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齿轮箱高速轴轴承润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5144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8 06: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齿轮箱高速轴轴承润滑结构,可以在轴承套底部积存一定量的润滑油,对需要润滑的轴承和零件起到良好的润滑和冷却作用,多余的润滑油可通过卸荷结构排出。避免了采用现有技术中通过进油口出油口大小控制结构内部润滑油量的方式,使进油口、出油口加工的精度要求降低,降低了加工风险。同时由于积存润滑油液面低于油封下端,使本结构发生润滑油泄漏的风险也大大减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齿轮箱高速轴轴承润滑结构
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润滑领域,特别是一种齿轮箱高速轴轴承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客运索道作为现代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广泛分布于各大旅游景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减速器作为客运索道的核心部件,其可靠性,安全性尤为重要。减速器是否能够安全运行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轴承。索道减速器输入轴的转速高达700~1000rpm,平均每天工作约8个小时,如果润滑性能不好,高速旋转摩擦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加剧轴承的磨损,降低使用寿命,影响减速器的正常工作,甚至损坏减速器。除了长时间影响运营、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很可能发生索道进退不得的严重情况,产生巨大的安全隐患。持续改进润滑油品和润滑结构,对确保索道运营安全至关重要。现有结构存在一定风险隐患。轴承套上端进油,下端出油。通过进油口大小控制流入速度,出油口控制流出速度,流入、流出油量达到平衡时,才能保证结构内润滑油总量恒定。这种平衡的状态很难把握。进油口大、出油口小会导致油量过多,影响轴承散热而且容易使油封发生泄漏。进油口小、出油口大会导致油量过少,距进油口较远的轴承不能被润滑,降低了轴承的使用寿命。因鉴于此,特提出此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润滑效果好,不易泄漏的齿轮箱高速轴轴承润滑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齿轮箱高速轴轴承润滑结构,所述润滑结构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安装有一与机体内腔配合的轴承套,所述轴承套内设有一伞齿轮轴;机体的一端设有一端盖,端盖在与轴承套的对应位置设有一通孔,使所述伞齿轮轴穿过所述通孔;伞齿轮轴在通孔处设有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与伞齿轮轴配合,第一轴套外侧设有填充第一轴套与通孔间空隙的油封;在轴承套内从近端盖端到远离端盖端依次的设有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第二轴套和圆柱滚子轴承,所述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第二轴套和圆柱滚子轴承分别与伞齿轮轴配合;所述第二轴套外侧设有一与轴承套内壁配合的隔套,所述隔套的长度与第二轴套相等;圆柱滚子轴承通过轴承套远离端盖端端面定位,第二圆锥滚子轴承通过隔套、第二轴套和圆柱滚子轴承定位,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对称安装;在轴承套的上部、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间隙的对应位置构造有轴承套进油口,在机体上部、轴承套进油口的对应位置构造有机体进油口;在端盖和轴承套接缝的下部、以轴承套纵向截面为对称平面对称的构造有两个卸荷结构;在所述轴承套外壁与所述卸荷结构对应位置设有油路槽。优选地,所述端盖通过螺栓螺母组件或螺钉固定连接在机体上。优选地,所述油封为多个油封叠加而成。优选地,所述油封下端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高于卸荷结构的上端。优选地,所述卸荷结构为一卸荷油孔。优选地,所述卸荷油孔开设于轴承套上优选地,所述卸荷油孔开设于端盖上。优选地,所述卸荷油孔由构造于端盖上的部分和构造于轴承套上的部分组合而成。优选地,所述油路槽出口和机体进油口通过一润滑油循环系统相连。本技术提供的齿轮箱高速轴轴承润滑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润滑油会在轴承套底部积蓄,润滑所有轴承,并辅助散热,避免齿轮箱温度过高;多余油液会通过卸荷结构排出,可以维持结构内油量稳定,避免轴承套内积蓄太多油液造成泄漏;降低了对于进油口出油口的生产工艺要求,降低了加工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齿轮箱高速轴轴承润滑结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齿轮箱高速轴轴承润滑结构油路结构示意图。图中:1.伞齿轮轴2.第一轴套3.油封4.端盖5.第一圆锥滚子轴承6.机体7.轴承套8.隔套9.第二轴套10.圆柱滚子轴承11.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2.机体进油口13.轴承套进油口14.卸荷油孔15.油路槽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齿轮箱高速轴轴承润滑结构。所述齿轮箱高速轴轴承润滑结构包括一机体6,机体6内构造有一柱形内腔,内腔内容纳有一与内腔配合的轴承套7。机体6的一端设有一端盖4,端盖4通过若干螺栓螺母组件或螺钉与机体6连接固定连接。端盖4上构造有一通孔,伞齿轮轴1贯穿安装在轴承套7内并从端盖4上的通孔出穿出(如图1所示)。伞齿轮轴1在通孔处设有一与伞齿轮轴配合的第一轴套2,第一轴套2外侧设有油封3填充第一轴套2与通孔之间的空隙,保证润滑结构内的密封状态。油封3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的需要增减,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重叠布置的两层油封。轴承套7内从近端盖端到远离端盖端依次的环绕伞齿轮轴1安装有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1、第二轴套9和圆柱滚子轴承10。所述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1、第二轴套9和圆柱滚子轴承10均与伞齿轮轴配合。