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4271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8 0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电动车,包括舱体、设置于舱体内部的自平衡控制系统,智能电动车包括撑脚组件及用于控制撑脚组件撑地或者收回的操纵杆,舱体上设置有用以控制自平衡控制系统开启或关闭的自平衡系统开关,撑脚组件可以在撑地状态及收回状态之间转换;当操纵杆控制撑脚组件撑地时,撑脚组件关闭自平衡系统开关;当操纵杆控制撑脚组件收回时,撑脚组件开启自平衡系统开关。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户可以在上车以后通过操纵操纵杆将撑脚组件收回或者下车之前就可以操纵操纵杆使撑脚组件撑地,提高了智能电动车的安全性。同时还将撑脚组件与自平衡系统开关联动,进一步提高了方便性,尤其是提高了老人和残障人士使用智能电动车的便宜性。

Intelligent electric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intelligent electric vehicles, including the self balance control system is arranged in the cabin, cabin interior, intelligent electric vehicle comprises a supporting foot component and used to control the arm brace assembly support or withdraw the joystick, cabin is provided with control self balance control system open or self balancing system switches off the foot in support of the state and the component can recover the state conversion; when the lever control arm brace assembly brace, brace assembly closed self balancing system switch; when the lever control arm brace assembly back, brace assembly to open the self balancing switch system. By using the utility model, the user can manipulate the joystick before the vehicle is released or get off the train after the vehicle is loaded, so that the supporting leg assembly can be supported and the safety of the intelligent electric vehicle is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foot supporting module and the self balancing system is further linked up, which further improves the convenience, especially improving the cheap performance of the intelligent electric vehicle for the elderly and disabled peop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电动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平衡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撑脚组件的智能电动车。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日益加剧,人们对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各种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亟待解决。智能电动车,作为绿色朝阳产业,以其价廉、便捷、环保的优势,受到城市中低收入阶层青睐。现有智能电动车的撑脚是需要用户下车后或者上车前通过脚或者手将其撑地或者收回。例如下车时,需要用户先下车然后才能够通过手或者脚将撑脚撑地,用户下车后,智能电动车本身的平衡系统就会关闭,因此在用户下车后到撑脚撑地这个时间间隔内车子处于缺少支撑状态,如果用户个人难以将车子保持平衡,车子很容易发生摔倒;上车时,用户要先要将撑脚收回,然后上车启动车辆本身平衡系统,在撑脚收回到用户上车后启动车辆本身平衡系统的这个时间间隔内,车子同样处于缺少支撑状态,如果用户很难将车子稳定住,车子也有可能发生摔倒危险,尤其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残障人士来说,在这两个时间间隔内更难将车子维持平衡,发生车子摔倒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智能电动车的撑脚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户在下车前就可以使撑脚组件撑地的智能电动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电动车,包括座位部、设置于所述座位部下方的舱体、设置于所述舱体内部的自平衡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电动车包括撑脚组件及用于控制撑脚组件撑地或者收回的操纵杆,所述舱体上设置有用以控制自平衡控制系统开启或关闭的自平衡系统开关,所述撑脚组件可以在撑地状态及收回状态之间转换;当所述操纵杆控制所述撑脚组件撑地时,所述撑脚组件关闭自平衡系统开关;当所述操纵杆控制所述撑脚组件收回时,所述撑脚组件开启自平衡系统开关。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智能电动车上设置了可以控制撑脚组件撑地以及收回的操纵杆,用户可以在上车以后通过操纵所述操纵杆将所述撑脚组件收回或者下车之前就可以操纵所述操纵杆使所述撑脚组件撑地,提高了智能电动车使用的的便捷性及安全性。本技术还将撑脚组件与自平衡系统开关联动,即撑地时,所述撑脚组件关闭自平衡系统开关,当所述操纵杆控制所述撑脚组件收回时,所述撑脚组件开启自平衡系统开关,即本技术的智能电动车的自平衡控制系统是通过撑脚组件开启或关闭的,进一步提高了方便性,尤其是提高了老人和残障人士使用智能电动车的便捷性。进一步地,所述撑脚组件包括第一撑地杆和第二撑地杆,当所述撑脚组件位于撑地状态时,所述第一撑地杆位于舱体前侧,所述第二撑地杆位于舱体后侧。进一步地,所述撑脚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操纵杆一端的连接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及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均铰接在所述舱体上,所述第三连杆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接件,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四连杆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接件,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一撑地杆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的自由端,所述第二撑地杆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的自由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上和/或所述第二连杆上设置有用于触压所述自平衡系统开关的触压部,当所述触压部触压到所述自平衡开关时,所述自平衡开关关闭,当所述触压部脱离所述自平衡开关时,所述自平衡开关打开。进一步地,所述撑脚组件包括一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连接所述连接件,另一端连接所述座位部,且在所述撑脚组件处于撑地状态时,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一拉伸状态,当所述撑脚组件处于收回状态时,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二拉伸状态。