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硬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594937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1 08:47
一种硬管装置,包括第一硬管、第二硬管和若干支架;每一支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一平面板,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相邻且分别开设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硬管和所述第二硬管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内,所述平面板上设有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将所述硬管装置固定于车身。所述硬管装置将所述第一硬管和所述第二硬管焊接固定在所述支架的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内并焊接固定于所述支架上,之后通过所述支架上的安装孔将所述硬管装置固定于车身,这样将两根硬管共用支架装配,也简化了装配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硬管装置
本技术涉及硬管
,特别是涉及一种硬管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现在生产工艺技术提高,人们对汽车排放要求越来越高,目各大柴油发动机商用车上采用DOC+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路线,即往排气管中喷尿素,由于尿素在气温较低(零下7℃以下)的环境中容易结晶。所以在气温较低的地区需要有加热尿素装置,同时由于排气管温度较高,需要对喷尿素的喷嘴进行冷却。加热尿素和冷却喷嘴一般使用发动机小循环中的防冻液作为媒介,因此就需要使用硬管进行分流,一条分路用于加热(仅在零下7℃以下环境下开启),另一条分路用于冷却喷嘴。目前,各大汽车厂商都使用单独的两根硬管,一根用于传输热水的硬管,另一根用于传输冷却液的硬管,并对该两根硬管分别进行装配和固定。但是现有技术中,这种管路分别对两根硬管进行装配和固定导致生产效率低且成本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硬管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中两根硬管分别进行装配和固定,造成生产效率低且成本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硬管装置,一种硬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硬管、第二硬管和若干支架;每一支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一平面板,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相邻且分别开设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硬管和所述第二硬管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内,所述平面板上设有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将所述硬管装置固定于车身。本技术中的硬管装置,将所述第一硬管和所述第二硬管焊接固定在所述支架的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内并焊接固定于所述支架上,之后通过所述支架上的安装孔将所述硬管装置固定于车身,这样将两根硬管共用支架装配,也简化了装配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外,根据本技术提供的硬管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硬管和所述第二硬管均为三通硬管,均包括设于中部的一接头,所述支架为3个,其中,两个支架设于所述第一硬管和所述第二硬管的两端,另一个支架与所述接头相邻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硬管和所述第二硬管的两个端口处均设置一凸起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硬管和所述第二硬管的尺寸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的尺寸相匹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均成C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槽的弧度大于所述第二固定槽的弧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硬管和所述第二硬管的管表面镀镀覆锌层。进一步地,所述平面板上的安装孔为螺旋孔。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的硬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的硬管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的硬管装置中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的硬管装置中第二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出的硬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出的硬管装置中端口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该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硬管装置,包括第一硬管10、第二硬管20、第一支架30、第二支架40和第三支架50,所述第一硬管10和所述第二硬管20并列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30、所述第二支架40和所述第三支架50上。其中,所述第一硬管10和所述第二硬管20均为三通硬管,所述第一硬管10包括第一接头60,所述第二硬管包括第二接头70,所述第一支架30和所述第三支架50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硬管10和所述第二硬管20的两端,所述第二支架40设置在靠近第一接头60和所述第二接头70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支架30、所述第二支架40和所述第三支架50均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一平面板,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相邻设置且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硬管10和所述第二硬管20分别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平面板上设有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将所述装置固定于车身。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硬管和所述第二硬管的管径相匹配,这是为了使得将所述第一硬管和所述第二硬管完全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均为C形,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一固定槽的弧度为225度,所述第二固定部的第二固定槽的弧度为180度,目的是为了再将所述硬管装置安装在车身上时,可以减轻车身的受力。其中,图1和图2的两条长虚线部位省略是因为所述第一硬管和所述第二硬管的长度和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与本技术中的所需描述的专利技术点无关,因此可以省略。例如,请参阅图3,所述第一支架30,包括第一固定部301、第二固定部302和一平面板302,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固定部301和第二固定部302相邻设置且均成C形,所述第一硬管10和所述第二硬管20分别焊接固定于第一支架的第一固定部301和第二固定部302,所述第一支架的平面板303上安装有一安装孔304,所述安装孔304用于通过螺栓将所述硬管装置固定于车身,所述第一固定部30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302的C形开口方向与所述平面板303的延伸方向相同,目的是为了在将所述硬管装置固定在车身时,能够根据所述硬管装置处于不同的位置而更好固定。请参阅图4,所述第二支架40、所述第三支架50和所述第一支架3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的第一固定部40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402的C形开口方向与所述平面板403的延伸方向相反,目的是为了在将所述硬管装置固定在车身时,能够根据所述硬管装置处于不同的位置而更好固定,另外,所述平面板403安装有安装孔404,可以理解地,为了更好的牢固该硬管装置,支架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本技术中的硬管装置,将所述第一硬管和所述第二硬管焊接固定在所述支架的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内并焊接固定于所述支架上,之后通过所述支架上的安装孔将该硬管装置固定于车身,这样将两根硬管共用支架装配,也简化了装配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请参阅图5和图6,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硬管装置,其中,图6为图5中端口A出的放大图,所述硬管装置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硬管装置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硬管10和所述第二硬管20的两个端口处均设有一凸形部位110,属于工艺鼓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硬管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硬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硬管、第二硬管和若干支架;每一支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一平面板,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相邻且分别开设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硬管和所述第二硬管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内,所述平面板上设有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将所述硬管装置固定于车身。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硬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硬管、第二硬管和若干支架;每一支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一平面板,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相邻且分别开设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硬管和所述第二硬管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内,所述平面板上设有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将所述硬管装置固定于车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管和所述第二硬管均为三通硬管,均包括设于中部的一接头,所述支架为3个,其中,两个支架设于所述第一硬管和所述第二硬管的两端,另一个支架与所述接头相邻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金华聂晓龙乔虹杨晓荣李珊珊孙明超康振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