第二轴套9外侧设有一隔套8,所述隔套8与轴承套7内壁配合,且长度与第二轴套9相等。圆柱滚子轴承10通过轴承套7内腔远离端盖端内端面定位,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1通过第二轴套9、隔套8和圆柱滚子轴承10定位,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1对称安装,可以使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1承受更大的轴向承载力。在轴承套7的上部与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1之间间隙的对应位置构造有一轴承套进油口13,在机体6上部的轴承套进油口13的对应位置构造有一机体进油口12,使润滑油可以从机体进油口12经过轴承套进油口13进入到轴承套7内部对其中的轴承和零件进行润滑。在端盖4和轴承套7接缝的下部以轴承套纵向截面为对称平面对称的构造有两个卸荷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卸荷结构为卸荷油孔14。需要注意的是,卸荷油孔14可以开设在轴承套7上或开设在端盖4上或由开设于轴承套7和端盖4上的部分组合而成,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卸荷油孔开设于轴承套7。所述卸荷油孔14在竖直方向上与竖直方向有一夹角,使油液可以在轴承套7底部积存,多余的油液则会通过卸荷油孔14排出。在轴承套7底部积存的油液可以对轴承套内部的零件起冷却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各轴承和伞齿轮轴1的旋转飞溅润滑各轴承和零件的上部。所述卸荷油孔14在竖直方向上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可根据在轴承套7底端积存油液量的实际需要设置,所述夹角越大,在轴承套7底端积存的油液量越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应使积存油液的液面高度低于油封3的下端,以降低润滑油泄漏的风险。在轴承套7外壁下部与卸荷油孔14对应的位置构造有油路槽15,用于排出多余的油液。油路槽15的出口通过一润滑油循环系统与机体进油口12连接,使润滑油可以在所述润滑结构内循环使用,并使过热的润滑油在结构外被冷却。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齿轮箱高速轴轴承润滑结构,可以在轴承套底部积存一定量的润滑油,对需要润滑的轴承和零件起到良好的润滑和冷却作用,多余的润滑油可通过卸荷油孔排出。避免了采用现有技术中通过进油口出油口大小控制结构内部润滑油量的方式,使进油口、出油口加工的精度要求降低,降低了加工风险。同时由于积存润滑油液面低于油封下端,使本结构发生润滑油泄漏的风险也大大减少。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技术构思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该技术构思的前提下,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齿轮箱高速轴轴承润滑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齿轮箱高速轴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结构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安装有一与机体内腔配合的轴承套,所述轴承套内设有一伞齿轮轴;机体的一端设有一端盖,端盖在与轴承套的对应位置设有一通孔,使所述伞齿轮轴穿过所述通孔;伞齿轮轴在通孔处设有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与伞齿轮轴配合,第一轴套外侧设有填充第一轴套与通孔间空隙的油封;在轴承套内从近端盖端到远离端盖端依次的设有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第二轴套和圆柱滚子轴承,所述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第二轴套和圆柱滚子轴承分别与伞齿轮轴配合;所述第二轴套外侧设有一与轴承套内壁配合的隔套,所述隔套的长度与第二轴套相等;圆柱滚子轴承通过轴承套远离端盖端端面定位,第二圆锥滚子轴承通过隔套、第二轴套和圆柱滚子轴承定位,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对称安装;在轴承套的上部、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间隙的对应位置构造有轴承套进油口,在机体上部、轴承套进油口的对应位置构造有机体进油口;在端盖和轴承套接缝的下部、以轴承套纵向截面为对称平面对称的构造有两个卸荷结构;在所述轴承套外壁与所述卸荷结构对应位置设有油路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齿轮箱高速轴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结构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安装有一与机体内腔配合的轴承套,所述轴承套内设有一伞齿轮轴;机体的一端设有一端盖,端盖在与轴承套的对应位置设有一通孔,使所述伞齿轮轴穿过所述通孔;伞齿轮轴在通孔处设有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与伞齿轮轴配合,第一轴套外侧设有填充第一轴套与通孔间空隙的油封;在轴承套内从近端盖端到远离端盖端依次的设有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第二轴套和圆柱滚子轴承,所述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第二轴套和圆柱滚子轴承分别与伞齿轮轴配合;所述第二轴套外侧设有一与轴承套内壁配合的隔套,所述隔套的长度与第二轴套相等;圆柱滚子轴承通过轴承套远离端盖端端面定位,第二圆锥滚子轴承通过隔套、第二轴套和圆柱滚子轴承定位,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对称安装;在轴承套的上部、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间隙的对应位置构造有轴承套进油口,在机体上部、轴承套进油口的对应位置构造有机体进油口;在端盖和轴承套接缝的下部、以轴承套纵向截面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想马文广刘喜龙马玺张亮
申请(专利权)人: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宁夏,6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