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和线束的组装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8769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7 11: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套管和线束的组装设备,该组装设备包括:工作台;用于向下游输送线束的送线机构,送线机构支承于工作台上;支承于工作台上且位于送线机构下游的至少一个模具,各模具包括能够闭合和打开的第一半模具和第二半模具;其中,第一半模具和第二半模具闭合时,在第一半模具和第二半模具之间形成适于固定套管的腔体以及与腔体相通的线束通道;第一半模具和第二半模具打开时,腔体被打开以适于取出套管;模具的壁体内还形成有气体通道,气体通道的入口端适于和高压空气源连通,气体通道的出口端适于对准套管的中心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组装设备,可以实现套管自动套装在线束上,大幅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Assembly equipment for casing and wire harness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asing assembly equipment and wire harness assembly, the apparatus includes a work table; for the downstream line feeding mechanism of transmission harness, the wire feeding mechanism is supported on the table; at least one die support on the table and is located downstream of the wire feeding mechanism, the mold can be closed and include the first half and the second half of the mould opening mould; among them, the first half of the second half mold and the mold is closed to form a cavity adapted to fixed sleeve and a wire channel which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cavity between the first half and the second half of the mold mold; the mold half and the second half of the mould is opened, the cavity is opened to remove the wall for casing; the body mold is formed with a gas channel, gas channel and the entrance end is suitable for high pressure air source connected, gas channel outlet for holes at the center of the casing. The assembly equipment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can automatically suit the on-line sleeve of the casing, and greatly reduce the working strength of the ope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套管和线束的组装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套管和线束的组装设备,用于车辆传感器的生产。
技术介绍
车辆ABS传感器的生产、使用过程中,套管会对传感器线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过盈配合的套管和线束还会在生产过程中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目前,车间里大多采用图1所示的工装将套管套装在线束上,图1所示的工装包括上方的实心的弹头状引导部91,和与弹头状引导部91可拆卸连接的筒形部92。使用上述工装安装套管时,首先将弹头状引导部91蘸取橡胶润滑剂,然后将套管套在弹头状引导部91上,并用力将套管移动至筒形部92上一部分,再将弹头状引导部91从筒形部92上取下来,此时套管胀紧在筒形部92上。之后,将线束从筒形部92的中空孔中穿过,同时移动套管和筒形部92,当套管到达线束上的要求位置后,再将筒形部92从套管和线束之间抽出,套管即安装在线束上并与线束过盈配合。采用上述方式组装套管和线束,套管由人工安装到线束上,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另外,操作过程需要使用橡胶润滑剂,对操作人员的健康有害。另外,组装过程人工控制,致使组装后的产品误差较大。另外,对于多套管的产品,还容易出现错装、漏装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套管和线束的组装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套管和线束的组装方式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技术提供的套管和线束的组装设备,包括:工作台;用于向下游输送线束的送线机构,送线机构支承于工作台上;支承于工作台上且位于送线机构下游的至少一个模具,各模具包括能够闭合和打开的第一半模具和第二半模具;其中,第一半模具和第二半模具闭合时,在第一半模具和第二半模具之间形成适于固定套管的腔体以及与腔体相通的线束通道;第一半模具和第二半模具打开时,腔体被打开以适于取出套管;模具的壁体内还形成有气体通道,气体通道的入口端适于和高压空气源连通,气体通道的出口端适于对准套管的中心孔。进一步地,送线机构包括:布置于工作台上方并分别由动力装置驱动的第一传动滚轮和第二传动滚轮,第一传动滚轮的外周面和第二传动滚轮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适于夹持线束的空间。进一步地,动力装置包括:安装在工作台上的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传动滚轮的中心轴驱动连接;安装在工作台上的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传动滚轮的中心轴驱动连接。进一步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为步进电机。进一步地,工作台上设置有导轨,导轨的延伸方向与线束的进给方向相垂直;第一电机的电机座与导轨滑动配合,且在第一电机的电机座和工作台之间设置有第一调位机构;第二电机的电机座与导轨滑动配合,且在第二电机的电机座与工作台之间设置有第二调位机构。进一步地,第一调位机构包括:第一丝杠电机,安装在工作台上;第一丝杠,与第一丝杠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第一丝杠螺母,与第一丝杠螺接并与第一电机的电机座固定连接;第二调位机构包括:第二丝杠电机,安装在工作台上;第二丝杠,与第二丝杠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第二丝杠螺母,与第二丝杠螺接并与第二电机的电机座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模具为多个,相邻两个模具之间设置有线束引导件。