊接端部之间设有斜面,焊接端部的侧面与上翼缘的侧面平行设置,焊接端部与上翼缘固定连接,套管与下翼缘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简化梁柱连接节点,同时保证节点满足基本力学性能,而且制作效率高,不影响建筑空间。

Joint joint of steel beam an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joint joint of steel beam an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 including steel tube concrete column and steel beam. The steel beam includes upper flange, lower flange and web. The web is arranged between upper flange and lower flange. The upper flange and lower flange are arranged in parallel. The length of the upper flange is less than the length of the lower flange and the web is coagulant with the steel tube. The outer ring plate and casing are fixed on the outside of the concrete column of the concrete column. The outer ring plate has four welding ends, and there is a slope between the two adjacent welding ends. The side of the welding end is arranged in parallel with the side of the upper flange. The welding end is fixed with the upper flange, and the casing and the casing are connected. The lower flange is fixed. The utility model can simplify the beam column connection node and ensure that the joints satisfy the bas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high without affecting the building sp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混合连接节点
本技术属于建筑结构
,具体涉及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混合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框架结构传力途径是通过节点转动刚度实现的,也是框架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的市场需求下,如何简化梁柱连接节点,同时又保证节点满足基本力学性能是一个重要的研发方向。基于力学性能的好坏,钢管混凝土柱作为框架柱是较合理的选择,如此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的连接节点成为研究重点。目前阶段该节点类型主要有内隔板式节点,外环板式节点,内隔板贯通式节点,外肋环板式节点等,其中内隔板式节点和内隔板贯通式节点需要将钢管截断进行制作,当钢管较小时,内隔板对混凝土浇筑有影响;外环板式节点环板突出宽度较大,影响建筑感官及建筑空间;外肋环板式节点中竖向板对叠合板搁置有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混合连接节点,能简化梁柱连接节点,同时保证节点满足基本力学性能,而且制作效率高,不影响建筑空间。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混合连接节点,包括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梁,其特征在于:钢梁包括上翼缘、下翼缘和腹板,腹板设于上翼缘和下翼缘之间,上翼缘和下翼缘平行设置,上翼缘的长度小于下翼缘的长度,腹板与钢管混凝土柱固定连接,钢管混凝土柱的外侧固定有外环板和套管,套管设于外环板的下方,外环板设有四个焊接端部,相邻两个焊接端部之间设有斜面,焊接端部的侧面与上翼缘的侧面平行设置,焊接端部与上翼缘固定连接,套管与下翼缘固定连接。该连接节点能简化梁柱连接节点,同时保证节点满足基本力学性能,而且减少用钢量,制作效率高,不影响建筑空间。进一步,腹板与钢管混凝土柱之间设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一端与钢管混凝土柱的外表面焊接固定,连接板的另一端与腹板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实现腹板与钢管混凝土柱固定连接。进一步,套管的厚度不小于钢管混凝土柱的厚度,由于套管与下翼缘固定连接,套管受到钢梁的下翼缘往外拉力,需要套管具有足够的刚度,同时需要满足套管与钢管混凝土柱之间具有足够的焊接强度,因此套管的厚度应不小于钢管混凝土柱的厚度。进一步,焊接端部与上翼缘通过焊缝固定连接,套管与下翼缘通过焊缝固定连接,实现焊接端部与上翼缘固定连接,套管与下翼缘固定连接,当套管受到钢梁的下翼缘往外拉力时,由于套管的高度较小,即受弯力臂小,因此套管与钢管混凝土柱之间无需塞焊。进一步,焊接端部与上翼缘通过焊缝固定连接,套管的侧面均焊接有加劲板,相邻两块加劲板之间焊接固定,加劲板与下翼缘通过焊缝固定连接,由于加劲板的设置,将内力扩散。进一步,相邻两块加劲板的侧面处于同一平面上,便于相邻两块加劲板之间焊接固定,同时提高美观性。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将钢梁的上翼缘和下翼缘平行设置,同时上翼缘的长度小于下翼缘的长度,而且在钢管混凝土柱的外侧固定外环板和套管,套管设于外环板的下方,再将上翼缘与外环板的焊接端部固定连接,将套管与下翼缘固定连接。本技术能简化梁柱连接节点,保证节点满足基本力学性能,而且制作效率高。当套管受到钢梁的翼缘往外拉力时,由于套管的高度较小,即受弯力臂小,因此套管与钢管混凝土柱之间无需塞焊,减少用钢量。同时本技术将外环板设置在楼板的底部,不影响建筑空间。