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468417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5 05: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余热利用系统,用于汽车制造,所述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热源设备、水冷却循环回路、用热设备、热量回收循环回路以及控制器,所述水冷却循环回路包括设于所述热源设备内且对所述热源设备进行冷却的冷却管路、以及设于所述热源设备外的第一换热部,所述热量回收循环回路包括设于所述用热设备内的用热管路、以及设于所述用热设备外的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一换热部处于热交换的关系,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余热利用系统的运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将热源设备产生的余热,利用到用热设备中,降低了汽车制造过程中,用热、用冷的运行成本,也减少制冷系统一次性投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余热利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汽车整车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在汽车整车制造过程中,有些环节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额外对生产设备进行辅助降温,例如,车身焊接使用的电阻焊设备,在焊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焊接热,目前是通过冷却循环水,将热量收集,然后通过冷却塔将热量排放至大气中,在气温高的季节,需通过制冷机进行辅助降温,以保证电阻焊设备的正常工作及焊接质量。但是在制造过程中,有些环节需要大量的热量,例如,在涂装工艺生产过程中,需求大量的热量,以满足白车身脱脂、清洗、磷化、空调等涂装工艺要求,同时,冬季各车间也需求大量的热量,来满足工作现场的供暖需求,目前热源一般为蒸汽、天然气等。如此,在汽车整车制造过程中,一边大量的热量需及时排放,一边需求大量的热量来满足车间工艺及供暖需求,故现有的系统造成了不尽合理的能源使用架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余热利用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的汽车整车制造中的调节系统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余热利用系统,用于汽车制造,所述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热源设备;水冷却循环回路,包括设于所述热源设备内且对所述热源设备进行冷却的冷却管路、以及设于所述热源设备外的第一换热部;用热设备;热量回收循环回路,包括设于所述用热设备内的用热管路、以及设于所述用热设备外的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一换热部处于热交换的关系;以及,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余热利用系统的运行。优选地,所述热源设备为电阻焊设备。优选地,所述用热设备为涂装工艺设备或室内供暖设备。优选地,包括水源热泵,所述水源热泵包括蒸发器以及冷凝器,所述蒸发器为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冷凝器为所述第二换热部。优选地,所述水冷却循环回路上设有用以测量水温的第一测温仪;所述水冷却循环回路还包括与所述冷却管路相互串联的第一循环水泵以及与所述冷却管路并联的第一旁路,所述第一旁路上设有第一电控阀;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测温仪和所述第一循环水泵和所述第一电控阀电性连接,用以根据所述第一测温仪,控制所述第一循环水泵和所述第一电控阀。优选地,所述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第一辅助冷却回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一冷却塔以及第二循环水泵;以及,第一换热装置,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第一管路设于所述水冷却循环回路中,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第二管路设于所述第一辅助冷却回路中,且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处于热交换的关系。优选地,所述热量回收循环回路上设有用以测量水温的第二测温仪;所述热量回收循环回路还包括与所述用热管路相互串联的第三循环水泵;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测温仪和所述第三循环水泵电性连接,用以根据所述第二测温仪控制所述第三循环水泵。优选地,所述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第二辅助冷却回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二冷却塔以及第四循环水泵;以及,第二换热装置,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一管路设于所述热量回收循环回路中,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二管路设于所述第二辅助冷却回路中,且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处于热交换的关系;其中,所述热量回收循环回路还包括设有第二电控阀的第二旁路,所述第二旁路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一管路呈并联设置。优选地,所述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辅助加热设备;辅助加热回路,包括所述辅助加热设备内的辅热管路以及设于所述辅助加热设备外的第五循环水泵;以及,第三换热装置,所述第三换热装置的第一管路设于所述热量回收循环回路中,所述第三换热装置的第二管路设于所述辅助加热回路中,且所述第三换热装置的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处于热交换的关系;其中,所述热量回收循环回路还包括设有第三电控阀的第三旁路,所述第三旁路与所述第三换热装置的第一管路呈并联设置。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余热利用系统通过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将热源设备产生的余热,供给到用热设备,如此设置,充分利用了汽车制造过程中产生的余热,通过控制器的控制,可以根据用热、用冷的实际需要,自动运行,降低了用热、用冷的运行成本,也减少制冷系统一次性投入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余热利用系统的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余热利用系统的整体分布的原理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第一冷却塔13第二换热装置2第二循环水泵14第四循环水泵3第一换热装置15第二冷却塔4第一循环水泵16第一电控阀5热源设备17第二电控阀6第一测温仪18第三换热装置7蒸发器19第三电控阀8水源热泵100水冷却循环回路9冷凝器200热量回收循环回路10第三循环水泵300第一辅助冷却回路11用热设备400第二辅助冷却回路12第二测温仪500辅助加热回路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余热利用系统,图1和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余热利用系统的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余热利用系统用于汽车整车制造,所述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热源设备5、水冷却循环回路100、用热设备11、热量回收循环回路200以及控制器,所述水冷却循环回路100包括设于所述热源设备5内且对所述热源设备5进行冷却的冷却管路、以及设于所述热源设备5外的第一换热部,所述热量回收循环回路200包括设于所述用热设备11内的用热管路、以及设于所述用热设备11外的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一换热部处于热交换的关系,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余热利用系统的运行。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余热利用系统通过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将所述热源设备5产生的余热,供给到所述用热设备11,如此设置,充分利用了汽车制造过程中产生的余热,通过所述控制器的控制,可以根据用热、用冷的实际需要,自动运行,降低了用热、用冷的运行成本,也减少制冷系统一次性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余热利用系统,用于汽车制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热源设备;水冷却循环回路,包括设于所述热源设备内且对所述热源设备进行冷却的冷却管路、以及设于所述热源设备外的第一换热部;用热设备;热量回收循环回路,包括设于所述用热设备内的用热管路、以及设于所述用热设备外的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一换热部处于热交换的关系;以及,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余热利用系统的运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余热利用系统,用于汽车制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热源设备;水冷却循环回路,包括设于所述热源设备内且对所述热源设备进行冷却的冷却管路、以及设于所述热源设备外的第一换热部;用热设备;热量回收循环回路,包括设于所述用热设备内的用热管路、以及设于所述用热设备外的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一换热部处于热交换的关系;以及,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余热利用系统的运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设备为电阻焊设备。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热设备为涂装工艺设备或室内供暖设备。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源热泵,所述水源热泵包括蒸发器以及冷凝器,所述蒸发器为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冷凝器为所述第二换热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却循环回路上设有用以测量水温的第一测温仪;所述水冷却循环回路还包括与所述冷却管路相互串联的第一循环水泵以及与所述冷却管路并联的第一旁路,所述第一旁路上设有第一电控阀;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测温仪和所述第一循环水泵和所述第一电控阀电性连接,用以根据所述第一测温仪,控制所述第一循环水泵和所述第一电控阀。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第一辅助冷却回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一冷却塔以及第二循环水泵;以及,第一换热装置,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第一管路设于所述水冷却循环回路中,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敦友管刚郭晓斌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