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431174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0 0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其包括机架、驱动机构、限位组件、定位组件以及压接组件,所述机架能够在呈筒状的行走框架上沿所述行走框架的环形轮廓行走,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能够驱动所述机架沿所述行走框架移动,所述压接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能够从编织管道的轴向将条状的型材压接于所述编织管道上,所述限位组件和所述定位组件和设置于所述机架上,共同对机架、编织管道和行走框架进行定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编织管道不动而制管装置行走的编管方式,制管装置的整体体积小,不需要较大扭矩来使编织管道移动,动力需求小,可轻松实现在待修复管道内部进行的原位非开挖修复。

Pipe culvert spiral wound non excavation axial pipe mak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ipe spiral pipe axial trenchless repair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frame, a driving mechanism, a limiting component, a locating assembly and crimp assembly, the frame can be a cylindrical frame walk along the walking frame contour walking, the driving mechanism is arranged the frame and the frame can be driven along the walking frame moves, the crimp assembly arranged on the frame and can be axially from the woven pipe will strip profile crimped to the braided pipe, the limiting component and the positioning component and is arranged on the the machine frame, and a walking frame of woven pipe frame, positioning joint.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the weaving way of the pipe making device which is not moved by the braided pipeline, and the overall volume of the pipe making device is small, so that no need for larger torque to move the braided pipeline, and the power demand is small. The in-situ trenchless repair can be carried out easily in the pipeline to be repair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
本技术涉及管道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
技术介绍
地下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破裂、渗漏、腐蚀等情况会严重影响管道的正常功能,传统的维修方式是开挖地面再对管道进行更换或修复。但是,这种施工方式对交通、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较大,尤其是在繁华城市区域,此外,开挖施工还可能造成管道周围地上、地下构筑物的损坏。此时,采用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技术,由于不需要开挖地面,对交通、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小。螺旋缠绕制管技术通过螺旋缠绕机将条状的PVC、PE或PP等型材300缠绕成型制成管道,再将缠绕形成的管道放置于待修复管道内部,来修复原管道的破损处。由于螺旋缠绕制管技术具备强度大、可现场缠绕制管、运输方便等优势,自从21世纪以来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在排水管道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应用。制管时可将螺旋缠绕机放置于工厂或施工现场,但由于整个设备体积较大,不能通过窨井进入原管道来进行非开挖原位缠绕修复,而且管道编织伸长过程中需要较大扭矩才能进行长距离管道编织,对设备的动力要求比较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灵巧且动力需求小的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能够在呈筒状的行走框架上沿所述行走框架的环形轮廓行走;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能够驱动所述机架沿所述行走框架移动;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均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第一限位轴和第二限位轴、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轴上的第一限位块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轴上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能够与编织管道的外表面接触且所述第二限位块能够与所述编织管道的内表面接触,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共同夹紧所述编织管道;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行走框架从所述第二限位轴与所述定位组件之间穿过,其中,所述行走框架上设置有沿所述机架的行走方向延伸的条状的限位部,所述定位组件包括与所述限位部适配且能够沿所述限位部移动的定位部;以及压接组件,所述压接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能够从所述编织管道的轴向将条状的型材压接于所述编织管道上。优选地,所述压接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伸缩缸以及设置于所述伸缩缸的自由端的压接辊筒,所述压接辊筒能够绕所述编织管道的径向旋转。优选地,所述压接辊筒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优选地,所述压接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压接电机和导轨安装座、与所述压接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丝杆、套设于所述丝杆上的压接块以及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导轨安装座上的导轨,所述压接块与所述导轨连接,以使得所述压接块能够在所述丝杆的驱动下沿着所述导轨滑动。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块的数量为多个且均能够沿所述第一限位轴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二限位块为多个且均能够沿所述第二限位轴的轴向移动。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行走电机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行走电机的输出轴上的链轮,所述行走框架上设置有与所述链轮适配的链条。优选地,所述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用于将所述型材引导至所述编织管道的预定位置;其中,所述导向机构包括从所述机架延伸出的安装座、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且与所述编织管道的轴向平行的导向杆以及设置于所述导向杆上的多个导向块,所述型材能够布置于相邻的所述导向块之间。优选地,所述导向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导向杆上且用于对所述型材进行刷胶的胶刷。优选地,所述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行走框架上且用于检测所述型材的压接状况的视频采集器。优选地,所述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包括多组间隔设置的机架,所述机架上均设置有所述驱动机构、所述限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以及所述压接组件。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机架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能够在呈筒状的行走框架上行走,以使得压接组件在机架的移动过程中,能够从编织管道的轴向将条状的型材压接于编织管道上。在编管过程中,已编织完成的编织管道相对于待修复管道保持不动,而使制管装置相对于待修复管道移动,即,制管装置能够在编管过程中自动行走并完成编管动作。此外,第一限位轴和第二限位轴共同夹紧编织管道,第二限位轴与定位组件设置于行走框架的相对两侧,将行走框架夹设于两者之间,以保持编织管道、机架与行走框架的相对定位,从而保证制管装置在行走过程中的稳定性。另外,通过限位部与定位部的配合,保证机架在行走框架上行走时,能够沿限位部所限定的轨迹稳定地行走。本技术采用的是编织管道不动而制管装置行走的编管方式,制管装置的整体体积小,不需要较大扭矩来使编织管道移动,动力需求小,可轻松实现在待修复管道内部进行的原位非开挖修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压接组件与机架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在沿行走框架行走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再一实施方式的包括多个机架的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10机架120驱动机构121行走电机122链轮130控制器140压接组件141伸缩缸142压接辊筒143压接安装座144压接电机145丝杆146压接块147导轨148导轨安装座150定位组件151定位块152定位杆160导向机构161导向安装座162导向杆163导向块170限位组件171第一限位轴172第二限位轴173第一限位块174第二限位块210行走框架211链条300型材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方式,参照附图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能够在呈筒状的行走框架上沿所述行走框架的环形轮廓行走;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能够驱动所述机架沿所述行走框架移动;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均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第一限位轴和第二限位轴、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轴上的第一限位块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轴上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能够与编织管道的外表面接触且所述第二限位块能够与所述编织管道的内表面接触,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共同夹紧所述编织管道;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行走框架从所述第二限位轴与所述定位组件之间穿过,其中,所述行走框架上设置有沿所述机架的行走方向延伸的条状的限位部,所述定位组件包括与所述限位部适配且能够沿所述限位部移动的定位部;以及压接组件,所述压接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能够从所述编织管道的轴向将条状的型材压接于所述编织管道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能够在呈筒状的行走框架上沿所述行走框架的环形轮廓行走;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能够驱动所述机架沿所述行走框架移动;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均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第一限位轴和第二限位轴、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轴上的第一限位块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轴上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能够与编织管道的外表面接触且所述第二限位块能够与所述编织管道的内表面接触,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共同夹紧所述编织管道;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行走框架从所述第二限位轴与所述定位组件之间穿过,其中,所述行走框架上设置有沿所述机架的行走方向延伸的条状的限位部,所述定位组件包括与所述限位部适配且能够沿所述限位部移动的定位部;以及压接组件,所述压接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能够从所述编织管道的轴向将条状的型材压接于所述编织管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伸缩缸以及设置于所述伸缩缸的自由端的压接辊筒,所述压接辊筒能够绕所述编织管道的径向旋转。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辊筒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涵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制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压接电机和导轨安装座、与所述压接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丝杆、套设于所述丝杆上的压接块以及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导轨安装座上的导轨,所述压接块与所述导轨连接,以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设华孙赛武刘智峰姜春桃杨春平杨朝晖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大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