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钢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外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套管与加劲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钢管混凝土柱;2-钢梁;3-上翼缘;4-下翼缘;5-腹板;6-外环板;7-套管;8-焊接端部;9-斜面;10-连接板;11-加劲板。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技术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混合连接节点,包括钢管混凝土柱1和钢梁2。钢管混凝土柱1和钢梁2由车间制作,钢管混凝土柱1按三层一节制作,楼层位置无需截断,制作效率高。钢管混凝土柱1可以为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方钢管混凝土柱和圆钢管混凝土柱,其中钢管部分有车间制作完成,混凝土部分有工地现场浇筑完成;钢梁2可以为热轧H型钢和焊接H型钢。钢梁2包括上翼缘3、下翼缘4和腹板5,腹板5设于上翼缘3和下翼缘4之间,上翼缘3和下翼缘4平行设置,上翼缘3的长度小于下翼缘4的长度,腹板5与钢管混凝土柱1固定连接。腹板5与钢管混凝土柱1之间设有连接板10,连接板10的一端与钢管混凝土柱1的外表面焊接固定,连接板10的另一端与腹板5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实现腹板5与钢管混凝土柱1固定连接。钢管混凝土柱1的外侧固定有外环板6和套管7,套管7设于外环板6的下方。外环板6设有四个焊接端部8,相邻两个焊接端部8之间设有斜面9,焊接端部8的侧面与上翼缘3的侧面平行设置,这样构造的外环板6方便与上翼缘3连接。焊接端部8与上翼缘3固定连接,套管7与下翼缘4固定连接。套管7的厚度不小于钢管混凝土柱1的厚度,由于套管7与下翼缘4固定连接,套管7受到钢梁2的下翼缘4往外拉力,需要套管7具有足够的刚度,同时需要满足套管7与钢管混凝土柱1之间具有足够的焊接强度,因此套管7的厚度应不小于钢管混凝土柱1的厚度。为了实现焊接端部8与上翼缘3固定连接,套管7与下翼缘4固定连接,本技术采用两种实施例进行连接。实施例一中,焊接端部8与上翼缘3通过焊缝固定连接,套管7与下翼缘4通过焊缝固定连接,实现焊接端部8与上翼缘3固定连接,套管7与下翼缘4固定连接,当套管7受到钢梁2的下翼缘4往外拉力时,由于套管7的高度较小,即受弯力臂小,因此套管7与钢管混凝土柱1之间无需塞焊。实施例二中,焊接端部8与上翼缘3通过焊缝固定连接,套管7的侧面均焊接有加劲板11,相邻两块加劲板11之间焊接固定,加劲板11与下翼缘4通过焊缝固定连接,由于加劲板11的设置,将内力扩散。相邻两块加劲板11的侧面处于同一平面上,便于相邻两块加劲板11之间焊接固定,同时提高美观性。本技术将钢梁2的上翼缘3和下翼缘4平行设置,同时上翼缘3的长度小于下翼缘4的长度,而且在钢管混凝土柱1的外侧固定外环板6和套管7,套管7设于外环板6的下方,再将上翼缘3与外环板6的焊接端部8固定连接,将套管7与下翼缘4固定连接。本技术能简化梁柱连接节点,保证节点满足基本力学性能,而且制作效率高。当套管7受到钢梁2的翼缘往外拉力时,由于套管7的高度较小,即受弯力臂小,因此套管7与钢管混凝土柱1之间无需塞焊,减少用钢量。同时本技术将外环板6设置在楼板的底部,不影响建筑空间。本技术节点构造也适用于钢板组合剪力墙的端柱与钢梁的连接。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但本技术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技术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的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混合连接节点

【技术保护点】
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混合连接节点,包括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包括上翼缘、下翼缘和腹板,所述腹板设于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之间,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平行设置,所述上翼缘的长度小于所述下翼缘的长度,所述腹板与所述钢管混凝土柱固定连接,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外侧固定有外环板和套管,所述套管设于所述外环板的下方,所述外环板设有四个焊接端部,相邻两个所述焊接端部之间设有斜面,所述焊接端部的侧面与所述上翼缘的侧面平行设置,所述焊接端部与所述上翼缘固定连接,所述套管与所述下翼缘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混合连接节点,包括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包括上翼缘、下翼缘和腹板,所述腹板设于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之间,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平行设置,所述上翼缘的长度小于所述下翼缘的长度,所述腹板与所述钢管混凝土柱固定连接,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外侧固定有外环板和套管,所述套管设于所述外环板的下方,所述外环板设有四个焊接端部,相邻两个所述焊接端部之间设有斜面,所述焊接端部的侧面与所述上翼缘的侧面平行设置,所述焊接端部与所述上翼缘固定连接,所述套管与所述下翼缘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混合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与所述钢管混凝土柱之间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安费建伟高炎旭马嘉伟王自若来丽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南建设集团钢结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