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管槽内淬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81128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金属材料的热处理设备,尤其是一种钢管槽内淬火装置,一种钢管槽内淬火装置,其特征是:在淬火槽(4)槽口一侧连接有进料辊道(1),进料辊道(1)向淬火槽(4)槽口内侧连接有翻料钩(2),升降旋转装置(3)在淬火槽(4)内;在淬火槽(4)槽口另一侧连接有斜台架(5),斜台架(5)上连接有挡料装置(6),斜台架(5)与步进运输机(8)搭接;在步进运输机(8)上方设置有空液吹气装置(7),步进运输机(8)另一侧连接有出料辊道(9)。它不但工艺先进,钢管的热处理质量高,而且结构新颖、刚度好,具有较好的性价比。(*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金属材料的热处理设备,尤其是一种钢管槽内淬火 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世界石油开采业技术的发展,材料及设备的要求不断提高,石油钢 管的质量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油井管的机械性能及耐腐蚀性能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石油工业国际权威组织美国石油协会(API)制定的标准,对高钢 级的油井管必须进行调质处理,于是就需要对钢管进行淬火处理,就是将钢 管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火介质中快速冷却。淬 火的目的就是提高钢管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目前,国内外的钢管淬火方式通常有"浸淬"、"喷淬"、"内外直线轴流 淬火"、"喷淬+内旋转轴流淬火"、"浸淬+内直线轴流淬火"等形式,申请号 为87205202的国内专利技术也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高速喷流钢管淬火装置, 该装置在处理普通钢管方面虽然经济实用,但相对于石油钢管要求的高质量 高标准显得工艺落后,热处理后的钢管机械性能及耐腐蚀性能满足不了石油 钢管的特殊质量要求,国外进口的石油钢管热处理设备也存在成本较高,性 价比较低的问题,因而,急待开发一种石袖钢管淬火装置,用来降低管材成 本、提高产品性能和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钢管淬火装置工艺落后,热处理后的钢管机械性能及耐 腐蚀性能满足不了石油钢管的特殊质量要求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钢 管槽内淬火装置,该技术不但工艺先进,钢管的热处理质量高,而且结 构新颖、刚度好,具有较好的性价比。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钢管槽内淬火装置,它至少由 进料辊道l、翻料钩2、升降旋转装置3、淬火槽4、斜台架5、挡料装置6、 空液吹气装置7、步进运输机8、出料辊道9及管道组成,其特征是在淬 火槽4槽口一侧连接有进料辊道1,进料辊道1向淬火槽4槽口内侧连接有 翻料钩2,升降旋转装置3在淬火槽4内;在淬火槽4槽口另一侧连接有斜 台架5,斜台架5上连接有挡料装置6,斜台架5与步进运输机8搭接;在 步进运输机8上方设置有空液吹气装置7,步进运输机8另一侧连接有出料 辊道9。所述的升降旋转装置3由左升降缸21、左支撑梁22、下料翻板23、导向支架24、旋转支撑25、压紧装置26、框架梁27、内喷喷头28、右升降缸 29、右支撑梁30及拖链管道组成;导向支架24在升降旋转装置3底部,左 升降缸21、左支撑梁22连接在升降旋转装置3框架一侧,右升降缸29、右 支撑梁30连接在升降旋转装置3框架另一侧;下料翻板23通过旋转支撑25 平行连接在升降旋转装置3框架下部;框架梁27平行连接在升降旋转装置3 框架中部,框架梁27上等间距分布有一个以上压紧装置26,内喷喷头28 连接在与右支撑梁30相对应一侧的升降旋转装置3框架下部。所述的淬火槽4通过管件连通有溢流管10、平衡泵组11、三通阀组13 和循环/搅拌管14、回液管。所述的空液吹气装置7连接在空水位固定支架16上,空液吹气装7置 由空液装置17和吹气装置18组成。所述的进料辊道1有一组以上。所述的进料辊道1有一组以上。所述的三通阀组13上连通有进液管、内喷管和回液管15。 所述的内喷喷头28上的接管可伸縮。 所述的挡料装置6上连接有不同规格的挡料片。 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1. 