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减震扭扭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4276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8 0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减震扭扭车,涉及儿童玩具车技术领域,包括车体、后轮组件和后轮减震装置;后轮组件包括后轮轴以及安装在后轮轴两端的后轮;后轮减震装置包括底座和至少一个减震组件;底座设有安装后轮轴的轴孔,且后轮轴与底座转动连接;减震组件一端与底座连接,另一端与车体连接,用于缓冲后轮组件对车体的冲击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减震扭扭车,在高速行驶或者凹凸不平路面行驶时的有很好的减震作用。后轮减震装置配合后轮组件起到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体冲击力的作用,衰减由此形成的震动,起到更好的减震作用,保证扭扭车能够平顺地行驶,提高孩子乘坐扭扭车的舒适度。

After the shock twist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减震扭扭车
本技术涉及儿童玩具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后减震扭扭车。
技术介绍
扭扭车又称摇摆车,结构稳固,操作简单,无需电瓶和传动装置,只要左右转动方向盘,就可随意前后行驶,扭扭车是一种环保的绿色玩具,最早出现在中国台湾。价格亲民,适用于亲子活动。可单人游戏和多人游戏,适合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由于车身距地面较低,所以也较为安全。扭扭车的正确骑法,应该是孩子坐在车座上,双脚放在脚蹬的部位,利用方向盘扭转产生向前的牵引力,这种方式产生的速度较慢。但是,在实际中大多数的孩子都是骑在扭扭车上,用脚撑地向前滑动,这种方式使扭扭车的速度大大提高。现有的扭扭车没有减震功能,或者单纯的依靠橡胶轮胎减震,当小朋友体重较重,车速较快时,根本起不到减震的效果。小朋友骑扭扭车经过凹凸不平的路面时,容易被颠倒。并且在凹凸不平的路面滑行震动极大,会使孩子幼嫩的骨骼发育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减震扭扭车,在高速行驶或者凹凸不平路面行驶时的有很好的减震作用。后轮减震装置配合后轮组件起到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体冲击力的作用,衰减由此形成的震动,起到更好的减震作用,保证扭扭车能够平顺地行驶,提高孩子乘坐扭扭车的舒适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后减震扭扭车,包括:车体、后轮组件和后轮减震装置;所述后轮组件包括后轮轴以及安装在所述后轮轴两端的后轮;所述后轮减震装置包括底座和至少一个减震组件;所述底座设有安装所述后轮轴的轴孔,且所述后轮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减震组件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体连接,用于缓冲所述后轮组件对所述车体的冲击力。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底座和所述车体之间,用于缓冲所述后轮轴对所述车体的冲击力;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底座和所述车体之间,用于保护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内部或者套设在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外部。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组件还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一体式结构或者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后轮减震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连接所述车体和所述底座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一端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底座一体式结构或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上设有第二支撑件,当所述车体下降到最低位置时,所述第二支撑件上表面与所述车体底部接触。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车体的连接处还设有用于减震的第二弹性元件;或者,所述连接件上还设有第三弹性元件,所述第三弹性元件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车体通过活动销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还设有第三支撑件,当所述车体下降到最低位置时,所述第三支撑件上表面与所述车体底部接触。本技术提供的后减震扭扭车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后减震扭扭车,包括:车体、后轮组件和后轮减震装置;后轮组件包括后轮轴以及安装在后轮轴两端的后轮;后轮减震装置包括底座和至少一个减震组件;底座设有安装后轮轴的轴孔,且后轮轴与底座转动连接;减震组件一端与底座连接,另一端与车体连接,用于缓冲后轮组件对车体的冲击力。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后减震扭扭车,扭扭车在高速行驶或者凹凸不平的路面行驶时后轮减震装置可以较好地缓冲后轮对车体的冲击,起到减震作用。后轮轴安装在底座上,且可绕底座的轴孔中心线转动,从而实现后轮相对地面的运动。减震组件设置在底座上且与车体连接支撑车体,减震组件可以很好的缓冲与地面直接接触的后轮上下起伏引起的底座上下起伏对车体的冲击力,维持车体平稳,保障车上孩子的安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后减震扭扭车,在高速行驶或者凹凸不平路面行驶时的有很好的减震作用。后轮减震装置配合后轮组件起到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体冲击力的作用,衰减由此形成的震动,起到更好的减震作用,保证扭扭车能够平顺地行驶,提高孩子乘坐扭扭车的舒适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减震扭扭车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减震扭扭车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减震扭扭车的结构示意图三;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减震扭扭车的结构示意图四;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车体;2-后轮组件;3-后轮减震装置;21-后轮轴;22-后轮;31-底座;32-减震组件;33-连接件;311-第三支撑件;321-第一弹性元件;322-第一支撑件;323-缓冲层;331-第二支撑件;332-第二弹性元件;333-第三弹性元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请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减震扭扭车作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减震扭扭车,包括:车体1、后轮组件2和后轮减震装置3;后轮组件2包括后轮轴21以及安装在后轮轴21两端的后轮22;后轮减震装置3包括底座31和至少一个减震组件32;底座31设有安装后轮轴21的轴孔,且后轮轴21与底座31转动连接;减震组件32一端与底座31连接,另一端与车体1连接,用于缓冲后轮组件2对车体1的冲击力。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后减震扭扭车,包括:车体1、后轮组件2和后轮减震装置3;后轮组件2包括后轮轴21以及安装在后轮轴21两端的后轮22;后轮减震装置3包括底座31和至少一个减震组件32;底座31设有安装后轮轴21的轴孔,且后轮轴21与底座31转动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后减震扭扭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减震扭扭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后轮组件(2)和后轮减震装置(3);所述后轮组件(2)包括后轮轴(21)以及安装在所述后轮轴(21)两端的后轮(22);所述后轮减震装置(3)包括底座(31)和至少一个减震组件(32);所述底座(31)设有安装所述后轮轴(21)的轴孔,且所述后轮轴(21)与所述底座(31)转动连接;所述减震组件(32)一端与所述底座(3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体(1)连接,用于缓冲所述后轮组件(2)对所述车体(1)的冲击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减震扭扭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后轮组件(2)和后轮减震装置(3);所述后轮组件(2)包括后轮轴(21)以及安装在所述后轮轴(21)两端的后轮(22);所述后轮减震装置(3)包括底座(31)和至少一个减震组件(32);所述底座(31)设有安装所述后轮轴(21)的轴孔,且所述后轮轴(21)与所述底座(31)转动连接;所述减震组件(32)一端与所述底座(3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体(1)连接,用于缓冲所述后轮组件(2)对所述车体(1)的冲击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震扭扭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32)包括第一弹性元件(321)和第一支撑件(322);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21)设置在所述底座(31)和所述车体(1)之间,用于缓冲所述后轮轴(21)对所述车体(1)的冲击力,所述第一支撑件(322)设置在所述底座(31)和所述车体(1)之间,用于保护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2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减震扭扭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22)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21)内部或者套设在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21)外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减震扭扭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32)还包括缓冲层(323),所述缓冲层(323)与所述第一支撑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山津力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