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侧围支撑弯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57130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4 2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侧围支撑弯梁,弯梁主体整体为一个板件,弯梁主体的下部整体呈圆弧弯曲,在弯梁主体下端的板面呈三级阶梯状弯折,每级阶梯面上均凹陷形成有安装孔位,每个安装孔位上均设置有安装孔,弯梁主体的上端形成一个矩形的弯梁头部,安装座的底面设置有个两个并排的矩形过孔,弯梁主体的右边缘向上弯折形成右折边,右折边从下往上延伸到弯梁头部的下边缘,弯梁主体的左边缘先向上弯折,再向左弯折形成“L”形的左折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构思新颖、设计合理便于使用,通过设计一个结构强度大,抗弯折能力强的弯梁主体来安装各个侧围的组成部件,使得整体结构稳定,强度大,抗冲击能力强。

A side bracing bending beam of automobi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tomobile side wall supporting bending beam, curved beam as a whole body plate, the lower beam body is arc bending, a three ladder like bending bending beam in the lower end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board, each step on the surface of all depressions formed with a mounting hole, each. A mounting hole is arranged on the upper mounting hole, bending head bending beam main body to form a rectangle, the mounting seat is arranged on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two side by side of the rectangular hole, the right edge of the main beam bent upward to form a right fold hem, right from the bottom up extends to the lower edge bending the head, the left edge of the main beam to bend upwards, then left bent to form a \L\ shape of the left hem.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novel design, reasonable design and convenient use. By designing a bending beam body with strong structural strength and strong bending resistance, the components of each side wall are installed, so that the overall structure is stable, the strength is strong, and the impact resistance is stro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侧围支撑弯梁
本技术属于汽车
,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汽车侧围支撑弯梁。
技术介绍
汽车的侧围总成作为车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汽车整车模态、强度、碰撞安全等性能起到关键作用。而目前靠侧围后段内板与周边零件连接的形式具有诸多弊端。现有技术在处理过程中因考虑成本、工艺成型的问题,侧围后段内板往往选用厚度较薄、强度较低的材料,故与周边零件焊接后,整体结构偏弱、且连接位置强度薄弱。不利于车身强度及碰撞安全。另外,因是薄板成型,故没有形成可靠的空间结构,造成侧围后段扭转刚度偏弱的情况。因此采用一种技术方案来提高侧围的结构强度是必须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侧围支撑弯梁。本技术为一种新型的侧围总成组成结构,来替代现有技术,与其他部件进行连接安装,以提高汽车侧围部分的结构强度和抗扭转刚度。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侧围支撑弯梁,包括一个弯曲的弯梁主体,该弯梁主体整体为一个板件,所述弯梁主体的下部整体呈圆弧弯曲,且在该弯梁主体下端的板面呈三级阶梯状弯折,且每级阶梯面上均凹陷形成有安装孔位,每个安装孔位上均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弯梁主体的上端形成一个矩形的弯梁头部,该弯梁头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弯梁主体的下部宽度,所述弯梁头部的板面上向下冲压形成一个凹陷的安装座,该安装座的底面设置有个两个并排的矩形过孔,所述弯梁主体的右边缘向上弯折形成右折边,该右折边从下往上延伸到所述弯梁头部的下边缘,所述弯梁主体的左边缘先向上弯折,再向左弯折形成“L”形的左折边。