进一步地,该组装设备还包括用于将线束截断的截线机构;截线机构设置在工作台上,且位于送线机构的上游。进一步地,该组装设备还包括用于给线束剥皮的剥皮机构;剥皮机构设置在工作台上,且位于截线机构和送线机构之间。进一步地,该组装设备还包括设置在工作台上的模具开关按钮和启动按钮。本技术提供的组装设备,可以实现套管自动套装在线束上,大幅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组装过程中不用使用橡胶润滑剂润滑,减少了操作过程的危害性。当需要在线束上套装多个套管时,用于安装各套管的模具可以在工作台上沿线束的进给方向按顺序直线排列,可以一次性完成多个套管与线束的组装,有助于提高组装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各套管与线束安装位置的精确度。另外,各模具的腔室形状对应各自需安装的套管的形状,可以有效防止出现套管错装、漏装的问题。附图说明下文将参考附图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在附图中:图1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用于组装套管和线束的工装结构;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套管和线束的组装设备的结构,其中,模具处于打开状态。具体实施方式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套管和线束的组装设备的结构。如图所示,该套管和线束的组装设备(以下也简称组装设备)至少包括工作台1、送线机构2和至少一个模具3。工作台1用于提供支承该组装设备其他零部件的平台。送线机构2支承于工作台1上,并用于自动将线束(例如为电缆线)往下游输送。模具3支承于工作台1上,且位于送线机构2的下游。模具3具有多个时,多个模具3按照顺序依次布置于送线机构2的下游。由图2中可以看出,模具3包括能够闭合和打开的第一半模具31和第二半模具32。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半模具31为安装在工作台1上的下模具,第二半模具32为通过铰链与第一半模具31连接的上模具。第一半模具31和第二半模具32的开合可以通过人工操作,也可以是由自动启动锁紧机构实施的自动开合。第一半模具31和第二半模具32闭合时,第一半模具31和第二半模具32之间形成适于固定套管200的腔体以及与腔体相通的线束通道30。结合相关技术可知,腔体是由第一半模具31和第二半模具32上分别设置的、与套管的半边外轮廓形状相匹配的凹部形成。第一半模具31和第二半模具32打开时,腔体被打开以适于取出套管200。线束通道30形成线束100进出模具31的通道。靠近送线机构2一侧的线束通道30适于接收由上游机构(例如送线机构2)或零件输出的线束100,以将线束100引入到套管200的中心孔中。背离送线机构2一侧的线束通道30可以将线束导出模具3。可以理解,线束通道30也是在第一半模具31和第二半模具32闭合后协作形成的,线束通道30的中心线与套管200的中心线基本重合。模具3的壁体内还形成有气体通道33,气体通道33的入口端适于和高压空气源连通,气体通道33的出口端适于对准套管200的中心孔。气体通道33用于将高压气体引入到套管200的中心孔内,当线束100与套管200内孔接触后,高压气体会在线束100和套管200之间形成气体层,在气体层的作用下套管200的内径被扩大,从而减小了电缆线在套管200中移动时的摩擦力,另外,线束100随着气体的流动也更容易从套管200中通过,使得线束100在送线机构2的驱动下可以自动且顺利地穿过套管200的中心孔。优选地,为保证气体通道33的气密性,气体通道33不开设在第一半模具31和第二半模具32的交界面处。本实施例提供的组装设备在工作时,首先打开模具3,将套管200放入第一半模具31中,然后关闭第二半模具32,将第一半模具31和第二半模具32锁紧。然后可以手动开通气路,使高压气体通过气体通道33进入到套管200内的中心孔内,以使套管200中心孔的直径扩大。使线束100的端部经过送线机构2后穿在模具3的线束通道30内,然后启动送线机构2,使送线机构2自动往模具3方向(也即沿线束的进给方向)输送线束100,由于套管200中心孔的直径被扩大,线束100可以顺利通过套管200的中心孔。当线束100到达预定长度后,停止送线机构2动作,同时关闭气路即可。本实施例提供的组装设备,可以实现套管200自动套装在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套管和线束的组装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套管和线束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用于向下游输送线束(100)的送线机构(2),所述送线机构(2)支承于所述工作台(1)上;支承于所述工作台(1)上且位于所述送线机构(2)下游的至少一个模具(3),各所述模具(3)包括能够闭合和打开的第一半模具(31)和第二半模具(32);其中,所述第一半模具(31)和所述第二半模具(32)闭合时,在所述第一半模具(31)和所述第二半模具(32)之间形成适于固定套管(200)的腔体以及与所述腔体相通的线束通道(30);所述第一半模具(31)和所述第二半模具(32)打开时,所述腔体被打开以适于取出所述套管(200);所述模具(3)的壁体内还形成有气体通道(33),所述气体通道(33)的入口端适于和高压空气源连通,所述气体通道(33)的出口端适于对准所述套管(200)的中心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套管和线束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用于向下游输送线束(100)的送线机构(2),所述送线机构(2)支承于所述工作台(1)上;支承于所述工作台(1)上且位于所述送线机构(2)下游的至少一个模具(3),各所述模具(3)包括能够闭合和打开的第一半模具(31)和第二半模具(32);其中,所述第一半模具(31)和所述第二半模具(32)闭合时,在所述第一半模具(31)和所述第二半模具(32)之间形成适于固定套管(200)的腔体以及与所述腔体相通的线束通道(30);所述第一半模具(31)和所述第二半模具(32)打开时,所述腔体被打开以适于取出所述套管(200);所述模具(3)的壁体内还形成有气体通道(33),所述气体通道(33)的入口端适于和高压空气源连通,所述气体通道(33)的出口端适于对准所述套管(200)的中心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线机构(2)包括:布置于所述工作台(1)上方并分别由动力装置驱动的第一传动滚轮(21)和第二传动滚轮(22),所述第一传动滚轮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二传动滚轮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适于夹持线束(100)的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工作台(1)上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传动滚轮(21)的中心轴驱动连接;安装在所述工作台(1)上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传动滚轮(22)的中心轴驱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均为步进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磊孔猛
申请(专利权)人:陆博汽车电子曲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