下料翻板、旋转支撑、压紧装置和内喷喷头全部安装在框架梁上,框 架梁在油缸的驱动下整体升降,结构整体性好;2. 旋转装置由马达驱动,对机械的冲击减少;3. 内喷喷头的接管可以伸縮,可使内喷时钢管中心始终与内喷喷头中心一致,淬火均匀迅速,防止了钢管的淬裂和弯曲,确保了淬火质量;4. 设有平衡泵组保证在淬火过程中液面的平衡,钢管的淬火工艺可靠;5. 针对不同管径的钢管,挡料装置上设计有不同规格的挡料片,每次拨管合适准确。附图说明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平面布置图; 图3是实施例的升降旋转装置结构正视图; 图4是实施例的升降旋转装置结构侧视图。图中1、进料辊道;2、翻料钩;3、升降旋转装置;4、淬火槽;5、 斜台架;6、挡料装置;7、空液吹气装置;8、步进运输机;9、出料辊道; 10、溢流管;11、平衡泵组;12、定位装置;13、三通阔组;14、循环/搅拌管;15、回液管;16、空液位固定支架;17、空液装置;18、吹气装置; 19、固定支架一;20、固定支架二; 21、左升降缸;22、左支撑梁;23、下料翻板;24、导向支架;25、旋转支撑;26、压紧装置;27、框架梁;28、内喷喷头;29、右升降缸;30、右支撑梁。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从图1可以看出,该装置由进 料辊道l、翻料钩2、升降旋转装置3、淬火槽4、斜台架5、挡料装置6、 空液吹气装置7、步进运输机8、出料辊道9及管道组成,在淬火槽4的槽 口一侧连接有进料辊道1,进料辊道1向淬火槽4槽口内侧连接有翻料钩2, 升降旋转装置3设置于淬火槽4内;在淬火槽4的槽口另一侧连接有斜台架 5,其末端安装有挡料装置6并且与步进运输机8搭接;在步进运输机8上 方设置有空液吹气装置7,另一侧连接有出料辊道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平面布置图。如图2所示,本技术从上 到下完成钢管的淬火,在空液位固定支架16处设有空液吹气装置7,空液吹 气装7置由空液装置17和吹气装置18组成;淬火槽4上接有溢流管10、平 衡泵组11、三通阀组13和循环/搅拌管14等,对淬火槽内的液位进行控制, 确保钢管的淬透。图3、图4是实施例的升降旋转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升降旋转 装置是本技术的核心,升降旋转装置3由左升降缸21、左支撑梁22、 下料翻板23、导向支架24、旋转支撑25、压紧装置26、框架梁27、内喷喷 头28、右升降缸29、右支撑梁30及拖链管道组成,导向支架24在升降旋 转装置3底部,左升降缸21、左支撑梁22连接在升降旋转装置3框架一侧, 右升降缸29、右支撑梁30连接在升降旋转装置3框架另一侧;下料翻板23 通过旋转支撑25平行连接在升降旋转装置3框架下部;框架梁27平行连接 在升降旋转装置3框架中部,框架梁27上等间距分布有一个以上压紧装置 26,内喷喷头28连接在与右支撑梁30相对应一侧的升降旋转装置3框架下 部。框架梁27在左右升降缸的带动下完成对钢管的快速淬火,并且内喷喷 头28的接管可以伸縮,满足内喷时钢管中心保持与内喷喷头28中心一致。该装置的进料辊道1可以有多组。该装置的挡料装置6上连接有不同规格的挡料片,挡料装置6具有挡料 和单根拨料的功能。该装置的步进运输机8可以具有多个工位,用油缸控制升降,用马达控 制前进和后退。该装置的出料辊道9可以有多组。该装置的三通阀组13上设有进液管、内喷管和回液管15。本技术的工艺流程为本装置采用如下"浸淬+旋转+内喷"的淬火工艺在钢管进行淬火处理 时,钢管到达定位装置12发讯后,翻料钩2从接料位翻转到送料位,将钢管送到旋转支撑25的支撑轮上慢速旋转,多组压紧装置26压下将钢管压紧, 随后支撑轮带动钢管快速旋转,框架梁27在左升降缸21和右升降缸29同 时驱动向下快速运动,将钢管浸入淬火槽4内不断循环的淬火介质中,这时 由始终与钢管管口对准的内喷喷头28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管槽内淬火装置,它至少由进料辊道(1)、翻料钩(2)、升降旋转装置(3)、淬火槽(4)、斜台架(5)、挡料装置(6)、空液吹气装置(7)、步进运输机(8)、出料辊道(9)及管道组成,其特征是:在淬火槽(4)槽口一侧连接有进料辊道(1),进料辊道(1)向淬火槽(4)槽口内侧连接有翻料钩(2),升降旋转装置(3)在淬火槽(4)内;在淬火槽(4)槽口另一侧连接有斜台架(5),斜台架(5)上连接有挡料装置(6),斜台架(5)与步进运输机(8)搭接;在步进运输机(8)上方设置有空液吹气装置(7),步进运输机(8)另一侧连接有出料辊道(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能惠杜学斌雷刚邵国栋任明杰卫凌云曹文胜薛菲菲房志远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