进一步地,当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一拉伸状态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连接件的铰接点位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操纵杆的连接点的前下方;当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二拉伸状态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连接件的铰接点位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操纵杆的连接点的后下方。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用于在所述撑脚组件收回时,对所述第三连杆进行限位的第一止挡部。进一步地,自所述支撑架的底面向下延伸设置有用于在所述撑脚组件撑地时,对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进行限位的第二止挡部。进一步地,所述操纵杆包括固定杆和活动杆,所述固定杆的端部设置有至少两个通孔,所述活动杆的端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固定杆与所述活动杆通过螺钉连接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智能电动车包括用于控制智能电动车转向的控制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和/或所述第二连杆为中空杆,所述第一撑地杆可调地插入所述第一连杆的中空处和/或所述第二撑地杆可调地插入所述第二连杆的中空处。进一步地,自所述座位部的底面向所述智能电动车的前方延伸设置有一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自由端设置有脚踏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智能电动车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智能电动车撑脚组件撑地时示意图;图3为撑脚组件撑地时智能电动车示意图;图4为撑脚组件收回时示意图;图5为撑脚组件收回时智能电动车的示意图;图6为操纵杆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二中智能电动车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举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例是为了对本技术进一步解释说明,而非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限制。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智能电动车10,包括座位部11、设置于所述座位部下方的舱体12、设置于所述舱体12内部的自平衡控制系统,所述智能电动车10还包括撑脚组件13及用于控制所述撑脚组件13撑地或者收回的操纵杆14。所述操纵杆14设置于所述智能电动车10的侧部,从而方便用户操作。通过操控所述操纵杆14可以使所述撑脚组件13在撑地状态或者收回状态之间转换。且所述舱体12上设置有用以控制自平衡控制系统开启或关闭的自平衡系统开关,当所述操纵杆14控制所述撑脚组件13撑地时,所述撑脚组件13关闭自平衡系统开关;当所述操纵杆14控制所述撑脚组件13收回时,所述撑脚组件13开启自平衡系统开关。具体地,如图2、图3所示,所述撑脚组件13包括固定于所述操纵杆14一端的连接件131、第一连杆132、第二连杆133、第三连杆134、第四连杆135及第一撑地杆136、第二撑地杆137。所述舱体12上固定设置有一铰接座15,所述第一连杆132及第二连杆133均一端铰接在所述铰接座15上。当然也可以不设置铰接座15,直接将所述第一连杆132及第二连杆133均直接铰接在所述舱体12上。所述第三连杆134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接件131的一端,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杆132;所述第四连杆135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接件131的另一端,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133。所述第一撑地杆136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132的自由端,所述第二撑地杆137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133的自由端,当所述撑脚组件13位于撑地状态时,所述第一撑地杆136位于舱体12前侧,所述第二撑地杆137位于舱体12后侧。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前侧”或者“后侧”均是以智能电动车10行进过程中的前后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本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所述智能电动车10前部设置第一撑地杆136,后部设置第二撑地杆137,这样所述智能电动车10前后均有支撑,不会因为车体晃动或者收到碰撞而轻易倒地,可以提高智能电动车10的稳定性,避免了用户被被摔伤的危险。尤其对于老人或者残障人士来说,智能电动车10前后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智能电动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电动车,包括座位部、设置于所述座位部下方的舱体、设置于所述舱体内部的自平衡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电动车包括撑脚组件及用于控制撑脚组件撑地或者收回的操纵杆,所述舱体上设置有用以控制自平衡控制系统开启或关闭的自平衡系统开关,所述撑脚组件可以在撑地状态及收回状态之间转换;当所述操纵杆控制所述撑脚组件撑地时,所述撑脚组件关闭自平衡系统开关;当所述操纵杆控制所述撑脚组件收回时,所述撑脚组件开启自平衡系统开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电动车,包括座位部、设置于所述座位部下方的舱体、设置于所述舱体内部的自平衡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电动车包括撑脚组件及用于控制撑脚组件撑地或者收回的操纵杆,所述舱体上设置有用以控制自平衡控制系统开启或关闭的自平衡系统开关,所述撑脚组件可以在撑地状态及收回状态之间转换;当所述操纵杆控制所述撑脚组件撑地时,所述撑脚组件关闭自平衡系统开关;当所述操纵杆控制所述撑脚组件收回时,所述撑脚组件开启自平衡系统开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撑脚组件包括第一撑地杆和第二撑地杆,当所述撑脚组件位于撑地状态时,所述第一撑地杆位于舱体前侧,所述第二撑地杆位于舱体后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撑脚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操纵杆一端的连接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及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均铰接在所述舱体上,所述第三连杆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接件,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四连杆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接件,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一撑地杆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的自由端,所述第二撑地杆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的自由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上和/或所述第二连杆上设置有用于触压所述自平衡系统开关的触压部,当所述触压部触压到所述自平衡开关时,所述自平衡开关关闭,当所述触压部脱离所述自平衡开关时,所述自平衡开关打开。5.根据权利要求3或4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撑脚组件包括一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摩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