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用于新型侧围总成的安装,作为侧围总成的主要部件,起到安装和稳定其他部件的作用。本技术整体设置成弯曲状态,除了起到适配的效果,还能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弯梁主体下端板面的三级阶梯状弯折,并设置安装孔位和安装孔,起到与之对应部件适配,便于起到安装的作用。弯梁主体上的弯梁头部,作为一个安装点和一个承力点,通过安装座以及上面的矩形过孔来安装其他附属零部件。右折边弯折形成,提高了弯梁主体边缘的机构强度,使得其更加牢固,不易被损坏。同理,左折边弯折也是为了提高整体弯梁主体的结构强度,让整体变得更加牢固。进一步,为了在相应位置安装对应的附属部件,所述左折边的中下部设置有一个侧位安装孔,该侧位安装孔横向设置。进一步,为了在左折边上设置对应的连接部件,所述左折边的中上部板面上设置有两个安装销,两个所述安装销横向,并沿着该左折边设置。有益效果:本技术构思新颖、设计合理且便于使用,通过设计一个结构强度大,抗弯折能力强的弯梁主体来安装各个侧围的组成部件,使得整体结构稳定,强度大,抗冲击能力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侧围支撑弯梁,具有一个弯曲的弯梁主体1,该弯梁主体1整体为一个板件,所述弯梁主体1的下部整体呈圆弧弯曲,且在该弯梁主体1下端的板面呈三级阶梯状弯折,且每级阶梯面上均凹陷形成有安装孔位1a,每个安装孔位1a上均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弯梁主体1的上端形成一个矩形的弯梁头部1b,该弯梁头部1b的宽度大于所述弯梁主体1的下部宽度,所述弯梁头部1b的板面上向下冲压形成一个凹陷的安装座1c,该安装座1c的底面设置有个两个并排的矩形过孔1d,所述弯梁主体1的右边缘向上弯折形成右折边1e,该右折边1e从下往上延伸到所述弯梁头部1b的下边缘,所述弯梁主体1的左边缘先向上弯折,再向左弯折形成“L”形的左折边1f。所述左折边1f的中下部设置有一个侧位安装孔1g,该侧位安装孔1g横向设置。所述左折边1f的中上部板面上设置有两个安装销1h,两个所述安装销1h横向,并沿着该左折边1f设置。本技术的原理如下:本技术用于新型侧围总成的安装,作为侧围总成的主要部件,起到安装和稳定其他部件的作用。本技术整体设置成弯曲状态,除了起到适配的效果,还能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弯梁主体1下端板面的三级阶梯状弯折,并设置安装孔位1a和安装孔,起到与之对应部件适配,便于起到安装的作用。弯梁主体上的弯梁头部1b,作为一个安装点和一个承力点,通过安装座1c以及上面的矩形过孔1d来安装其他附属零部件。右折边1e弯折形成,提高了弯梁主体1边缘的机构强度,使得其更加牢固,不易被损坏。同理,左折边1f弯折也是为了提高整体弯梁主体1的结构强度,让整体变得更加牢固。为了在左折边1f上安装相应的附属部件,在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安装孔1g和安装销1h。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汽车侧围支撑弯梁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侧围支撑弯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弯曲的弯梁主体(1),该弯梁主体(1)整体为一个板件,所述弯梁主体(1)的下部整体呈圆弧弯曲,且在该弯梁主体(1)下端的板面呈三级阶梯状弯折,且每级阶梯面上均凹陷形成有安装孔位(1a),每个安装孔位(1a)上均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弯梁主体(1)的上端形成一个矩形的弯梁头部(1b),该弯梁头部(1b)的宽度大于所述弯梁主体(1)的下部宽度,所述弯梁头部(1b)的板面上向下冲压形成一个凹陷的安装座(1c),该安装座(1c)的底面设置有个两个并排的矩形过孔(1d),所述弯梁主体(1)的右边缘向上弯折形成右折边(1e),该右折边(1e)从下往上延伸到所述弯梁头部(1b)的下边缘,所述弯梁主体(1)的左边缘先向上弯折,再向左弯折形成“L”形的左折边(1f)。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侧围支撑弯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弯曲的弯梁主体(1),该弯梁主体(1)整体为一个板件,所述弯梁主体(1)的下部整体呈圆弧弯曲,且在该弯梁主体(1)下端的板面呈三级阶梯状弯折,且每级阶梯面上均凹陷形成有安装孔位(1a),每个安装孔位(1a)上均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弯梁主体(1)的上端形成一个矩形的弯梁头部(1b),该弯梁头部(1b)的宽度大于所述弯梁主体(1)的下部宽度,所述弯梁头部(1b)的板面上向下冲压形成一个凹陷的安装座(1c),该安装座(1c)的底面设置有个两个并排的矩形过孔(1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英铮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鸿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